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同声同气同文化 两地梨园一家亲

    发布时间:2019-12-25 作者:中山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点击:


    今年6月23日晚,一场以粤剧为主角的“湾区大戏台”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集合了粤港澳三地的粤剧名伶新秀和包括香山粤剧团在内的多个粤剧艺术团代表为观众奉上原汁原味的粤剧大餐。

     

          邓志驹,“新马腔传人”、香山粤剧研究院院长、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港澳粤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拍摄出版了《禅院钟声》等几百首粤曲卡拉OK曲目,所演绎的作品遍及全球华人地区,为宣传普及粤剧粤曲起到积极作用。

          从新马路转入澳门清平直街,昏暗街灯照射下的一角灰墙上,依稀可见四个红字——清平戏院。邓志驹站在这座被荒废的百年戏院前,百感交集。清平戏院建于1875年,是珠三角地区第一座现代戏院。众多粤港澳地区的粤剧名伶都以在此登台一展歌喉为荣。随着时代变迁,享负盛名的清平戏院于1992年结业,曲终人散。如同粤剧中所唱“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年间,邓志驹参加了中山与澳门两地众多的粤剧交流活动。此次他特意在清平戏院门前留影,以了夙愿。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剧艺术正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出一派全新气象。
     

    两地粤剧交流亲如家人

           粤剧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纽带。中山澳门两地同声同气、同水同源的历史,使得两地的粤剧界交流更为亲切。譬如,澳门粤曲总会的负责人林凤娥女士,20多年来,她几乎每年都牵头策划粤曲联谊活动,并邀请广东的粤剧团体和人士前往,邓志驹也几乎每年参加。2017年,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成立,邓志驹是其中的艺术顾问。联谊会的负责人仇坤仪女士除了常邀中山粤剧团体到澳门交流演出,还每年组队来香山粤剧团交流。“去年,他们就来到我们剧团,大家一起围坐在荔枝树、黄皮树下畅谈。两地粤剧人如同一家人般亲切。”邓志驹介绍说。

          香山粤剧团原创作品《六祖惠能》早年能在澳门成功上演,有赖于两地政府从中牵线搭桥。后来《六祖惠能》改编成《南国菩提》。邓志驹表示,两地文化交流得以兴旺,离不开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积极帮助民间艺术传承。中山有许多非遗文化艺术,也曾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但中山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从各方面大力挖掘、加以支持,使得许多民间艺术得以重放光彩,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粤剧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艺术体系以及受众,并已开始进入艺术学院,今后必定能有更好的发展。
     

    粤剧《江姐》唱响濠江

          今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粤港澳三地11座城市联动,整合各地优质的文化和演艺资源,推出100多项活动。中山分会场有三场重磅活动——“湾区大戏台”、“非遗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逐梦湾区步步高”向经典致敬音乐会相继上演。其中“湾区大戏台”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香山粤剧团就演绎了《江姐》中绣红旗的一段折子戏。澳门罗梁体育会的负责人观看后,遂邀请香山粤剧团在7月到澳门再次献演。“从中可见,澳门观众的接受程度很广,除了经典曲目,对一些新派作品也能接受。”

          澳门观众的“捧场”是对粤剧进步的鼓励。一直以来,粤剧都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如粤剧曾在唱腔上、乐器上吸收了许多西洋音乐表现手段。“艺术上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也要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观众的口味而进步,但传统艺术的骨架不会变。粤曲也可以写成近乎歌剧的形式,但粤曲的底蕴梆子、二簧不会变。”
     

    培养澳门粤剧迷

           为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澳门街坊总会常邀请广东专业粤剧人士到澳门授课。“学生多是澳门居民,他们将粤剧作为业余爱好。”邓志驹表示,清平戏院的百年历史,是澳门人喜爱粤剧的最好见证。“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粤剧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常与澳门同行交流讨论,如何在当地传承粤剧文化。”在一次纪念香山粤剧名伶唐涤生的活动上,邓志驹就遇见澳门大学的一位负责人。大家在交流中提出将粤剧文化引入大学校园的设想,希望从建立学生社团开始,强化澳门粤剧之魂。


           本稿件转载自中山日报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