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文艺创作,既要奖杯也要口碑

    发布时间:2020-12-18 作者:张素芹 来源:大洋网 点击: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已于日前圆满闭幕。本届艺术节表彰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获得本届艺术节的最高奖项——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大奖。对于这个结果,不少观众和评委认为“实至名归”。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拿到了政府部门颁发的奖杯,也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口碑。这背后,是院团精打细磨、孜孜以求的不懈创作。唯其如此,才能打造出我省勇攀文艺高峰的扛鼎之作。

    话剧《深海》

    粤剧《红头巾》
     

    口碑为《深海》《红头巾》拿下大奖做了最好 “宣传”

           广东省艺术节创办于1984年,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省级艺术节,是我省最高水平的专业艺术盛会、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届,始终以推动本土艺术创作、培养本土艺术队伍为宗旨,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化人开拓创新、勇攀艺术高峰的全过程。

           本届艺术节,由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著名雕塑家许鸿飞为艺术节设计的奖杯“文艺女神”惊艳亮相。“文艺女神”头顶花冠,双臂展开——寓意广东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事实上,本届艺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汇聚了来自全省的122个剧(节)目、60多场演出和一个展览,涵盖了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山歌剧等地方戏曲以及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木偶剧等14个艺术品种。最终,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获得本届艺术节的最高奖项——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大奖。一批坚守精神信仰高地、具有鲜明广东特色、反映时代洪流、托举中国梦、讴歌民族精神的作品备受肯定,亮出了广东戏剧最硬气的底牌。

           话剧《深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出生于汕尾市,曾在汕头市读中学。《深海》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带领中国核潜艇研发团队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为核潜艇研发事业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

           粤剧《红头巾》挖掘和展现了20世纪初佛山三水女性结群下南洋当“红头巾”谋生养家的特有历史现象。“红头巾”不只是中国人海外发展的文化群体代表,更是中华民族被国际尊重的民族典型形象。

           不少院团重头作品的创作都是围绕省艺术节举办的周期来进行。《深海》从2017年底开始筹备,今年6月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之后又赴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许多观众认为,“《深海》交织温暖的情感故事和豪迈的英雄情怀,让人感动。”

           《红头巾》历经3年打磨,今年8月底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随后在三水文化中心大剧场、佛山琼花大剧院巡演多场,受到观众热捧。“这部戏舞台设计很有诗意,音乐和舞蹈结合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有观众如此说。

           可以说,《深海》《红头巾》最终被评上标准严格、宁缺毋滥的“大奖”之前,已接受了市场的考验,观众的口碑为夺得艺术节大奖做了前期最好的“宣传”。
     

    奖杯的背后,院团精雕细琢出佳作

           收获奖杯和观众口碑的背后,是文艺院团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心打磨。

           话剧《深海》由广东省话剧院创排。塑造一个现实中的英雄形象,在真实和艺术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最大难题。为此,创作团队先后前往汕头、汕尾以及武汉、三亚等黄旭华院士的家乡和工作地点采风,并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过8个多月的等待,终于与黄旭华院士夫妇面谈。

           经过对剧本的6次重大修改,最终,话剧《深海》围绕“深潜300米”这一标志性事件,展开黄旭华人生中的重要生活片段,临摹出一颗拳拳爱国心。该剧导演黄定山称,戏里刻画黄旭华在隐姓埋名的30年里,对事业的痴迷、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愧疚、对亲人的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能让人共鸣,最终又揭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该剧曾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地举行专家研讨会,也在根据专家意见不断打磨。在艺术节颁奖晚会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杨春荣透露,明年1月,该剧还将前往武汉演出,“到武汉演出比参加艺术节的展演还要紧张,因为是在黄旭华院士面前演出。”

           《红头巾》再度展现了广东省粤剧院雄厚的艺术力量,并再次引领粤剧大胆创新。剧本经过十几稿打磨提高,主创找到了岭南独特的侨乡文化,发现了足以彰显民族思想的人文载体。该剧在传统粤剧唱腔及表演身段之外,融入了现代舞、音乐剧、摇滚说唱以及佛山三水独特的文化元素,整部戏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像一首抒情诗,让华人世代怀乡恋土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

            该剧首演即大获好评,有资深戏迷感叹“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新编粤剧。”但剧组仍不断优化和调整剧情细节。在艺术节展演当晚,有“三刷”该剧的观众表示:“看这部戏就好像品酒,浅尝与深品,味道不一样。”

           《红头巾》被认为是代表当前广东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创作高度的一部优秀力作,虽然“出手不凡”,但会继续打磨,希望越走越远。

            此次艺术节,荣获大奖的两部作品,在其他奖项上也斩获颇丰。《深海》主创团队有5位获授“特别贡献者”称号,另有3位分获优秀表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音乐创作奖。《红头巾》主创团队有4位获授“特别贡献者”称号,另有2位分获优秀编剧奖、优秀舞台美术奖。这些荣誉称号和单项奖涉及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灯光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大奖剧目的综合创作实力非凡,同时也说明实力主创精打细磨方能“出好戏”。

    山歌剧《春闹》

    山歌剧《白鹭村》
     

    “梅州现象”成热点,关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编导人才

            “梅州现象”是本届艺术节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梅州总计获得15个奖项,在全省遥遥领先。尤其是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白鹭村》和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春闹》同获一等奖。一等奖戏曲组仅3个名额,山歌剧同一剧种获两个席位,小剧种撑起一片天。尤值一提的是,两部作品的编剧、导演、作曲等核心主创和表演团队都是梅州本土人才。

            同为山歌剧,《白鹭村》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将时代转型变化的诸多因素,倾注于一对姐妹数十年的恩怨间;《春闹》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喜剧方式展示贫困与尊严激发人们改变生活的力量。这一切,都展现了梅州戏剧人不拘一格的创作思路。

           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看来,“衡量一个地区艺术创作水平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和作品,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尤其在地方戏曲艺术创作上,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编导人才更为重要。”事实上,从山歌剧《等郎妹》开始,近年来梅州本土的创作团队一直在成长。

           王炜表示,地方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全省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是靠短期引进就能实现的,而“梅州现象”为全省文艺界在本土团队的培养方面提供了经验。

           “‘梅州现象’之所以成为业内赞誉的热点,在于梅州作品的质地。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只有本土人才在自我的创作根据地上精心孕育才能出彩。”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表示,坚持用自己的人才队伍是他们一直坚守的理念,“未来,梅州不仅要让已经成熟的创作人走出去与‘高手过招’,也要不断请进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帮我们‘松土’,让文化土壤保持肥沃的状态。而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外出人员可以马上回来打造品牌。”

            “出戏”又“出人”,既要奖杯又要口碑,是文艺作品努力的方向。本届艺术节上,舞剧《岭南秋雨》,因创演单位广东歌舞剧院曾打造获得“文华大奖”的《沙湾往事》而引发追捧,一票难求;话剧《战“疫”2020》在参加艺术节展演之前,已演出4轮共11场……潜心创作,精打细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优秀文艺作品会越来越多,广东文艺精品创作将勇攀高峰。
     


            本稿件转载自大洋网,由广州日报记者张素芹报道,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