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193)打虎、打擂台
发布时间:2019-11-2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打虎
表演排场。在传统粤剧演出中表现侠士、英雄打老虎的过程。由两位演员参与表演,其中一位扮演老虎,身穿虎衣、头戴“巴头”(因广州话中“虎”与“苦”两字语音相同,为了意头吉利,传统粤剧戏班把舞台上的老虎称作“老巴”,把老虎头叫做“巴头”。这种叫法源自广州话中的“巴闭”一词,形容厉害、犀利之意。虎乃百兽之王,自然属“巴闭”之列,故此就将老虎叫做“老巴”)。扮演老虎的五军虎演员、打虎的英雄武士,多由武技高强的小武行当演员扮演。
打虎排场整个过程由七个段落组成:首先是武士站在舞台中间,老虎由杂边上场,扑向武士,武士乍起一脚,踢老虎抢背,双方扎架。第二节开始是老虎再扑上来直立起身,用虎前爪一抓,两抓,三抓,双方换位,武士再起脚将老虎打至衣边扎架。第三节老虎又从衣边跳至台中,同样用前爪扑向武土,这次武士改用扣捶击中老虎下颚,老虎滚开,双方扎架。第四节变成了武土主动出击,先拨老虎转身,老虎逃走入衣边,武士追上,捉住老虎尾巴和右后脚,把老虎拉回台中,用手“剪”(南派武打一种技击手法)老虎脚,双方再扎架。第五节老虎跳过杂边,又想逃走,武士赶上也是一手执虎尾一手抓住老虎左后脚,把它拖到台口,再“剪”老虎左前脚,老虎负痛滚过杂边扎架。第六节老虎败走,由杂边开始走圆台到衣边,再跳上放置在舞台中间代表小山岗的高台上,稍息喘气,武士发现后,用虚拟动作,捡起大石头掷向老虎,老虎受惊,即从高台上翻高台半边月下,武士追上前,打老虎转身,老虎连忙走半圆台,钻入高台底下,表示老虎已钻进山洞躲避,武士赶上,手执虎尾,把老虎拉出洞,老虎猛回头噬向武士,武士抢背避过。第七节老虎变换花样,倒过身来,退入洞中(台底),武士见状即跳上高台,用脚猛踏三下,企图吓老虎出洞,老虎不出,武士从高台翻下,抱起大石掷进洞内,老虎“猋老鼠”出洞,武士趁机骑上虎背,老虎猛然反身将武士压在地上,武士双手紧紧抓住老虎前爪,双方在地上翻滚,起身后,武士一拳打虎肚,再用挂锤打虎头,老虎倒毙。这就是“打虎”的全过程。
打虎排场表演的演员都会根据自己技艺特点去丰富或删减动作度,但基本的表演程序则不会改变。在传统粤剧演出中,凡有打虎情节,都会运用此排场去表演。现时粤剧舞台上的打虎表演,老虎已改为穿着由兄弟剧种引进的“虎形”,粤剧把它称作连头虎衣,表演则多由武打设计人员按剧情需要和演员条件而设计动作。
打擂台
表演排场。表现剧中角色设下擂台,在台上双方或是进行生死搏斗,或是武艺较量的过程。该排场多由小武、二花面、打武旦、五军虎等武场行当演员表演。该排场有两种表演形式:一是在梅花桩上对打。在梅花桩上表演打擂台要在舞台上放置五或七根数目不等的木桩,比武双方跃于桩上,以牛角捶、剪捶、左右煞踭、八插、标龙等南派手桥对打,同时要求表演者在桩上不间断地跳跃移动。这就需要演员手脚兼顾,熟习南派手桥和梅花桩的步法,而且上身的拳和下肢的步法要密切配合;对打演员也要十分默契,才不会从桩上掉下来。二是在高台(桌)上对打。在高台上表演打擂台,则要在舞台上放置一高台,演员跳上台同样以南派手桥进行对打。对打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演员所掌握南派技击功夫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难度而具体设定。两种打擂台表演,最后都是战败者从梅花桩或高台上翻跟斗而下。
传统粤剧演出,凡表现比武纳贤、比武招亲、仇家决斗比武等场面,都会采用打擂台排场。例如粵剧《方世玉打擂台》,五梅禅师和白眉道人的较量就采用了梅花桩上打擂台的表演。因为五梅禅师是福建南少林的弟子,而梅花桩正是南少林武功的真传,结合剧情表演就显得十分贴切和恰当。而剧中方世玉和雷老虎的对打则采用了高台打擂台,以彰显不同的技艺和表演形式。打擂台排场也可以为其他相似的打斗场面所仿用如粵剧《大闹狮子楼》,武松和西门庆在狮子楼上进行生死搏斗,打翻了桌子,把桌子反过来,四脚朝天,演员跳到桌子的四只脚上,将桌子脚当做梅花桩,仿照打擂台排场进行表演,这是灵活运用传统表演排场的范例。
表演排场。在传统粤剧演出中表现侠士、英雄打老虎的过程。由两位演员参与表演,其中一位扮演老虎,身穿虎衣、头戴“巴头”(因广州话中“虎”与“苦”两字语音相同,为了意头吉利,传统粤剧戏班把舞台上的老虎称作“老巴”,把老虎头叫做“巴头”。这种叫法源自广州话中的“巴闭”一词,形容厉害、犀利之意。虎乃百兽之王,自然属“巴闭”之列,故此就将老虎叫做“老巴”)。扮演老虎的五军虎演员、打虎的英雄武士,多由武技高强的小武行当演员扮演。
打虎排场整个过程由七个段落组成:首先是武士站在舞台中间,老虎由杂边上场,扑向武士,武士乍起一脚,踢老虎抢背,双方扎架。第二节开始是老虎再扑上来直立起身,用虎前爪一抓,两抓,三抓,双方换位,武士再起脚将老虎打至衣边扎架。第三节老虎又从衣边跳至台中,同样用前爪扑向武土,这次武士改用扣捶击中老虎下颚,老虎滚开,双方扎架。第四节变成了武土主动出击,先拨老虎转身,老虎逃走入衣边,武士追上,捉住老虎尾巴和右后脚,把老虎拉回台中,用手“剪”(南派武打一种技击手法)老虎脚,双方再扎架。第五节老虎跳过杂边,又想逃走,武士赶上也是一手执虎尾一手抓住老虎左后脚,把它拖到台口,再“剪”老虎左前脚,老虎负痛滚过杂边扎架。第六节老虎败走,由杂边开始走圆台到衣边,再跳上放置在舞台中间代表小山岗的高台上,稍息喘气,武士发现后,用虚拟动作,捡起大石头掷向老虎,老虎受惊,即从高台上翻高台半边月下,武士追上前,打老虎转身,老虎连忙走半圆台,钻入高台底下,表示老虎已钻进山洞躲避,武士赶上,手执虎尾,把老虎拉出洞,老虎猛回头噬向武士,武士抢背避过。第七节老虎变换花样,倒过身来,退入洞中(台底),武士见状即跳上高台,用脚猛踏三下,企图吓老虎出洞,老虎不出,武士从高台翻下,抱起大石掷进洞内,老虎“猋老鼠”出洞,武士趁机骑上虎背,老虎猛然反身将武士压在地上,武士双手紧紧抓住老虎前爪,双方在地上翻滚,起身后,武士一拳打虎肚,再用挂锤打虎头,老虎倒毙。这就是“打虎”的全过程。
打虎排场表演的演员都会根据自己技艺特点去丰富或删减动作度,但基本的表演程序则不会改变。在传统粤剧演出中,凡有打虎情节,都会运用此排场去表演。现时粤剧舞台上的打虎表演,老虎已改为穿着由兄弟剧种引进的“虎形”,粤剧把它称作连头虎衣,表演则多由武打设计人员按剧情需要和演员条件而设计动作。
打擂台
表演排场。表现剧中角色设下擂台,在台上双方或是进行生死搏斗,或是武艺较量的过程。该排场多由小武、二花面、打武旦、五军虎等武场行当演员表演。该排场有两种表演形式:一是在梅花桩上对打。在梅花桩上表演打擂台要在舞台上放置五或七根数目不等的木桩,比武双方跃于桩上,以牛角捶、剪捶、左右煞踭、八插、标龙等南派手桥对打,同时要求表演者在桩上不间断地跳跃移动。这就需要演员手脚兼顾,熟习南派手桥和梅花桩的步法,而且上身的拳和下肢的步法要密切配合;对打演员也要十分默契,才不会从桩上掉下来。二是在高台(桌)上对打。在高台上表演打擂台,则要在舞台上放置一高台,演员跳上台同样以南派手桥进行对打。对打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演员所掌握南派技击功夫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难度而具体设定。两种打擂台表演,最后都是战败者从梅花桩或高台上翻跟斗而下。
传统粤剧演出,凡表现比武纳贤、比武招亲、仇家决斗比武等场面,都会采用打擂台排场。例如粵剧《方世玉打擂台》,五梅禅师和白眉道人的较量就采用了梅花桩上打擂台的表演。因为五梅禅师是福建南少林的弟子,而梅花桩正是南少林武功的真传,结合剧情表演就显得十分贴切和恰当。而剧中方世玉和雷老虎的对打则采用了高台打擂台,以彰显不同的技艺和表演形式。打擂台排场也可以为其他相似的打斗场面所仿用如粵剧《大闹狮子楼》,武松和西门庆在狮子楼上进行生死搏斗,打翻了桌子,把桌子反过来,四脚朝天,演员跳到桌子的四只脚上,将桌子脚当做梅花桩,仿照打擂台排场进行表演,这是灵活运用传统表演排场的范例。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