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41)斩签、首级、尸架、香烛、酒具、斗方盘、包袱

    发布时间:2020-06-3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斩签
          道具。古代斩决犯人,例要由监斩官签发。象征斩首命令的斩签,舞台上是用白色的硬纸制成,全长约100厘米(签身80厘米、签柄20厘米),顶部呈三角形;中间用竹条穿住签身。一般在斩签最上端用红笔圈写一个“斩”字,下面写着犯人的名字。在演出中,是由监斩官用朱笔圈住(或打“×”或“√”)犯人的名字,将它交与剑子手;再由刽子手把斩签插到犯人后背,到行刑时剑子手就会拔掉斩签。在《十五贯》中况钟监斩一折,就是充分利用道具斩签进行表演。
     
    首级

           道具。传统粤剧是用竹篾扎成一个人头模样,外面用纱纸裱糊,画上眼、鼻、口、眉,顶上有一撮头发。当舞台上出现斩杀犯人的场面时,杂箱叔父就从台侧把其扔到台口。粤剧戏班习惯将人头称作“首级”。因这种首级较为恐怖,后来就借鉴京剧,用红绸包裹一个与真人头大小的物体,用此象征剧中人被砍下的人头。传统戏中有斩杀犯人后须要查验人头的情节,此时便要刽子手将道具首级呈上。
     
    尸架
           道具。用木条钉拼成一个如真人般大小的人样模型,再套上戏服,以此替代在演出中横陈在舞台上的尸体,故称“尸架”。传统粤剧演出遇到戏中有某角色身亡,倒在舞台上,但剧情需要有诸如验尸、哭尸等情节,为了避免要饰演该角的演员长久地躺在舞台上装死尸,杂箱叔父就会从内场抛出一个尸架,以代替躺在台上的死尸。此时扮演已经死去的角色之演员就可趁机卸入场。尸架虽然假,但难免使观众有恐怖之感,后来在净化舞台的潮流下,用道具尸架这种替代的表现方式逐渐被淘汰了,舞台上遇到同样的场面,就会采用落黄布、手下抬入场或手下背场让角色卸入等另外的表现手法处理。
     
    香烛
           道具。仿照真实的蜡烛和香制成道具,用于舞台上拜佛、祭祀、婚丧等场面。现时很多粤剧团体在演出中,在蜡烛、特别是用于婚礼的龙凤烛上装上小灯泡,通电后发光,做成点亮蜡烛的逼真效果。
     
    酒具
           道具。指戏中饮酒所用的道具,包括酒壶、酒杯。多用木制,或用硬纸皮糊制,按古代生活中的酒具模式仿制而成,按剧情需要,大小规格不一。酒杯有高脚杯形,有斗方形,有爵形;酒壶有方形,有椭圆形。舞台上斟酒和饮酒都只是动作虚拟表演,所以酒具不需盛上酒水。
     
    斗方盘
           道具。是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四面有2厘米高的边的长方体托盘。托盘里外全涂成大红色,在舞台上专门作盛放物品之用。它可以用作盛放舞台上的文房四宝、酒具、水果、礼品甚至首级等道具。因其方形斗状,故称“斗方盘”。
     
    包袱
           道具。将一件戏服(或质地相仿的物品)折叠成长约35厘米、宽约15厘米的长方形,再用一幅100厘米见方的素色布料(多用红色)把它卷包起来,形成一个包袱的模样。演出中,演员将包袱斜置于后背,利用两边余下来的布(各约40厘米),一边搭在左肩,一边穿过右腋下,系结于胸前。包袱是象征行李、日常用品,或是银两。角色背着包袱上场一般是表示剧中人带着行李、细软上路、出走或潜逃。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