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18)陈晃宫、陈锦心、陈燊、麦大非

    发布时间:2021-04-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陈晃宫(1912-1994)
           编剧。广东清远人。17岁在名小生细杞门下学艺,18岁与朋友组成霓裳新派剧团赴广西南宁、梧州演出。此后至1950年,先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开平等地的剧团、游乐场、歌坛当音乐员或演员。1951年参加广州曲艺大队演出,从1953年起,转行创作,先后在广州粤剧工作团、广东粵剧团、广东粤剧院任专职编剧,直至退休。陈晃宫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编写《重冤得雪太阳红》等现代戏,积极配合政府的宣传工作。与人合作的现代戏《向秀丽》《崇高的职业》及歌颂先烈的《刘胡兰》都反响强烈。到广东粤剧院后与人合作改编的《江姐》影响较大。他参与创作、改编、移植的古装戏共有50多部,包括他独自编写的《郭子仪祝寿》《貂蝉》《评雪辨踪》(短剧),与人合编的《龟山起祸》《白蛇传》《错中缘》《三件宝》等,风格各有不同,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词曲流畅。他与人合作改编、由白驹荣、李燕清等主演的神话戏《宝莲灯》,由文觉非、白驹荣等主演的喜剧《拉郎配》及由罗家宝、郑培英等主演的悲剧《血溅乌纱》,都历演不衰,成为保留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
     
    陈锦心(1942-1992)
           女,演员。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澳门,14岁考入广州粤剧工作团当学员。1960年被挑选到广州青年粤剧团。因学习勤奋与扮相、嗓音均出众,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她先后得到白驹荣、薛觉先、谭玉真等老师指点,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又得靓少佳等多位名演员授艺,脱颖而出。她在演《宝莲灯》中的灵芝、《三调芭蕉扇》中的铁扇公主、《凤仪亭》中的貂蝉、《刘胡兰》选场的刘胡兰时,崭露头角,不久后成为主要演员。1964年被调到广州粤剧团农村演出队任正印花旦,主演《辞郎洲》《夺印》等一批剧目。
           陈锦心身段优美、扮相俊俏、嗓音甜润、表演细腻。1975年调到广州粤剧团第二剧组,在《海岛女民兵》中饰演民兵队长,演得英姿飒爽,富有时代气息。其后她先后在广州粤剧一团、群英粤剧团任主要演员。1977年与陈笑风合作主演新编现代长剧《粤海忠魂》,她饰演女主角陈铁君,唱功、做功均出色。1978年,她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工作者。1979年她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同年,她主演《兰苑恩仇》主角萧十三,荣获广东省、广州市专业文艺调演一等奖。在广州粤剧团一团期间,她与陈小汉合作首演《范蠡献西施》(后名《西施》),是首唱“梦会太湖”一曲的旦角。她还担纲主演过《十五贯》《郭子仪祝寿》等剧目。 
           20世纪80年代初,她不幸坠楼致足部粉碎性骨折,辍演多年。1985年,她重登舞台,在广州粤剧团群英剧团当主要演员、艺委会委员,先后主演《花王之女》《花街慈母》《苦凤莺怜》《盲公问米》等剧,风采不减当年。
     
    陈燊(1933-2000)
    乐师。广东广州人。9岁随父陈田(又名打锣田)进剧团学习掌板和学戏。20世纪50年代进入广东粤剧院。长期的实践和钻研使他掌板的技艺大进,其竹法灵活多变,细腻流畅,与演员的表演配合默契。他参与掌板和作击乐设计的戏有许多,包括有红线女的名剧《打神》《李香君》,罗品超的名剧《罗成写书》《黄飞虎反五关》等,均受到好评。他善于击乐设计,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革,他在实践中使用且效果较好的有“半地锦”“秃慢五槌”“快水底鱼”“五梅花”等20多种。他还悉心教导儿子陈焯荣,父子俩于20世纪90年代合撰出版了《粤京锣鼓谱汇编》一书。
     
    麦大非(1914-1964)
    导演。广东广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参加广州的三大著名话剧社之一的蓝白剧社,抗日战争期间编、导过一批有影响的抗日救亡话剧。抗战胜利后,他在香港参加进步文化活动,从事话剧、电影的编导工作。1949年参加东江干部教导营,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广州参加接管工作,任广东省文教接管委员会电影审查科副科长。1954年起,历任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导演,是粤剧建立导演制后首批导演之一,为建立与健全粤剧导演制度作出贡献。麦大非善于借鉴电影导演、话剧导演手法,认真钻研戏曲规律、粤剧程式,在导演手法上多有创新。其导演作品有《搜书院》《借女冲喜》《刘海取金蟾》《南海长城》《张果老》等。其中以导《搜书院》最有代表性,设计翠莲藏于谢宝轿底脱险一折,如果用传统坐轿的虚拟表演,无法显示轿中藏人;如果用真轿上舞台,又妨碍谢宝与镇台路上斗智的表演。麦大非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设计了一副半截轿,兼顾两者,演出效果甚佳。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