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往事非如烟》续一——二花面兰桂与武功传承(上)
发布时间:2020-02-19 作者:陈平 陈穗祺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众所周知,武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重要内容,饱含尚武精神,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环节。武戏以成熟的技艺套路渲染、贯穿,是深受民间武技熏陶孕育而形成的,粤剧亦不例外。粤剧以实用性、抗击性极强的南派武技入戏,粤剧的十大行当武生居诸行之首。净、生、旦、贴诸行当都有相应擅长武功技术的分支行当,还专立有五虎军,负责武打和筋斗功夫。老一辈的艺术伶人,均需文武兼备,因此大都学过功夫,都有一定的武艺基础,有些还身怀绝技。高难度的特技表现和真刀实械的武术对决,譬如“打真军”“见紫标”等极具刺激性表演。
二花面兰桂(本名徐癸酉)(1813-1886)的武功如何?他的“庆上元”童子班徒弟武生新华(1849--1927)、小武崩牙启(1872—1892)的武术功夫在粤剧界独树一帜,在番禺县慕德里司仁风乡(即现在的龙归北村)众口相传二花面兰桂功夫犀利,注重技击实用,尤咏春拳。他从省城回家探亲常常倒立行走至乡间巷径进屋,震慑打家劫舍的歹徒,当地人称“二花面癸酉”。
这些史实在北村一批耄耋老人中已是众口一词。现时北村武协醒狮训练基地,村民们依然传承二花面兰桂习武的传统,在“北村戏台”广场矗立兰桂练功习艺塑像。村民闲时聚于广场切磋拳艺,以咏春拳、洪拳为健身首选。
那么兰桂的南派武功究竟是谁传授的?与他一同习武及学戏的还有何人?
这些史实在北村一批耄耋老人中已是众口一词。现时北村武协醒狮训练基地,村民们依然传承二花面兰桂习武的传统,在“北村戏台”广场矗立兰桂练功习艺塑像。村民闲时聚于广场切磋拳艺,以咏春拳、洪拳为健身首选。
那么兰桂的南派武功究竟是谁传授的?与他一同习武及学戏的还有何人?
据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周至譓副会长提供的资料及我们的田野调查所得资料显示:徐癸酉12岁入戏班学艺,在红船戏班“乐丰年”打杂。因其聪明伶俐且勤快踏实,深得班主张骞喜爱,收其为徒,授以唱、念、做、打诸艺,后又教其生、旦、净、末、丑诸行当。徐癸酉成年时,已经成为戏班中的“通台老倌——样样来得”,即哪个行当的角色临时缺席,都由其替补上场。师父张骞为其取艺名“兰桂”。“通天替补” 使兰桂成为戏班中不可或缺的要员。
据周至譓副会长介绍,戏班“乐丰年”班主张骞在广府大戏史料上可谓赫赫有名,粤剧界称之为“前传后教张骞师父”。张骞在家中排行第五,俗称张五,绰号“摊手五”,湖北汉阳人,京城戏剧名伶,是少有的万能老倌,各种角色皆能演,而且文武戏都唱做出色。他不满清制,言论反清,致被通缉,逃亡来粤,匿居佛山,在佛山时他传授了“江湖十八本”。
据周至譓副会长介绍,戏班“乐丰年”班主张骞在广府大戏史料上可谓赫赫有名,粤剧界称之为“前传后教张骞师父”。张骞在家中排行第五,俗称张五,绰号“摊手五”,湖北汉阳人,京城戏剧名伶,是少有的万能老倌,各种角色皆能演,而且文武戏都唱做出色。他不满清制,言论反清,致被通缉,逃亡来粤,匿居佛山,在佛山时他传授了“江湖十八本”。
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著名粤剧大老倌阮兆辉先生与中山大学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主任谢少聪老师在北村戏台广场聆听耄耋老人讲述二花面兰桂往昔轶事与传闻(陈平 摄)
周至譓副会长称,以往的粤剧史料记载的张骞与岭南武术界现存史料版本有差异,戏剧界史料及《粤剧大辞典》所述张骞其人其事考证与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现留存史料也有所出入,连生卒时间都不同。
根据周至譓副会长提供资料及线索,我们也逐一比对,张骞与梁博俦(年长于张骞)一前一后师从洪熙官习武。梁博俦原市伶人,因此除习武外,还精于戏剧表演。张骞跟师兄梁博俦兼学戏剧表演。若张骞创立佛山琼花会馆于康熙年间(此为麦啸霞所著《广东戏剧史略》中的一种说法,学界几成定论),但孔翟光所称的康熙版《佛山忠义乡志》却未记录在案。学者黄伟所著《广府戏班史》一书中亦有陈述:琼花会馆既非明万历年间,亦非清雍正年间所建,而是乾隆年间。故琼花会馆的动工时间,应在1740年前后,而竣工时间应在1750年(乾隆十五年)之前。1752年刻印的《佛山忠义乡志》有“琼花会馆在大基尾”的记载,并附有乡域图。
这样,《佛山忠义乡志》付印时,琼花会馆及其周边地区,才会有”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热闹景象。由此可见,传说中康熙年间张骞逃亡来粤,匿居佛山琼花会馆只是口口相传而已,不足为据。我们无需过多考证琼花会馆修建年份,这是迄今无法定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张骞、梁博俦与兰桂的武功传承关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张骞逃亡来粤是因为师兄梁博俦此时在广州经商,喜好大戏,与伶人交往甚笃,有广泛人脉,张骞匿居佛山红船戏班内与师兄不无关系。至于江湖传闻称其”瘫手五”,即说他左手微瘫也是不足为信的。试想,南派武术以徒手博击术为主,手臂交缠,戮力角抵,形似桥拱。木人桩练功双手并用自如,锻炼手部接触部分之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之灵活性。桩上有3支“倒品字形状”桩手,一支弓字桩脚,供练习者熟习拳法,张五若左手微瘫,焉能习武演戏?
刘冠良演示“摊手“(他的咏春拳是跟叶准学的)
据传,咏春拳的大致流传过程是,梁博俦与张骞是同门师兄弟,梁博俦族人梁兰桂继承先祖武功,梁兰桂传于黄华宝,黄华宝传于梁二娣,梁二娣传于梁赞,梁赞传于陈华顺,陈华顺传于叶问。兰桂一脉的拳术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严咏春、梁博俦、张骞、兰桂、黄华宝、梁二娣等人的努力,咏春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术,至梁赞始发扬光大。
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周至譓副会长称,此传闻实属不可信,岭南武术界兰桂确有其人,只有兰桂没有梁兰桂(有文字记载“正宗冯式戏班咏春笔录”可证:),历代流传拳谱中也只有兰桂而无梁兰桂。且据我们所收集的兰桂资料显示:兰桂(1813-1886年)与黄华宝(1796--1861年)等同为乐丰年班伶人,师从张骞习武。黄华宝年长于兰桂17岁之多,但兰桂的演艺优于黄华宝,兰桂擅演二花面,黄华宝擅演武师。在武术界历来等级森严,讲究辈份,假若按网传梁兰桂武功传于黄华宝,于理不合,焉有同门师弟传授武功于师兄,甚于师叔辈份?故梁兰桂武功传于黄华宝之传说是伪命题。这与任俊三的《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所提及的“兰桂,华宝乃琼花人士”相吻合,可以互为印证。新华是兰桂、华宝的徒子,任俊三又是新华的徒儿,一脉所传,故任氏记述《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可信度甚高。
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周至譓副会长称,此传闻实属不可信,岭南武术界兰桂确有其人,只有兰桂没有梁兰桂(有文字记载“正宗冯式戏班咏春笔录”可证:),历代流传拳谱中也只有兰桂而无梁兰桂。且据我们所收集的兰桂资料显示:兰桂(1813-1886年)与黄华宝(1796--1861年)等同为乐丰年班伶人,师从张骞习武。黄华宝年长于兰桂17岁之多,但兰桂的演艺优于黄华宝,兰桂擅演二花面,黄华宝擅演武师。在武术界历来等级森严,讲究辈份,假若按网传梁兰桂武功传于黄华宝,于理不合,焉有同门师弟传授武功于师兄,甚于师叔辈份?故梁兰桂武功传于黄华宝之传说是伪命题。这与任俊三的《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所提及的“兰桂,华宝乃琼花人士”相吻合,可以互为印证。新华是兰桂、华宝的徒子,任俊三又是新华的徒儿,一脉所传,故任氏记述《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可信度甚高。
咏春拳拳谱记载:兰桂、黄华宝传授咏春拳于梁赞
总而言之,匿居佛山的张骞设馆授徒,将北方昆曲与家乡汉剧的表演技巧和套路引入戏班,将相对规范、严谨的表演程式融广府大戏中来,移植十大行当分工,使得粤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化妆服道具的使用也逐一规范,一改广府大戏的”土腔土调”,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周至譓副会长认为,张骞其生平往后推算为宜,传闻张骞为康熙朝代人,亦都是戏剧界人的估算,张骞属清嘉庆时期人士较为准确,他为粤剧艺术建设和组织建设立有殊勋,因此被粤剧界立碑祭祀。
(上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上文完)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