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55)插仔、雷公翼、盔头、盔头箱

    发布时间:2020-08-1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插仔
           把子。即匕首。广东下四府一带,较重视传统粤剧南派武技的传承,往往在舞台上使用真兵器表演打真军,其中就有使用真的匕首表演开打的。一般表演打真军都要将真兵器插在木板之上,以向观众表明兵器是真的,演员的功夫是过硬的。匕首属于舞台上最短小的兵器,广州话习惯将细小的物件都称为“仔”,故戏班将舞台表演开打插在木板上的匕首称为“插仔”。
     
    雷公翼
            道具。传说中的雷神身上有一对“翼”(翅膀),传统粤剧戏班凭着丰富的艺术想象,给戏中的雷神穿上一对“翼”,称作“雷公翼”。用细铁线制成两个长约70厘米的翼状框架,两端分别系有小铁环,上端小铁环套接在演员肩上,尾端铁环供演员的手穿套,用白坯布画上羽毛的图案,缝连在翼状的框架上,便成了舞台上雷神穿着的雷公翼,在靠近演员肘部处再系扣一个小铁环作活动连接,以方便演员自由舞动双翼表演。传统粤剧凡扮演雷神都需要穿戴雷公翼表演。传统例戏《玉皇登殿》的雷公(由五军虎扮演),就需要穿着雷公翼表演特定的程式和身段技巧。神话粤剧《封神榜》中的雷震子,也穿雷公翼上场。
     
    盔头
           京剧称“盔帽”。也有称“头盔”。剧中角色所戴各类冠帽的统称。各种盔头有不同的称谓,不能折叠的多称“盔”或帽。例如帅盔、夫子盔、徐宁盔等,是给武将所戴;中军帽、纱帽、皇帽等则是给不懂武艺的文臣或皇族使用。能够折叠的多称为“巾”,例如日字巾、软包巾、扎巾、福襦巾等,是给没有官位的文人所戴。这些都是大略统称,还有冠(如凤冠、道冠、平天冠等)、额(大额子、额仔)、貂(相貂)等多种样式,颇为繁杂。无论何种盔头,都必须要与角色所穿的戏服相协调,符合戏行的穿戴规范与程式要求。
     
    盔头箱
           戏班盛放盔头的木箱。盔头箱与杂箱的外部规格一样,都是高约95厘米、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的木箱,箱盖和正面箱板同样可以按需要自由拆卸。只是在正面箱板外面用白漆涂一个圆圈,用红油漆写上一个“盔”字,以示意这是盔头箱。传统粤剧戏班盔头箱一般设置两个,各按习惯盛放不同的盔头。先将盔头箱的箱盖拆卸,反转过来,用来置放各类群角所戴的巾仔、软包巾等软巾类的盔头。再卸下正面箱板,上层是一个大抽柜,内放戏中主角戴用的头带、威风带、巾仔、软包巾等盔头和配套用物。下面是六个木框格,这是按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的演出需要而设的,六国元帅同时上场,要有六顶大额子供他们穿戴,所以设置六个木框格,分别放入红、黑、蓝、白、黄、绿等六顶不同颜色的大额子。而另外一个盔头箱的箱盖,翻转过来放置群角的中军帽、额仔、衙差帽等盔头。
            拆卸正面箱板,内有九个同样大小的木框格,置放凤冠、紫金冠、夫子盔、皇帽、相貂、纱帽等类不能折叠或拆卸装箱的硬盔头。过去按传统粤剧大(戏)班演出例戏《六国大封相》的设置标准,每个盔头箱上要有两条横木方,每条都如杂箱一样设置五条供插放盔头的木条,这样两个盔头箱,加上杂箱,就有五条横木方,共有25条供插放头的木条。这成为了盔头箱制作的规格标准。所戴的帽子,分开前后两部分,俗称前扇、后扇。前扇圆形,四周缀彩色绒球,后扇为帽子及系绑在角色头上的部分,上面也缀有绒球。大额子上绒球的颜色须与角色身上所穿戏服的颜色相配。大额子两耳旁部位有榫,演员穿戴时把前扇插入。因整个盔头围住演员的头部,且要与另一种型号稍小的盔头额仔有所区别,故称“大额子”。粤剧一般穿着大扣的武将都多戴大额子,如《赵子龙拦江截斗》的赵云,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的六国元帅,都须戴大额子出场。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