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307)镜腔、芳腔
发布时间:2021-03-04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镜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粤剧小生吕玉郎。他原名吕庭镜,故时人把具有他鲜明个人特色的流派唱腔称为“镜腔”。吕玉郎师从薛觉先,他的演唱风格深受薛腔影响。吕玉郎噪音条件十分好,演唱时声音圆润、明亮,高低自如,有“玉喉小生”的美誉。镜腔的特点都与其天生的“玉喉”有关。正因其声音好,所以他的演唱不喜拖长腔,行腔自如、简洁爽朗,绝不拖沓,发挥自己的长处,偏重于展示自己的音色。咬字口钳稳实,稍触即放,吐字清晰。他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发音转换的呼吸位置,吐音短促。
虽然吕玉郎师从薛觉先,但他嗓音条件与乃师不同,没有一字一腔地照搬薛腔唱法,而是继承学习薛腔的创造方法和技法原则,在“问字摞腔”的基础上,喜欢用“吁”字音拉腔,形成鲜明独特的个人特色唱腔。特别适合表现舞台上那些忠厚戆直、纯真朴实的儒生,如《拜月记》中的蒋世隆,《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吕玉郎擅于运用唱腔表现剧中人物情结,特别是演唱相同的板式运用不同技巧和唱腔,去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定情绪,例如同是唱【反线中板】,在《一枝金笔写春天》中,曲中人物是个翻身老农,回忆过往的苦难,“记从前,祖辈是长工,受尽地主土豪冤屈气。……”他选择低沉的旋律,引领听者徜徉在一字一泪的悲惨控诉之中;而在《拜月记·抢伞》中扮演蒋世隆,“想我蒋世隆,上无父母,惟与弱妹相依。他唱来平直如语,娓娓道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腼腆与朴实;在《珠海丹心》中欢唱羊城新八景:“呢个海珠广场,夜幕降临,另有一番景象。”他采用了旋律极为跳跃的唱法,充分表达新社会劳动人民由衷的喜悦。三段【反线中板】足证镜腔的功力。
吕玉郎戏剧代表作有:《拜月记》《牡丹亭》《碧容探监》《祭潇湘》《附荐何文秀》《玉簪记》。他的徒弟关国华、陈晓明,侄儿吕雁声,儿子吕洪广,均是粤剧名伶,不同程度地受到镜腔的影响。
芳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花旦芳艳芬。芳艳芬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16岁就在戏班顶角担任正印花且。她声音甜美圆润,唱腔技巧自成格,能吸纳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音特点,不断丰富演唱技巧,创立了有强烈个人演唱特色的旦脚子喉流派唱腔“芳腔”。
芳腔的特点,一是以气驭声。她在发音时轻抒轻收,从不会竭声以尽扬,形成了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发声方法。一般拉腔只上行到中高音,点到即止,行腔似有缕缕未绝之音,余音未了,脱俗清新,引领听者产生急欲追寻的赏曲境界。其二是在演唱中从不强行为追求激越而冲高音,大都以中音为主,有意识凸显其声质圆润易透的长处。三是擅长运用鼻腔共鸣。很多时候是在一句拉腔中,使鼻音、齿音、舌音交替灵活运用,使人觉得自然流畅。喜欢以音包字,让演唱的每个字都带有强列的跌宕旋律感。四是在上板前的字时,不喜欢平均地分配字与字之间的时值,习惯将前面的虚字组织好,有意识留空一个小停顿,为进入乐句上板演唱时做好准备。五是她的演唱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化境,演唱中随着角色的情绪起伏变化,自如地转折各种板式,了无痕迹,一如行云流水,毫无花哨之感。六是她的演唱与伴奏乐队的默契配合。要求伴奏以她演唱的强弱,协调乐队的整体音量,根据唱词的内容需要,有时是只有一件乐器托伴,有时甚至是打破常规采用清唱。她的演唱与伴奏,让人领略到有种天衣无缝的艺术感觉。
芳腔对【反线中板】【反线二黄】这两种板式情有独钟,几乎每首代表作都有这两种板式。她喜欢在【反线中板】演唱使用一个芳腔标志性的拖腔“76161261”,例如在《洛水恨》中的【反线中板】下句“休为别离愁”,在《鸳鸯泪》的【反线中板】下句“凄凉难舍个中情”的结束拖腔。凡习芳腔的演员,在演唱【反线中板】时,都会运用这个特色拖腔。芳艳芬早期在《白蛇传》“仕林祭塔”一折中,赖成功演唱【反线二黄】祭塔腔而成名。但她对每段曲中的【反线二黄】都有不同的处理,例如《洛水恨》的【反线二黄】“紫霞殇,葡萄酿”,她拉腔的尾音习惯地多加一个同音高的短音,以增显旋律的弹性,在《鸳鸯泪》中“风萧萧,人寂静”中,又采用了从后半拍入音的技巧,再看《窦娥冤》“每三夕燕双栖,一朝成永别”,她就在第一顿后突然上高音。可见就算同一板式,对不同的曲目、不同的内容,芳腔都有不同的技巧处理。芳腔是粤剧旦脚的重要流派唱腔,在海内外的专业院团、职业剧团以及众多的粤剧粤曲社团中均有广泛的影响。其传承的代表人物是粤剧花旦李宝莹。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