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舞袖撷红豆 一唱一念总关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坚守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12-18 作者:李梦醒 来源:南方网 点击:
敢为人先同样也是粤剧精神。于传统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里感受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感,是摆在曾小敏这些粤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头微卷青丝,一身清爽布衣,没有舞台上的华丽戏装,台下的曾小敏素面示人,更显几分亲和柔美。熟悉的甜润嗓音打开,一如春风拂面。说起心爱的粤剧,她便似在舞台上一样神采奕奕。
专工闺门旦、刀马旦、青衣等行当,能文能武……凭借生动细腻的粤剧表演和对粤剧传播与发展的创新热情,荣获过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6届文华表演奖两项大奖的曾小敏,而今成了广东粤剧院首位女性掌门人。演员、管理者一肩挑,在不同身份的转换中,曾小敏以不变的坚守,挥洒着自己对粤剧艺术创新的热情。
创新——情钟白娘子
虽然并非出身于粤剧世家,但对粤剧的热爱给曾小敏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2岁那年,凭着一首《小螺号》考进广东粤剧学校的曾小敏还如同一张白纸,但她坚定地要在这白纸上作出绚丽的画。别人休息的时候她练功,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好,就自己给自己加课。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从艺20多年来,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曾小敏都始终坚持着戏曲学习的初心。
2014年,尽管曾小敏已有《青春作伴》《花蕊夫人》《梦·红船》等代表剧目,但有情有义、千古传唱的白娘子却如一抹白月光,纱幔一般洒在曾小敏的心头。
“我想我应该做一点留得下来的东西,演一出属于自己的白娘子,这个白娘子要立得起来!”有了这样的想法,曾小敏立马行动起来,邀请青年编导莫非担任编剧和导演,几个年轻人组成的主创团队讨论后定下了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
“我们对这部戏做了重点提纯,放大情义的部分,缩小叙事的部分。比如盗仙草,原来是盗,我们就改成了以情求草。”曾小敏回忆起当时的创作过程,谈笑中难掩感慨:“我们经常有排着排着就排不下去的时候,感觉怎么都不对劲。我们就停下来一直说戏,直到说到大家彼此认同,再继续排。”
这样一点点啃骨头的排演过程,对于曾小敏来说,无疑是新鲜而又充满了挑战的。除了要放下以往深入骨髓的粤剧程式,还要努力寻找新的表达表演方式。文武皆融、行当丰富,《白蛇传·情》给了曾小敏充分展现粤剧功底的空间,但也带来了表现形式上的突破难题。水漫金山是家喻户晓的情节,在粤剧传统剧目中,白娘子手持双枪对战天兵天将。曾小敏则根据自己的特长,大胆地将双枪改为了长水袖。迎面飞来的长枪阵,白娘子便左踢右蹚,以柔克刚。“以长水袖作为武器,更能延伸蛇的柔软姿态,也能体现当时白娘子在孤军奋战之下一种柔而不弱的抗争,让人通过这些动作和设计看到她的心理,直观‘情’的美感。”
跨越花旦、武旦、青衣三个行当,唱、念、做、打俱全。这部情真意切的《白蛇传·情》凝聚了曾小敏真挚的热爱和创作团队日复一日的辛劳付出。《白蛇传·情》中化双枪为长水袖,不仅突破了“出手”传统的表演程式,更是被国内戏曲专家、同行们称赞为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成功创新。
曾小敏不仅凭借着白素贞一角获得了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6届文华表演奖两项大奖,更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的观众连看数场,每到剧中情深处,仍然泪流不止。
“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的心弦。”曾小敏这样说道。
坚守——力推大粤剧
“小敏呀,你不能不演戏呀!”曾小敏向《南方》杂志记者笑谈起她经常在台下看演员们演出把关演出质量时,常有戏迷们认出她,上前叮嘱她。的确,如今担任着广东粤剧院院长、党委书记的曾小敏,还担负着推广粤剧、创新粤剧、树立粤剧品牌的重任,而她也一直选择坚守自己的粤剧初心。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但曾小敏仍坚持每天练功,这头签完文件,那头又投入到演出排练中去了。
身为广东粤剧院的掌门人,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一直让曾小敏思考着粤剧生存发展的问题:“在粤剧市场,许多观众只认知名的文武生和花旦,没有名角,如何让观众认可?如何培养更多青年粤剧演员和青年观众?如何培养观众为戏曲艺术埋单的消费习惯?”在广东粤剧青年团成立之初,曾陷入接不到演出的尴尬境地,曾小敏便带着剧团寻找出路,逐渐树立了口碑,青年团也在历届广东省艺术节中屡屡斩获最高奖项。
纵观全国戏曲界,人才断层往往是戏曲艺术难以传承、戏曲市场难以扩展的重要原因。以往的传统市场更注重名演员名角,年轻演员少有演出机会。而缺少舞台的历练,就难以成长、成熟。
“传统市场是不利于青年演员成长的。戏要下乡,也要树立‘城市品牌’。我们要抓住培养演员、剧目生产的主动权。让年轻演员们都有当主演的机会,给他们搭建成长平台!”
从2017年起,广东粤剧院开始打造“新年睇大戏”演出项目,大胆尝试在城市剧院卖票不赠票。第一场演出,观众上座率不到三成,不少演员都很灰心。曾小敏通过长期观察,坚信着城市粤剧市场拥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她说服大家坚持粤剧的市场价值。到了第二年,上座率就达到了95%。“我们推出的周末睇大戏、升级版的名家演出周等演出项目,爆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要演得好,就会得到观众们的肯定。特别是年轻观众,不会拘泥于演员是不是名家,很多年轻演员都有自己的粉丝群。”曾小敏欣慰地说。
戏改——深入百姓家
不仅如此,粤剧深入百姓的推进也正脚步坚实。从2008年开始,广东粤剧院就开展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粤剧推广活动。粤剧名家走进高校演出讲课,邀请师生走进粤剧体验馆看演出、学唱戏、学化妆。文化内涵丰厚又充满互动趣味的粤剧体验深深吸引着年轻人。
“有不少学生还来问,有没有业余培训学粤剧的机会呢!”曾小敏充满期待地说,“粤剧的社会化考级工作正在推进,我们正在编写粤剧考级的教材,希望未来能将粤剧考级发展得像钢琴、舞蹈等考级那样成熟,与学校形成选拔人才、推广传播的连接,真正让粤剧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日日所闻的大戏。”
利用不同的媒体平台、新媒体手段为粤剧宣传造势,打造不同的演出平台为演员们创造成长空间,当今艺术家还肩负着为时代发声的重任。“过硬的艺术质量和戏曲艺术中如何展现时代气息,是我们戏曲工作者要紧抓的重点。比如《白蛇传·情》,它能否成为经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要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除了改编古装戏,许多反映时代发展的粤剧现代戏如《风起南粤》《还金记》等,正以鲜活的故事和独特的视角带给观众们不同的感动和崭新的视听体验。
粤剧在变革中成长,也在历次“戏改”中壮大。谈起粤剧前辈们,曾小敏满怀钦佩与敬意:“以往的粤剧大师都充满了改革的勇气,这也使得粤剧的创新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敢为人先同样也是粤剧精神!”而今,于传统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里感受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感,是摆在曾小敏这些粤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借古喻今,是粤剧的特色,古装戏将一直是粤剧主流。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累创新的智慧,将粤剧那份历经岁月洗涤却不失时代精神的独特韵味表达出来!”对待粤剧这颗南国红豆的大未来,曾小敏充满憧憬。
《南方》杂志:今年春节,广东粤剧相隔34年重登央视春晚。为什么您没有选择传统粤剧扮相,却选择了现代礼服演唱呢?
曾小敏:导演希望我们粤剧能够展现一个戏曲的新面貌,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穿礼服演唱。我和我的礼服设计师屈汀南老师商量,决定用红木棉来展现岭南的特色。排练的时候,同登春晚的其他剧种的朋友们,都对我们粤剧崭新的呈现赞叹不已。说我们的服装很时尚,既典雅又有时代感。这事实上也体现了粤剧勇于创新的特点。
《南方》杂志:如今您不仅是粤剧表演者,还是管理者,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调整自己的身份和状态?
曾小敏:智慧是历练来的。我想这个身份转换我还比较适应,这和我的性格有关—可以在不同的身份中做好不同的工作。我十几年前就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又是演员出身,了解演员的内心想法。很多时候要稳得住,要三思而行,为演员、艺术家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只有更好地把握这些关系,才能把事情做好。
《南方》杂志:今年还有新剧目演出吗?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
曾小敏:今年年底我们还有一个新戏《冼夫人》要演出。演戏唱戏是我的立足根本,我的艺术还要进步,希望自己能带好头。我一个人红还不够,要大家红、大家好,让我们剧团的综合创新力、综合表现力、市场号召力都被观众和业界学界广泛认可。
《南方》杂志:怎么看待未来粤剧的创新发展?
曾小敏:粤剧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我希望未来粤剧不仅拥有传统,还拥有经历时间打磨后的韵味和展现时代的美。很多观众在看粤剧时,能够感受到这种时代感,我很期待粤剧这种“时尚的古典”味道。这一点我们要向以前的粤剧大师们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思考。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网,由记者李梦醒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