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56)打真军、插牌、插台、上叉、见紫猋、蝴蝶刀

    发布时间:2019-07-1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打真军
          南派武技。将真实的冷兵器,拿到粤剧舞台演出中对打,这就是打真军。粤剧戏班惯把武场戏的开打称作“打嘢”,而使用真的军械进行“打嘢”,就叫做“打真军”。打真军主要使用的兵器有单刀、大刀、剑、三节棍、枪、匕首、钢叉等;在打真军过程中,有严格的套路,要求主角和配打的五军虎配合默契,表演者根据角色和情节的要求,经常会在舞台上袒胸露腹以示粗豪,经常夹杂一些硬气功的表演,显示角色刀枪不人,亦以此展现演员有过硬的真功夫。打真军是传统粤剧颇具特色的南派武技,过去在广东下四府一带,小武演员必习此项武技。但因为打真军在舞台上表演时有一定的危险性,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多人长期在起合作训练才能演出,所以此项武技现已极少在粤剧舞台上展现。
     
    插牌
          南派武技。表演打真军前,演员在身体的胸前(或后背)贴身藏着一块木板(牌),外面用戏服遮掩,在演出中对手用匕首飞击过来,刺中前胸(或后背),匕首要准确而稳固地插在木板之上,不能让它掉下来,使台下的观众以为匕首真的插到了表演者身上。这种表演,关键在表演者扔匕首时的方向和力度都要十分准确,否则容易伤及对方。戏班艺人把表演者身上的木板称作“牌”,故名“插牌”。因为“插牌”表演比较危险,容易失手伤人以在已经没有在粤剧舞合上出现。
     
    插台
          南派武技。表演打真军过程,演员手拿“扎嘴”(钢制的长枪)故意用力插在舞台台板上,目的是向观众显示武打是使用真的兵器,以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武技多在农村广场搭建的戏棚上表演,绝少在剧场中出现。现在已甚少有这样的表演。
     
    上叉
          南派武技。在演出前,演员在前胸安放一块木板,后背安装特制的三尖钢叉的叉尖,压住装有红色液体的小包,再用弹簧固定,然后穿上戏服遮掩;在表演打真军的过程中,与手舞三尖钢叉的演员表演一轮对打后,持钢叉者将叉飞插到对手胸部,钢叉刚好插在对方演员身体所藏的木板上,被插者立即按动后背的弹簧机关,藏在后背的叉尖刺破装有红色液体的小包,红色液体随之喷射出来,接着叉尖也弹出背后,舞台下观众乍一看,就像演员被三尖钢叉插进了前胸,透过身体,在后背露出叉尖,而且“鲜血”直流,情景十分通真和刺激。最后持钢叉者将对手整个人高高举起,绕舞台一周,目的既是让观众看清这个惊险刺激的场面,又显示角色威武神勇。这些表演充满感官刺激,近乎恐怖,现已没有在舞台上出现。
     
    见紫猋
          南派武技。演员要在舞台上表演打真军时,事先将装有红色液体的小包系于身上(多在腹部),在演出中,对手故意瞄准藏着小包的部位,用锐利的真兵器刺破(或击破)小包,包内的红色液体立即四溅,乍看起来就似鲜血从人体内流出来,使观众哗然,感到惊险和刺激。因为过去戏班习惯以红色代表血,艺人忌讳直白“红”字,就把“红”说成是近似颜色“紫”,而“猋”广州话包含有喷射出来的意思,“见紫猋”特定的含义就是在舞台上“见到紫色(血)喷射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见到鲜血了。这种表演因容易使观众的感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反感,现在已经没有在粵剧舞台上出现。
     
    蝴蝶刀
          南派武技。蝴蝶刀本是武术兵器,传统粤剧戏班将它引入舞台,在南派技击对打中运用,并以舞台身段加以美化,逐渐形成与其他兵器对打的表演套路。蝴蝶刀属于南派武技打真军的器械,刀柄至刀刃长约40厘米,护掌约15厘米,护腕约5厘米;刀柄用木做,外缠彩布,其余全刀皆以钢或铁浇铸而成。对打的招式基本与双刀类似。因为蝴蝶刀的刀身较轻较短,具有轻巧、灵活和容易掌握的特点,长于近身搏击,多由打武旦行当的演员表演。传统粤剧《武松打店》《夜打山神庙》中都有蝴蝶刀的对打表演。随着南派武技打真军在粤剧舞台上近乎消失,蝴蝶刀已很少在舞台上表演了。前辈男花旦贵妃文、丁香耀俱是表演蝴蝶刀的高手。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