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艺海沉浮未息肩 ——罗家宝成功的要素与启迪(上)

    发布时间:2020-08-12 作者:潘邦榛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岭南多瑰宝,红伶遍梨园,罗家出才俊,虾哥创名篇。霜飞两鬓终无悔,艺海沉浮未息肩。一代宗师奇功建,平民老倌风范存。满台戏宝流播远,动人妙韵唱不完。知音万千同怀念,定叫虾腔永响,经典长传!虾腔永响,经典长传!”
           ——这是由我撰写的,于2016年6月在广州的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举办的“纪念粤剧一代宗师罗家宝先生演出晚会”中由16位演员边舞边唱出的开场曲。如今在重写关于罗家宝(人们亲切地称为虾哥)的论文时,自然想起了这首曲词,因为他虽然已永远离开我们,告别舞台,但“虾腔永响,经典长传”,“艺海沉浮未息肩”的他,使人永远不能忘怀!
           罗家宝在粤剧艺术上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以其精湛出色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的流派唱腔(虾腔)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风靡海内外万千观众,为岭南文化,为粤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21世纪之初,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粤剧艺术杰出成就奖”;到2010年12月,他又荣获了含金量甚高的大奖—“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在广东粤剧界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罗家宝荣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关于罗家宝的表演艺术和“虾腔”的精妙之处,我在2002年主编的罗家宝的“自传”《艺海沉浮六十年》一书中已有不少记载,本文想就他所取得成功的各种要素作重点的探讨和小结,以便大家能更好地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这对我们今后如何大力传承与推动粤剧的流派艺术,弘扬粤剧事业,都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谈到成功的要素,罗家宝自然与许多戏曲艺术家有着好些共同点。然而,罗家宝“这一个”鮮活的人物,经历数十载的艺术生涯,总有其个人独特之处,积累了别人不一定有的经验,综合分析起来,我想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酷爱事业,逆境磨炼
           罗家宝12岁开始投身粤剧戏班,即终身不离粤剧,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心血全部都献给了粤剧。在“自传”的末尾,他就深情地说:“想起很多戏剧艺术成就骄人的前辈,像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等,比起他们,我仍有很多不足,但我可以自豪的,就是对粤剧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一生无悔,一生未变。”
            特别要提到的是,罗家宝的从艺历程并不像好些艺术家、名演员那样顺利通畅。他命途多舛,艺途坎坷。在20世纪50年代,他曾遭到严厉的批判,抵受看很大的压力,处于“事业的灰暗期”,至“文革”的疯狂岁月,被定为“大坏蛋”的他曾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舞台10多年,饱受身心的推残,历尽痛苦与无奈的折磨,可是,他终究没有倒下,没有自暴自弃,他在逆境和苦难中磨炼着自己。就在1978年7月,他刚从梅县的林场回到广东粤剧院,被安排在舞台工厂里做个杂工。其时,他已私下走到一些“私伙局”里和“发烧友”选曲练唱,那脍炙人口的《再进沈园》一曲,也正是当时就拿到手的,他如获至宝,认真度唱,后来还成了名剧的主题曲,大放异彩。继后,他又积极活跃在粤剧舞台之上,再创出佳绩。
            罗家宝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是因为他始终抛不开对粤剧的一往情深。他有着艺术家的一颗慧心和一分执着,他相信总会熬过最苦的日子,总有机会重振雄风正是因为他经历过风风雨雨,所以他更强烈地感觉到粤剧与自已实在已经结下不解之缘,反而激发他对粤剧艺术更大的热情和不息的进取,正如他于1987年所写的那首自我抒怀的诗:“粉墨生涯几度秋,沉浮艺海逐飘流,急管繁弦重新响,长风伴我有轻舟”;他的好友、当代著名的画家林墉在为他的“自传”所作的序中,就赞赏他“用生命换来了他艺术的高峰,他人格的厚度也正在于此!

     

    罗家宝自己的题诗
     
            此外,还因为罗家宝始终忘不了粤剧的广大观众。他常会记起广大戏迷在大街小巷哼着《柳毅传书》中“知你爱我心坚,不怕言明一遍”等自己所唱的名曲的情景。1979年9月他重上舞台演出《苏小妹三难新郎》时,由于声带越唱越紧,演出失了水准,他心中十分难受,但万万想不到散场时,意有百多个热心的观众挤在门口等他,齐齐安慰他,鼓励他,顿时使他热泪盈眶,深受鼓舞!罗家宝对此事曾多次说及,每说起时都显得很激动。他还说过一句很朴素动情的话:“虾腔是观众叫出来,传开去的!”正是因为他紧记广大群众的支持,观众给了他力量,所以他更感到决不能率负大家的厚爱和期望,更感到粤剧艺术应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要使自己的表演艺术和“虾腔”更易普及推广,从而使他坚定地沿着大众化、平民化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其二,转益多师,广取博采
            应该说,罗家宝的艺途既是坎坷的,但也是幸运的。幸运之神让许多人不断扶持他,帮助他,而他确从许多老师身上吸收了丰富的养料,获得了有益的启迪,从而达致成功。
           首先,他有幸出身于不一般的梨园世家,一门数杰,父亲罗家树(人称“打锣树”),技艺全面,在行里享有盛誉,不仅从他12岁时起便手把手地教他,后还帮他接戏,专门请名家高手对他指导:八叔罗家权、十二叔罗家会都是名演员,也教他首本戏,提点他练功,连“罗家宝”这个艺名也是十二叔诚邀著名音乐家易剑泉为他改的,自小就得到父亲和叔辈如此直接的教导与扶,这在粤剧界实不多见。
            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学戏登台后不久,便在父亲与叔辈的指引下,分别与一批大老倌相识,其中就包括了薛觉先、马师曾、白玉堂、桂名扬这几位在剧坛上最具实力的风云人物(被人们称为粤剧五大流派的代表人物,这里就占了4位)。罗家宝能不断碰到这样难得的学艺良机,在粤剧界可说是绝无仅有,他就不止一次地公开申明,这四派艺术他都学过,他在演技上的不断进步和“虾腔”的形成发展,都与前辈们的教诲指导分不开。

     

     罗家宝与新马师曾、白玉堂合照
     
            就如薛觉先,罗家宝说自小便是“薛迷”,薛觉先是他的偶像。在20世纪50年代,罗家宝几乎每演一戏都请薛觉先评点,而薛也直率地在台步、做手、唱腔等方面都指出其不足,特别是提出他不要唱什么都用“呀”音,可改用“呃”,这就对形成“虾腔”起很大的作用。又如马师曾,罗家宝才16岁时,便在“胜利剧团”为马师曾配戏,马有心扶掖他,还几乎要与他签三年“师约”,后两人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罗家宝曾对我说过:“马大哥在其晚年,同我交往颇密,经常行埋,使我得益匪浅。”至于白玉堂精湛的南派技艺、桂名扬擅长的武戏文做以及两位别具特色的唱功,罗也学过不少。此外,至60年代他参加排演革命现代戏《山乡风云》,要演“世代为奴”的老农何奉一角,对于一直擅演小生的他是个难题,他就去找白驹荣(白七叔),一招一式,一字一腔老老实实地去学去练,终于有所突破。
           还要提到一位编剧前辈陈冠卿(拜叔),人们不大注意到,而罗家宝知他既擅编剧,又能度曲,就紧抓不放。上文提到罗爱不释手的一曲《再进沈园》,正是卿叔之大作,后卿叔还应罗之邀,将该曲扩展为长剧《梦断香销四十年》,红遍了海内外,在唱腔方面,卿叔与罗都对我说过,常常是先由卿叔设计,再与罗一起商量敲定的,《怡红公子悼金钏》之主题曲《祭井》,《红梅记》之主题曲《石牢咏》乃至《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几段曲的名腔,同样是他两位合作的成果。
            罗家宝广取博采的面还扩大到外省兄弟戏曲。1960年他喜得赴北京参加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的学习之机,广东只有3个名额,他幸运地得到推荐,这个班由梅兰芳当班主任,俞振飞,苟慧生、萧长华等如雷贯耳的名家,包括马师曾在内一起任教。罗家宝十分珍惜这数月光阴,听课、看戏、练功、交谈,越学越入迷,到后来回来广州再排演《红梅记》《牡丹亭》等戏时,就将学到的不少技艺用上,还专门找到来了广州的俞振飞再请教,对此,罗家宝还专门写出文章忆述。
    (上文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