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热汗浇梨园 ――记平民戏剧艺术家叶蓓
发布时间:2020-02-14 作者:李耀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叶蓓,现为广东红伶粤剧院有限公司(广州青年粤剧团)董事长兼领衔主演。她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粤剧世家,父亲及姑丈均从事粤剧工作。她打小就随剧团漂泊乡村,既看戏又学戏。少年时,由于热爱粤剧艺术,天资聪颖,悟性高,在实践中又得到剧团前辈的点拔,叶蓓很快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86年入行,两年后,年仅十六岁的她,已担任正印花旦。由于唱做念打俱佳,十七岁便与小武王陈少棠合作多个剧目,令行内人刮目相看。当年的南宁地区民营青年剧团有很多机会与省市大班老倌同台演出,叶蓓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学艺,就算是没有演出任务,她也在虎度门仔细观摩老倌的演出,吸收了不少艺术养分。
在谈到艺术人生的转折关口的时候,叶蓓毫不犹豫地说是她的师父曹秀琴。1986年,曹秀琴加盟南宁青年粤剧团演出,叶蓓觉得曹秀琴老师的戏路非常适合她,叶蓓一直观察总结老师的艺术特点,期间亦得到曹秀琴老师比较系统的艺术辅导,弥补了她非科班出生在系统知识方面的缺陷。曹秀琴老师的这一指导可以说是叶蓓在艺术上的第一次定位。
1986年入行,两年后,年仅十六岁的她,已担任正印花旦。由于唱做念打俱佳,十七岁便与小武王陈少棠合作多个剧目,令行内人刮目相看。当年的南宁地区民营青年剧团有很多机会与省市大班老倌同台演出,叶蓓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学艺,就算是没有演出任务,她也在虎度门仔细观摩老倌的演出,吸收了不少艺术养分。
在谈到艺术人生的转折关口的时候,叶蓓毫不犹豫地说是她的师父曹秀琴。1986年,曹秀琴加盟南宁青年粤剧团演出,叶蓓觉得曹秀琴老师的戏路非常适合她,叶蓓一直观察总结老师的艺术特点,期间亦得到曹秀琴老师比较系统的艺术辅导,弥补了她非科班出生在系统知识方面的缺陷。曹秀琴老师的这一指导可以说是叶蓓在艺术上的第一次定位。
叶蓓(左)与师父曹秀琴
随着艺术的不断长进,叶蓓到了当年在珠三角闻名的顺德粤剧团,在顺德粤剧团的三年里,有更多的机会与省市老倌如丁凡、欧凯明、梁耀安、黄伟坤等合作。期间她演闺门旦、青衣等行当,艺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不知不觉,叶蓓在民营剧团耕耘了十多年,究竟是乡土的原生态艺术熏陶了她,还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影响了她,她在舞台形象上青衣的角色总是演来得心应手,在粤剧界崭露头角。她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受到了省、市剧团有关领导的特别关注。她有幸进入省、市剧团,奋斗了近五年,在省、市剧团领导的悉心栽培下,艺术上日趋成熟,在2006年先后荣获广东省粤剧院青年演艺大赛金奖、广东省第五届戏剧演艺大赛银奖、广州市第二届青年演艺大赛金奖、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演艺大赛(青衣组)金奖等荣誉。虽然屡获奖项,但她怀念农村戏曲市场的另一番天地,她觉得那里可能更有作为,于是忍痛离开了省市剧团。
叶蓓回忆起16岁时,她还在姑丈当班主的南宁地区青年剧团,那时就考进了广西艺术学校,也有过几个国营剧团要吸收她,但由于自己在剧团担任主演,如果此时离开剧团,剧团可能失了台柱,自己本着对民营剧团热爱的初心及亲情的眷恋,继续留在剧团,与进艺校学习和进国营剧团工作失之交臂,她感叹:“难道成也民营剧团,败也民营剧团?”苦苦思索的她进入了艺术低谷。
叶蓓此时陷入艰难的选择。她回想十多年艰辛的民营剧团生涯,自己长期随团在乡村演出,了解乡村对粤剧文化的需求,她对“民间才是培养戏曲观众的地方”有很深的体会。 她了解乡村有庞大的观众群,只要凭过硬的艺术夲领,民营剧团定闯出新天地。也正因为长期扎根于乡村,根植平民个性,乡音、乡情、乡愁,她才一步一脚印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
适逢2010年左右,企业家张富浩先生拟创办一个艺术上与省、市剧团看齐的民营剧团――广州青年粤剧团,特邀叶蓓担任领衔主演和剧团骨干。叶蓓也不再犹豫,她毅然回到民营剧团,又踏上风雨兼程的艰辛之路。
叶蓓非常感谢张富浩先生,这位虽不是戏行中人,但有艺术视觉和市场敏觉的企业家。广州青年粤剧团组建以来克服了缺乏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民营剧团的天然劣势,艺术上敢与省市专业剧团看齐。广青剧团除有民间资金支持外,他们善于市场运作,熟悉观众的需求,灵活处理剧团的人才搭配,扬长避短,每年能演出28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每年近300场演出是什么概念?可以想象,广州青年粤剧团生存压力之大和战斗力之强。笔者想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演三百多场,彭炽权被称为没有危机的彭炽权”。现在有连续十年,年演二百八十多场的叶蓓,可否称为“冲破戏剧危机的叶蓓"?
叶蓓告诉笔者,由于他们是民营剧团,受资金方面的限制,都是复演省市大班的成熟剧目,如《十五贯》《帝女花》《胡不归》《白兔记》等剧目,但演出水平不逊于其他剧团,可以说是民营剧团中的佼佼者。其实复排别人的剧目是无奈之举,没有剧目的原创精品,也是民营剧团的硬伤,更是有志于艺术创作的演员的心头之痛。
叶蓓若有感触地告诉笔者,她近年来演过的《梦断香消四十年》的唐婉、《红鬃烈马》的王宝钏,《汉文皇后》中的汉文皇后、《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白兔记》的李三娘、《狸猫换太子》的李辰妃、《宝莲灯》一人饰两角华山圣母和王桂英等等,这些青衣戏全都是观众非常喜欢看的,但是她非常遗憾没有自己的原创剧目。
叶蓓戏装
据悉,叶蓓近期演出的《白兔记》,叶蓓以青衣演绎的李三娘,非常出色。笔者想到当年有"粤西粤剧一代宗师”之称的孔雀屏老师,也是以青衣见长,但当下为什么少有青衣戏?青衣为什么冷落?青衣行当日渐式微了。
民间是培养观众的主要阵地,民间也可以出精品,搞汇演,搞艺术节,也应该评职称。去年粤西地区某民营剧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作的《户部黎公》成为精品剧目,是很好的范例。
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对戏曲事业的扶持,但还存在不少艺人改行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从艺近三十多年的叶蓓,她很自豪地告诉笔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她的女儿也喜欢粤剧戏曲艺术。女儿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考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课程。我觉得,这是叶蓓戏曲理念的延续,也是她对粤剧充满信心的来源!同时,她亦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民营剧团,期盼编剧们为民营剧团打造既有时代特色又有艺术高度的剧本,圆民营剧团也有首本剧目之梦。
笔者希望叶蓓梦想成真,继续用自己的热汗浇灌梨园,为服务观众与振兴粤剧奋战不息。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叶蓓提供)
民间是培养观众的主要阵地,民间也可以出精品,搞汇演,搞艺术节,也应该评职称。去年粤西地区某民营剧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作的《户部黎公》成为精品剧目,是很好的范例。
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对戏曲事业的扶持,但还存在不少艺人改行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从艺近三十多年的叶蓓,她很自豪地告诉笔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她的女儿也喜欢粤剧戏曲艺术。女儿以优异的成绩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考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课程。我觉得,这是叶蓓戏曲理念的延续,也是她对粤剧充满信心的来源!同时,她亦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民营剧团,期盼编剧们为民营剧团打造既有时代特色又有艺术高度的剧本,圆民营剧团也有首本剧目之梦。
笔者希望叶蓓梦想成真,继续用自己的热汗浇灌梨园,为服务观众与振兴粤剧奋战不息。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叶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