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79)妆身、省粉、打面架、炭杌槌、水纱、网巾

    发布时间:2019-10-0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妆身
          粤剧戏班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作“妆身”。它是粤剧演员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手段。传统粤剧舞台人物化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剧种特色,一般生脚和旦脚的面部化妆,都是根据角色的不同年龄,在演员面部按程序涂抹不同程度的油彩,画眉眼,涂口红,戚眉,勒水纱等,立足于夸张和形式美;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可以采用相同的面部化妆,这是与戏曲艺术类型的总体特征相协调的。妆身较注重艺术上的夸张和美化,不同的表演行当有不同的妆身方式,如旦脚包大头、贴片子,末脚挂须,外脚、净脚开面。在同类型的妆身中,尽可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妆身,表现出对人物的褒贬。

     
     化妆箱
    省粉
          “省”字原有免掉、减去、除去等意思;“省粉”即是除去敷在面上的脂粉。粤剧戏班演员演出完毕后,在后台洗面,抹去面上化妆时涂上的油彩、脂粉,就称之为“省粉”。戏班向有“戏如人生”之说,演员省粉即表示他在舞台所扮的角色已经结束了;而在生活中某人逝世,他的社会角色亦已终结,故粤剧戏班又将有人在生活中故去,俗称为“省粉”。
     
    打面架
          传统粤剧戏班化妆工具。在后台杂箱角的位置,由杂箱叔父置一张日字台(桌),上面摆放着花红粉、乌烟、铅粉钵(内放白色铅粉)、炭杌槌、省粉御妆用油、元宝纸等物品,并有一块镜子;这些都是供戏班中群角演员(俗称“下栏”)妆身和省粉所用之物。其中白色铅粉用作演员面部所敷的底粉,花红粉代替胭脂,执用炭杌槌蘸乌烟画眉眼,省粉御妆所用的是生油兑水,元宝纸是黄褐色的粗纸,一般是民间祭祀时用来盛放纸叠的元宝,因其价格便宜,戏班班主提供给群角演员省粉之用。一般群角演员妆身时,大都图快,便用力把粉拍打到面上,故习惯称这套工具为“打面架”。
     
    炭杌槌
         化妆用物。过去传统粤剧戏班演出时般群角演员并无专用的化妆物品,他们都到后台打面架上取公用的化妆品化妆。炭杌槌是长约20厘米、木质管形的化妆“笔”。头部是用纱布包住小团碎布,饱蘸乌烟,尾部削尖。演员用蘸有乌烟一端画眉,倒过来用尖尾拉眼(肚)线,其作用与今天的眉笔相似。因它的一头状如槌形,乌烟如炭色,故戏班以“炭杌槌”名之。自20世纪30年代粤剧开始引人京剧化妆方法后,此物便逐渐被淘汰了。
     
    水纱
          化妆用品。又称“纱包”。用黑丝制成长约200厘米、宽30-40厘米的长条;因其稀薄如纱,用时须先用水浸,故名“水纱”。戏曲各种表演行当演员化妆,一般都是先在脸部涂上油彩,勾
    眉画眼,化好妆后戴网巾,再在头上围勒水纱。传统戏曲化妆程序勒水纱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勒水纱,使演员的双眉拉起(称“吊眉”),显得精神威武,并可以起到修饰额角、脸形的作用。
     
    网巾
          化妆用品。京剧又称“网子”。将马尾染成黑色,织成一个头形假发套,古代男人把戴在头上的帽子、饰物都统称为“巾”,且因此发套中间有孔如网,故名“网巾”。网巾状如圆帽,用来要包演员头部,以此美化修饰自己的头发。网巾顶端置一圆孔,用一条小布绳穿系,用作绑捆水发、散发、发帚、头托等;其后部开叉,贴边缝连一条宽约2厘米、长约200厘米的布带,作用是把网巾勒紧在头上和吊眉。网巾分黑、白、苍三种颜色,供戏中不同年龄、不同发式的角色使用。网巾亦分男用(生脚)和女用(旦脚)两种。女用网巾样式稍有不同,将马尾织成直条,因要包大头,所以体积要稍大。网巾在化妆过程中一般与纱包配套使用,粤剧戏班俗称其为“纱包网巾”。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