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广东音乐与粤曲唱腔

    发布时间:2019-10-14 作者:何滋浦 来源: 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 点击:

          音乐与唱腔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其实音乐与唱腔是一样的东西!

           唱腔,由人声唱出来的旋律,音乐,由乐器奏出来的旋律。

          陈德钜老师在《广东乐曲的构成》一书中说过,“广东乐曲的曲调,它是以五声音阶的进行为主,在粤乐中,无論是乐曲的曲调,或唱曲的腔调,它們的进行是一样的,都是由一种常用乐語所演化。”但现在的人可能不是这样看,可能认为由作曲法作出来的才是音乐,跟着唱词产生出来的旋律就是唱腔。

          最能模仿唱腔的乐器是什么?我们来看一句古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声音的表现力可以理解为:丝(古琴类的弹奏乐器)不如吹奏的,吹奏的不如人声唱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弹奏乐器颗粒性很强,一个声音出来,随着弦振动的衰减而消失,为了保持长音,那怕琵琶的轮指,阮族的滚奏,也失去了唱腔的效果。吹奏乐器,和唱腔是合拍的,能保持长音,就连呼吸也可跟唱腔一样,但吹的是有孔的竹子,孔与孔之间的音高变化无法和人声吻合,这也是吹奏乐器不尽人意的地方。而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就是拉弦乐器了。
     

     

    民乐三重奏(图片来自网上)

     

          正如田青教授在《谈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之异》一文中指出:一个音和一个音之间的过渡在中国音乐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前一个音的余响或是后一个音的准备,它本身就有美学的价值,就有味道,就是独立的存在。这跟西方不同,西方的钢琴音乐,从这个音到下一个音,是跳跃式的,中间没有过渡。而中国音乐中常常有些音就在白键和黑键之间的“钢琴缝”里,这个音才有“味儿”!而在两个音的接续转折之中妙趣横生,则是中国音乐常见的艺术手段。这种“味儿”,一半是乐律的不同,一半是审美观念的不同。而这并不简单的“味儿”,也像禅宗所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亲自体味、长期浸染才能感觉到。

           在广东音乐中,表达“钢琴缝”里的“味儿”非高胡莫属了。在表演节目的开始,报广东音乐曲目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报谁谁高胡领奏。难怪很多人认为有高胡声的音乐就是广东音乐,会拉高胡,就是会拉广东音乐。

          于是多了很多年轻人乃至外省人认为会拉高胡,就是会广东音乐了。

          于是,酷爱广东音乐几十年的老爱好者,不愿听现在的广东音乐了。

          但广东音乐的“味儿”在哪?肯定不在高胡本身而存在于拉高胡的人的身上。

          最后,以赵砚臣老师的教导结束本文:他继而强调,我主张学习阿炳,也不是就为拉好那三个曲子,而是因为阿炳的演奏是传统器乐演奏的典范,是中国音乐板式化、声腔化的楷模。弄通这个典范,你就能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继承这个楷模,才可能展现出中国拉弦乐的气派啊。(摘自人民音乐杂志《靳学东|与赵砚臣老师聊天的日子》)

          换言之,音乐的处理不能做到板式化、声腔化,就失去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本稿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