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结合语境下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9-11-19 作者:何滋浦 来源: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 点击:
对于广东音乐的传承、传播,如何在文旅结合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群众通过参观、接触和聆听等,更容易了解、更真实地体验到广东音乐的历史发展与人文轨迹?于是,到万能的互联网去寻找有关的资源,以汲取有益的经验作为辅佐和参考。竟然发现,敝乡沙湾的广东音乐发源地旧址——三稔厅一系列情况介绍,几乎成了独特的资源。
沙湾三稔厅门口(图片来源网络)
从广东音乐的发展进程可以了解到,其创作演奏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乐社这个根据地,而且每个根据地里都可搜出一连串乐界的知名人物。乐社的社址有很多,历史较为久远的要数沙湾的三稔厅,规模大的有广州的素社、漪兰堂,香港的钟声慈善社等,外省的就不说了。
沙湾三稔厅的系统性介绍几乎是一枝独秀,却引来一连串关乎乐界现实情况的思考:当早前乐社的故址、活动人物及相关情况等种种介绍缺失了,便能引致人们对广东音乐最基本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认识随之也失于偏颇。这样一来,在当代人们的心目中,广东音乐的活动场所旧址就只剩下沙湾三稔厅了。果真如此吗?早期应该是,但后期呢,连上海、天津都有广东音乐的乐社啊,作为广东音乐生发地的广府地区尤其是广州和香港,怎么就消失了?
历史告诉我们:广东音乐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都是伴随着乐社的群体性活动进行的,这不仅体现在创作者、作品和演奏家身上,更应重点反映在他们的摇篮与载体——乐社之中!可以说,乐社是广东音乐活动的基本单位。据说,上世纪40年代是广州素社最兴旺的一个时期,人数竟达60人之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谁可取代,能忽略的吗?还需请问:广东音乐丰富的内在文化该怎样与旅游相结合?广东音乐的宣传、弘扬与普及又从何谈起?
沙湾三稔厅内部(图片来源网络)
调研发现,广东音乐的绝大多数经典作品都在团队中研度产生和磨合演练的,且在团队间合作演奏和传播的。音乐的研玩创作,首先是奏给自己听,每个演奏者的第一个听众必然也是自己,其次是他周边的人,当共同爱好的人走到一起来了,于是有了知音。知音的思想对接与交流是心灵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更丰富的创作灵感,使作品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辉。
毫无疑问,广东音乐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广东音乐的发展,是由众多的民间乐社撬动着。在那黑胶唱片盛行的年代,民间音乐家都在乐社中创作、切磋、交流、提高。唱片公司往往找到乐社便能寻到好的广东音乐原创作品,还可聘到好的演奏员和唱家,甚至买曲、卖曲、修补烂曲等事亦时有发生,更重要的,还需在乐社人群中推销最新的广东音乐唱片。
乐社之中就这么一种场景,曾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流传下来也不少,这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挖掘、传承、传播的重要环节。介绍这些故事,讲好这些故事,也是弘扬广东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可以之推动文旅结合活动,利于广东音乐的传承。
试想:作为广东音乐爱好者,若能利用旅游的机会,迈开崇敬与瞻仰的脚步,看看沙湾的三稔厅、西关的素社和漪兰堂,再看看香港的钟声慈善社、上海的中华音乐会,听听先代粤乐家们的故事,缅怀前辈创业之艰辛与睿智奋发、团结合作的精神,该是多么好的体验啊!再进一步,如果场景中能重现当年的人文生态,让乐队在乐社故址中交流、表演,再现当年的兴盛……。只可惜,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面对舆情,不禁想起小学老师教导我们写作文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沙湾三稔厅的介绍已基本满足了各项条件。可其它呢,究竟是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人为疏忽的原因?早期广东音乐这民间、地方性乐种的介绍,居然只与人物挂钩?而产生这乐种的时间、事件、人群与根据地却欠缺介绍?上网搜索一下,这四大要素中关乎广东音乐的活动旧址还有多少?俗语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可天南地北周游列国,其人生轨迹只属历史的一小段,而“庙”却可以把历史事件固定在某个节点上传承下来。当我们的文旅结合活动只向广大群众和游客推介“和尚事迹”而不宣讲“庙中故事”的时候,该多么的差劲!
时下,与广东音乐乐社故址、名人有关联的景点还保存着一些,但只有音乐名人的介绍而欠缺乐社群体活动的内容,更缺相关的故事,所有一切尚待深入发掘和系统性的整理研究,这很有必要引起乐界仝仁们的重视。据圈中传闻,广州海珠区民乐团的张舜贤已联同刘天一的儿子、易剑泉的外孙等人,正为搜集、整理素社遗存的资料而努力,这是可喜的事情!
本稿件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作者何滋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