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228)状元坊、杂箱
发布时间:2020-05-1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状元坊
戏服作坊。状元坊是广州旧城区一条古老街巷,西接人民南路,东连天成路,约长240米。状元坊旧称泰通里,因在南宋咸淳七年(1271)居住于此的张镇孙在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故后人将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广东南海伦文叙中了状元,又有他为状元坊内朱义盛商号挂牌匾的传说,状元坊更名闻于世。清代康熙年间,状元坊内手工艺业兴旺发达,加工的金银首饰、制作的广绣戏服、绒线、绣球等制品,以其技术精巧而享誉海内外,被时人称为“戏服一条街”(也有称“刺绣一条街”),成为广东地区最大的广绣集散地。
早在清康熙年间,佛山著名戏服作坊余茂隆,为扩展业务迁到广州状元坊,除生产、制作、销售各式戏服、道具等舞合用品外,还兼营租赁,生意十分兴隆。广东戏服作坊皆云集于此地。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市场相对繁荣,状元坊戏服作坊规模较大者多达17家,其中余茂隆、中华、群星、新新、余球记、天华等较为闻名。
状元坊内的戏服手工作坊一般的格式为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制作工场,楼上是居所,集居住、制作、销售的功能于一体。状元坊戏服只是一个內容宽泛的总体名称,它其实包括各式戏服、盔头、靴鞋、旗帜、须发、道具等各种舞台用品。据《广州府志》记载,早在清代,宫廷皇室的戏班就慕名到广州状元坊订制蟒袍、玉带、凤冠霞帔、盔头彩翎等戏服和舞台用品。清乾隆年间到20世纪30年代,是状元坊戏服的鼎盛时期。目前,广州的戏服制作业无论从规模、制作工艺、经营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制作、经营戏服的工厂和商铺已扩展到广州市多个地方。
杂箱
戏班盛放道具的木箱。现多称“道具箱”。传统戏班的杂箱用杉木条和板制作,箱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95厘米。箱的上盖和正面箱板可以按需要自由拆卸,箱底部有5厘米高的箱脚,木箱表面用牛皮钉包。打开杂箱第一层是高约15厘米、长约85厘米、宽约45厘米的抽柜。内放铁剪、锤、钉、钳、糨糊、纱纸、铁线等制作、修理演出道具的工具,以及线穗、尘拂、绸花球、纨扇、折扇等舞合道具。第二、第三层分别是两个高约35厘米、长约40厘米宽约45厘米的抽柜,这四个抽柜按分类盛放如茶杯盘、酒具;帅印、签筒、令箭、插仔、令旗、手枷、惊堂木;银两、圣旨、文房四宝、书柬;斗倌、包袱、手巾仔等各色道具。
在演出前,将木箱上盖拆开,在箱两旁各插上一条长约90厘米、每边长约5厘米的方木条,再用一条约长100厘米的方木连起来,上面等距离竖插5条25厘米的木棍,把备用的盔头套置于上面。在这条横木之下,挂着一块高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子,给演员上场前穿戴盔头之用。因为该木箱内所放的舞台用品繁杂,故称杂箱。
传统粤剧的戏神华光师父像,按惯例放置杂箱之内,每到一地演出,必先将神像请出,安放好后插上香烛,供戏班中众人参拜,祈求保佑演出顺利、平安;因此,戏班又将该木箱称作“神箱”。粤剧戏行习惯将管理道具(包括须口、把子)的部门岗位称作“杂箱”。另外对管理道具的人员,京剧称为“捡场”,而传统粤剧戏班则称作“杂箱”。但粤剧杂箱的舞台职责范围较京剧的捡场更为广泛,除了管理道具外,还要按演出需要制作道具;并且要在演员表演南派武技(如挞烂台、照镜、过山、过桥等)的过程中,担当从旁保护的责仼,因此就要求他们要懂得并熟悉武技表演的套路、窍门,以及表演者的习惯。所以,往往请一些年纪稍长、辈分较高,已经退出舞台的武场演员(如六分、五军虎等行当演员)担任戏班的“杂箱”。戏行内有称呼长辈为叔父的习惯,所以就把这些管理道具的人员尊称为“杂箱叔父”。
传统粤剧杂箱叔父往往要走上舞合更换台椅,或执行保护演员的责任,故有特定的服饰打扮。他们身穿白色对襟短褂(或穿半胸线纱文化衫),下配黑色灯笼裤,腰系红色(或蓝色)绉纱带,足踏打鞋。传统粤剧戏班的杂箱叔父在演出中还有配合演员表演的职责。例如演员在演出中需要跪拜的时候,杂箱叔父就会从鸡翼(侧幕条)旁抛出一个咕口臣刚好落在演员的膝前;演员在戏中要表演僵倒卧地时,杂箱叔父就会拿出一只木枕,给演员的头部枕在木枕之上,使盔头不会触地而受损。这要求杂箱叔父与演员有默契的配合。
戏服作坊。状元坊是广州旧城区一条古老街巷,西接人民南路,东连天成路,约长240米。状元坊旧称泰通里,因在南宋咸淳七年(1271)居住于此的张镇孙在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故后人将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广东南海伦文叙中了状元,又有他为状元坊内朱义盛商号挂牌匾的传说,状元坊更名闻于世。清代康熙年间,状元坊内手工艺业兴旺发达,加工的金银首饰、制作的广绣戏服、绒线、绣球等制品,以其技术精巧而享誉海内外,被时人称为“戏服一条街”(也有称“刺绣一条街”),成为广东地区最大的广绣集散地。
早在清康熙年间,佛山著名戏服作坊余茂隆,为扩展业务迁到广州状元坊,除生产、制作、销售各式戏服、道具等舞合用品外,还兼营租赁,生意十分兴隆。广东戏服作坊皆云集于此地。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市场相对繁荣,状元坊戏服作坊规模较大者多达17家,其中余茂隆、中华、群星、新新、余球记、天华等较为闻名。
状元坊内的戏服手工作坊一般的格式为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制作工场,楼上是居所,集居住、制作、销售的功能于一体。状元坊戏服只是一个內容宽泛的总体名称,它其实包括各式戏服、盔头、靴鞋、旗帜、须发、道具等各种舞台用品。据《广州府志》记载,早在清代,宫廷皇室的戏班就慕名到广州状元坊订制蟒袍、玉带、凤冠霞帔、盔头彩翎等戏服和舞台用品。清乾隆年间到20世纪30年代,是状元坊戏服的鼎盛时期。目前,广州的戏服制作业无论从规模、制作工艺、经营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制作、经营戏服的工厂和商铺已扩展到广州市多个地方。
杂箱
戏班盛放道具的木箱。现多称“道具箱”。传统戏班的杂箱用杉木条和板制作,箱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95厘米。箱的上盖和正面箱板可以按需要自由拆卸,箱底部有5厘米高的箱脚,木箱表面用牛皮钉包。打开杂箱第一层是高约15厘米、长约85厘米、宽约45厘米的抽柜。内放铁剪、锤、钉、钳、糨糊、纱纸、铁线等制作、修理演出道具的工具,以及线穗、尘拂、绸花球、纨扇、折扇等舞合道具。第二、第三层分别是两个高约35厘米、长约40厘米宽约45厘米的抽柜,这四个抽柜按分类盛放如茶杯盘、酒具;帅印、签筒、令箭、插仔、令旗、手枷、惊堂木;银两、圣旨、文房四宝、书柬;斗倌、包袱、手巾仔等各色道具。
在演出前,将木箱上盖拆开,在箱两旁各插上一条长约90厘米、每边长约5厘米的方木条,再用一条约长100厘米的方木连起来,上面等距离竖插5条25厘米的木棍,把备用的盔头套置于上面。在这条横木之下,挂着一块高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子,给演员上场前穿戴盔头之用。因为该木箱内所放的舞台用品繁杂,故称杂箱。
传统粤剧的戏神华光师父像,按惯例放置杂箱之内,每到一地演出,必先将神像请出,安放好后插上香烛,供戏班中众人参拜,祈求保佑演出顺利、平安;因此,戏班又将该木箱称作“神箱”。粤剧戏行习惯将管理道具(包括须口、把子)的部门岗位称作“杂箱”。另外对管理道具的人员,京剧称为“捡场”,而传统粤剧戏班则称作“杂箱”。但粤剧杂箱的舞台职责范围较京剧的捡场更为广泛,除了管理道具外,还要按演出需要制作道具;并且要在演员表演南派武技(如挞烂台、照镜、过山、过桥等)的过程中,担当从旁保护的责仼,因此就要求他们要懂得并熟悉武技表演的套路、窍门,以及表演者的习惯。所以,往往请一些年纪稍长、辈分较高,已经退出舞台的武场演员(如六分、五军虎等行当演员)担任戏班的“杂箱”。戏行内有称呼长辈为叔父的习惯,所以就把这些管理道具的人员尊称为“杂箱叔父”。
传统粤剧杂箱叔父往往要走上舞合更换台椅,或执行保护演员的责任,故有特定的服饰打扮。他们身穿白色对襟短褂(或穿半胸线纱文化衫),下配黑色灯笼裤,腰系红色(或蓝色)绉纱带,足踏打鞋。传统粤剧戏班的杂箱叔父在演出中还有配合演员表演的职责。例如演员在演出中需要跪拜的时候,杂箱叔父就会从鸡翼(侧幕条)旁抛出一个咕口臣刚好落在演员的膝前;演员在戏中要表演僵倒卧地时,杂箱叔父就会拿出一只木枕,给演员的头部枕在木枕之上,使盔头不会触地而受损。这要求杂箱叔父与演员有默契的配合。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