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工业重镇粤韵悠扬

    发布时间:2019-08-16 作者:温秋圆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点击:


    新桥首届粤剧文化节演出现场

     

          夏末秋初,广东深圳新桥街道永兴桥上云雾缭绕,粤韵悠扬。“古镇粤韵·艺萃新桥”首届粤剧文化节刚刚在这里落幕。粤剧节期间,《剑合钗圆》《女驸马》《对花鞋》《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纷纷上演,诉说着新桥人的乡音乡情。

          “吃过晚饭,搬个小板凳,带着孙子来看大戏,热闹得像过年。”曾邵银今年89岁,以前逢年过节才能看到的戏,让他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听粤剧能让我的心静下来,仿佛是在聆听一个老故事,重游旧时旧地、斯情斯景。”65岁的曾广和是个粤剧迷,在新桥生活了几十年,听粤剧、哼粤曲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在新桥,和曾邵银、曾广和一样有着粤剧情结的人有很多。新桥粤剧传统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戏台子搭起,音乐响起,人们便不约而同聚在一起赏剧听戏。如今,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让迷恋粤剧的人寻到了文化的根脉。
     


    新桥粤剧演出

     

          粤剧文化节是新桥弘扬粤剧传统、重视本土文化保育的缩影。新桥素有“粤剧之乡”之称,粤剧在新桥街道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万丰粤剧社从15世纪成立,至今有500多年历史。早在100多年前,万丰和清平墟逢年过节已有搭台唱“大戏”的俗例。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新桥的粤剧团体渐成规模。卓佩丽粤剧工作室、宝安区桥韵粤剧团、凯声粤剧团、凯声粤剧社、大钟山粤剧粤曲中心5个粤剧粤曲民间团体在新桥扎根生长。其中,桥韵粤剧团、凯声粤剧团早已名声在外。

          然而,新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由于缺乏专业粤剧展演交流平台,这些散落民间的社团常常关起门来演出,很难走出去。有限的经费难以满足团队的日常支出,导致演员流失严重,粤剧社团的生存一度难以为继。

          “粤剧文化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必须努力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新桥街道党工委委员、群团工作部部长余介方说,搭建粤剧展演交流平台,打造粤剧文化品牌,成为新桥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桥粤剧演出
     

          选址新桥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的粤剧传习基地,一经挂牌成立,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粤剧演出。基地配有大剧院、粤剧小剧场、排练厅等演出训练场地,将散落在民间的粤剧社团聚到一起,集合各类演职人员150余人。

          基地创立后,各个民间社团在小剧场轮流举办粤剧演出、讲座等。新桥鼓励本土剧团与深圳市粤剧团进行深度合作,邀请名家名角来新桥开展粤剧展演交流活动,让市民欣赏到不同流派、不同行当戏曲名家的精湛表演。如今,走进小剧场看粤剧已成为新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出剧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真人展示,更是市民近距离体验粤剧的窗口。

          除了搭建平台外,新桥还积极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刚刚落幕的首届粤剧文化节就是其中之一。粤剧文化节期间,专场演出、粤剧沙龙、亲子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轮番上演,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新桥还以“艺萃新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全国各地专业团队到新桥演出,通过粤剧这一纽带,联系港澳乡亲乡情。

          “我们不但要传承和发展粤剧,还要努力培养懂得欣赏和喜爱粤剧的观众群体,在年轻人心中播下粤剧的种子。”余介方说,因此,培养年青一代养成赏戏唱戏的习惯,也是政府开展粤剧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桥粤剧演出
     

          随着时代发展,老一辈粤剧爱好者渐渐逝去,粤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推动粤剧进校园,让年青一代近距离接触粤剧,领略到传统艺术魅力,是新桥正在进行的探索。新桥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开设新桥小学、万丰小学少儿粤剧班,聘请专业粤剧老师开班教学,向学生传授粤剧表演和音乐伴奏的知识与技巧,并定期邀请名家指导。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戏曲娃走上舞台,以韵味十足的表演为新桥粤剧注入活力与生机。

          如今,粤剧在新桥大放异彩。走进新桥的大街小巷,粤剧角儿在台上咿咿呀呀,老人开心地哼着曲儿,孩童张嘴练习唱腔。工业重镇粤韵悠扬,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粤剧的繁花深处。
     


         本稿件转载自中国文化报,作者温秋圆,摄影昌建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