93岁“子喉王”谭佩仪开腔录制 抢救记录粤剧声腔传统技艺
发布时间:2019-06-03 作者:利顺有 来源:广州新闻资讯广播 点击:
记录93岁的“子喉王”谭佩仪老师的心曲
谭佩仪,1926年2月出生,粤曲子喉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代表曲目有《蔡文姬归汉》《雷峰塔》《姑苏晚咏》《燕子楼》《文成公主》《潇湘夜雨》《锦江诗侣》等,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9年至1958年在广东、广西及港澳等地从事曲艺演唱活动,1958年加入广东音乐曲艺团任演员、教师至今。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多届广州市人大代表。是广东省曲艺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次录制将有“子喉王”谭佩仪三个未曾录音曲目的片段:包括粤曲《陌路萧郎》片断,据说是薛先生前曾约谭老师演出的曲目;粤曲《祝英台》片断,是谭老师首本但从来未入过唱片录音带;粤曲《才子佳人》片断,省港名唱家徐柳仙几次约谭老师录音,但一直搁到现在。
粤剧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梆子、二黄、牌子、小曲等连缀成段或成套,形成板腔体、曲牌体和谐融合起来的一种板式多样性变化的戏曲声腔。目前普遍存在剧种声腔特色的淡化和异化现象。当下有人感慨:京剧加上几段大鼓或“落子”,把豫剧编成黄梅戏,听半日还听不出是什么剧种,各剧种的声腔、音乐变成了“大杂烩”、“一道汤”,丧失了其来自民风民俗。
抢救声腔记忆 记录粤剧传统
只有学习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现存的粤剧唱片等资料是学习粤剧传统声腔的重要资料,但是还有更多的唱腔资料需要记录。与时间赛跑,走进粤剧老艺人的记忆,寻找粤剧唱腔的精华,让他们唱出来,用最先进的录音设备记录下来。与时间赛跑,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粤剧声腔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5月30日为首次录音活动,接下来会陆续举办录音活动。录音地点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建设的录音棚,位于文研院大学城院区,面积约300平方米,专业录音设备齐全,专用于粤剧资料的记录和整理。用专业的录音设备、新的混音技术和理念与传统的粤剧艺术相结合,助力粤剧传承工作。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新闻资讯广播,由记者利顺有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