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粤剧批评建议之声更多一些
发布时间:2021-04-20 作者:阳春晓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日前,本人拜读了梁郁南老师的文章《话说“笃爷”》,对粤剧老行尊笃爷有了更深的认识,为笃爷对粤剧所作的贡献深感敬佩,同时,对梁郁南老师在文中所提到的关于戏剧评论的一些问题,本人更是十分认同。
梁郁南老师在文中一针见血地写到:“能言,是一种能力;敢言,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在如今“一团和气”戏剧环境中,真正的戏剧评论甚是缺失,充斥于现实的大多是虚假的宣传,对现实能言敢言,就显得尤为珍贵。如今,很少看到真正有份量的戏剧评论,尤其是粤剧评论。网络已有人批评,“逢演必轰动”“逢演必感动”“逢演必精品”,这种宣传,于出品方来说,无可厚非,但由于缺乏真正的戏剧评论,优劣无从分辨,到头来其实是对戏剧生态的一种伤害。这种口号式的宣传多了,就是“狼来了”的故事,观众不再相信公众媒体,宣传越轰动,越觉得欺骗越大,观众越不想走进剧场。说真话,真评戏,才会让戏剧回归常态。
由此,我不禁联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关于文艺评论,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要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梁郁南老师在文中一针见血地写到:“能言,是一种能力;敢言,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在如今“一团和气”戏剧环境中,真正的戏剧评论甚是缺失,充斥于现实的大多是虚假的宣传,对现实能言敢言,就显得尤为珍贵。如今,很少看到真正有份量的戏剧评论,尤其是粤剧评论。网络已有人批评,“逢演必轰动”“逢演必感动”“逢演必精品”,这种宣传,于出品方来说,无可厚非,但由于缺乏真正的戏剧评论,优劣无从分辨,到头来其实是对戏剧生态的一种伤害。这种口号式的宣传多了,就是“狼来了”的故事,观众不再相信公众媒体,宣传越轰动,越觉得欺骗越大,观众越不想走进剧场。说真话,真评戏,才会让戏剧回归常态。
由此,我不禁联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关于文艺评论,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要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然而,关于粤剧,我们听到的批评声音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弱,难道是我们的粤剧已经做得足够好,已经没有批评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越来越少听到对粤剧的批评声音,原因无非有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主流媒体先入为主的宣传导向限制了批评的发声。每逢有新作面世,每逢有名家出演,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一片赞誉之词,权威媒体、主办单位先入为主,早早为它们定调,给它们带上了“精品”“大作”之帽,正如梁郁南老师所提到的“逢演必轰动”“逢演必感动”“逢演必精品”,这样一来,老百姓们纵然有批评之声,在强势的专业媒体面前,自然显得微弱不堪了,这个现象在一些粤剧的新编剧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不少专业院团不断尝试,粤剧的改编、创新、跨界作品不断涌现,我们在肯定他们的创新勇气和开拓理念的同时,却缺乏对节目本身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的中肯评价,我们听到的多是官媒的一片褒奖,而广大观众是否认可,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完全听不到。
二是一些名家的艺术修为不足,气度不够,听不进批评之声。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他们必然是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技艺造诣、作出过常人难以达到的艺术贡献、获得过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奖项,这点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但个别艺术家在荣誉光环的笼罩下,在功成名就之时,却逐渐脱离了与基层群众的接触,对观众的批评和建议更是难以入耳,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势。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造诣越高越谦逊,他们敢于、乐于面对批评,以敬重之心待之,因为他们知道,中肯的批评,比假意的奉承更有意义,也正因他们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认真倾听观众心声,不断完善作品,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保持艺术长青,才能被观众们长期接受。为过去的成绩而自居,为过去的荣誉而自满,对善意的批评、合理的建议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修为。
三是批评的发声渠道不够通畅。在网络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参与讨论,谏言献策的途径本应更加便捷、更加顺畅,专业院团、艺术机构、主管部门大可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箱、民意调查等各种途径各种手段,为大家创造各抒己见的条件,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从中收集一些群众呼声较高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不单指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发展,也应包括观众心声包括批评声音的自由表达。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大家提出批评建议的渠道甚少,大家无处发声,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懒得发声了。爱之深、恨之切,群众乐于提出批评和建议,说明大家对粤剧重视和关注,希望粤剧越来越好,如果真的到了大家都不想说到时候,那才是粤剧的悲哀。
粤剧的发展除了靠广大粤剧人的长期坚守,也要靠广大观众的广泛参与,为粤剧发声,是保持粤剧旺盛生命力的需要,是提升观众参与度关注度的需要,也是粤剧艺术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需要,希望有更多的渠道让粤剧批评建议之声更多一些。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一是主流媒体先入为主的宣传导向限制了批评的发声。每逢有新作面世,每逢有名家出演,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一片赞誉之词,权威媒体、主办单位先入为主,早早为它们定调,给它们带上了“精品”“大作”之帽,正如梁郁南老师所提到的“逢演必轰动”“逢演必感动”“逢演必精品”,这样一来,老百姓们纵然有批评之声,在强势的专业媒体面前,自然显得微弱不堪了,这个现象在一些粤剧的新编剧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不少专业院团不断尝试,粤剧的改编、创新、跨界作品不断涌现,我们在肯定他们的创新勇气和开拓理念的同时,却缺乏对节目本身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的中肯评价,我们听到的多是官媒的一片褒奖,而广大观众是否认可,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完全听不到。
二是一些名家的艺术修为不足,气度不够,听不进批评之声。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他们必然是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技艺造诣、作出过常人难以达到的艺术贡献、获得过常人难以企及的荣誉奖项,这点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但个别艺术家在荣誉光环的笼罩下,在功成名就之时,却逐渐脱离了与基层群众的接触,对观众的批评和建议更是难以入耳,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势。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造诣越高越谦逊,他们敢于、乐于面对批评,以敬重之心待之,因为他们知道,中肯的批评,比假意的奉承更有意义,也正因他们虚心接受群众批评,认真倾听观众心声,不断完善作品,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保持艺术长青,才能被观众们长期接受。为过去的成绩而自居,为过去的荣誉而自满,对善意的批评、合理的建议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修为。
三是批评的发声渠道不够通畅。在网络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参与讨论,谏言献策的途径本应更加便捷、更加顺畅,专业院团、艺术机构、主管部门大可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箱、民意调查等各种途径各种手段,为大家创造各抒己见的条件,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从中收集一些群众呼声较高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不单指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发展,也应包括观众心声包括批评声音的自由表达。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大家提出批评建议的渠道甚少,大家无处发声,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懒得发声了。爱之深、恨之切,群众乐于提出批评和建议,说明大家对粤剧重视和关注,希望粤剧越来越好,如果真的到了大家都不想说到时候,那才是粤剧的悲哀。
粤剧的发展除了靠广大粤剧人的长期坚守,也要靠广大观众的广泛参与,为粤剧发声,是保持粤剧旺盛生命力的需要,是提升观众参与度关注度的需要,也是粤剧艺术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需要,希望有更多的渠道让粤剧批评建议之声更多一些。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