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85)教子腔、罪子腔、穆瓜腔、罗成腔

    发布时间:2020-12-1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教子腔
           专戏专腔。出自传统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之二《三娘教子》一剧。剧中商人薛子罗外出经商,恰遇战乱,被误传身死。家中张氏大娘与刘氏二娘遂离家改嫁,只剩下三娘王春娥和大娘所生的儿子薛倚哥,以及老仆薛保,靠三娘织绢度日倚哥顽皮,不认真读书,三娘循循善诱教导倚哥。这是三娘规劝筒哥的一段【二黄慢板】,故名“教子腔”。此腔是【二黄慢板】的上句,由结束音“1”开始拉腔,后面一连五小节的感叹用语,反复吟哦,充分表露王春娥苦口婆心教儿的情状,具有排缠绵的感人色彩。自此,凡有表现语重心长地教子,或训导后辈、规劝丈夫等内容的唱段,都会设置教子腔。后来逐渐成为粤剧常用的专腔。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罪子腔
           专戏专腔。出自传统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之五《六郎罪子》中的一折。杨六郎在营中惊闻穆桂英要闯进来时有一唱段,以【梆子慢板】为基础,其中设置与原来板式规范不同的旋律,增加活动句,用重复和转换的手法,形成了种独特的唱法。较好地揭示了杨六郎此刻惊惶、尴尬、无奈的情绪。其实此专腔并非出现在“罪子”的场合,也没有“罪子”的内容,只不过是出自《六郎罪子》一剧,故习惯称为“罪子腔”过去粤剧凡演《六郎罪子》,扮演杨六郎的演员都必须唱罪子腔。后来其他粤剧碰到相似情境时往往会借用此专腔。传统粤剧《六郎罪子》中的杨六郎原由小武行当演员挂须扮演,所以罪子腔是小武的唱腔。到清末民初,才改用武生扮演,自始,罪子腔变成了粤剧武生必习的专腔。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穆瓜腔
           专戏专腔。此腔源出传统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之五《六郎罪子》中“穆桂英下山”一折。穆瓜是穆桂英的贴身侍婢,通晓武艺。穆桂英下山投奔宋营,由穆瓜引路先行,此唱腔是表现穆瓜下山时演唱的一段【中板】(见附谱)特殊唱腔,是以【梆子中板】为板式基础,在严格的板式格律规范中间加插活动句,突现活泼跳跃、俏皮的角色性格特点。穆瓜腔由何人所创,现已难以考究,但以清末男花旦扎脚胜的演唱最为时人称道。早期粤剧花旦全由男性演员扮演,时有“花旦四门齐”(即“踩跷”、“袍甲”“散发”和“妹仔戏”)之说。穆瓜属于妹仔戏一类,当时穆瓜一角由正印花旦扮演。因此也有将此折戏称为“穆瓜下山”。男女合班后,由女演员担任花旦,女主角转为穆桂英,穆瓜改由打武旦或小旦扮演,甚至也有尝试以彩旦来扮演此角。至今仍有将此腔套词演唱。也有人将旦脚【中板】改为生脚的【中板】,但基本旋律不变,变异为男角演唱的穆瓜腔。有的粤剧戏班为了简单易懂,也将此腔简写为“木瓜腔”。
     
    罗成腔
           专戏专腔。出自传统粤剧《罗成写书》罗成(由小武扮演)被三王李元吉陷害,奉命单骑出战,战罢回城,却见城门紧闭不纳。罗成只好割战袍,咬破指头写血书,命义子罗春将血书带返长安,申诉冤情。罗成在写血书过程所唱一段用笛仔(唢呐)伴奏的【十字二黄】,戏班惯称为“罗成腔”。此腔打破了【十字二黄】“三三四四”的传统句格结构,在中间加上不规则的活动句:“西北风,吹得俺(三言),头又昏来眼又花(七言),头昏眼花、手提银枪、透甲生寒四言),战了一昼一夜,叫俺怎样行藏(六言这样接近长短句的格式,为后来发展了的【长句二黄】打下了基础。此外中间、活动句的过门,一连用了四小段相同的旋律和节拍的(012353):所有短句的结束音都使用“3”音以递进重叠的方式,加深对古战场环境的刻画;特别是加强对角色此时悲凉心情的宣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传统粤剧小武演员凡演《罗成写书》,必唱“罗成腔”。若在其他戏中遇到相似的戏剧场面,也常会套用或借用此专腔。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