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京剧版《帝女花》:一场跨“粤”的舞台对话

    发布时间:2021-04-23 作者:钟雄威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创新,可谓是文艺的生命。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文件,把对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这无疑给戏曲的发展注入力量。“一剧之本”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尤为重要,文件中“三个一批”的政策给予剧本创作高度重视,即“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激发戏曲创作者的活力,使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戏曲舞台上。在此背景下,国家京剧院将著名粤剧编剧唐涤生的经典之作粤剧《帝女花》成功移植,让京剧与粤剧来了一场时空对话。
     
    对话主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悠久的历史为中国戏曲积累了丰富的剧目资源。传统戏曲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当今世人的价值观与人文视野对传统题材进行解读,更拉近与今之戏曲观众之距离。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谈及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当今戏曲创作也应如此,京剧版《帝女花》剧情上整体与原作一致,不一样的是将粤剧版中两人情感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弱化,转把艺术的笔触深入到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两人,依据京剧的审美特征和时代精神,用京剧精湛的艺术唱腔与表演方式彰显他们的家国情怀。从剧的呈现方式来看,京剧版《帝女花》用最少的艺术笔触表现最深刻的艺术真实,更加升华了《帝女花》所蕴含的文化品格,符合当今时代戏曲观众之审美习惯与要求。
     
    对话传递:当下创作“减头绪”“立主脑”与“密针线”
          移植一个剧种的经典剧目不是对其故事情节的简单重复,而是导演、编剧、演员等借助新的剧种表演方式赋予旧故事新的诠释与理解,折射出新的精神含义,否则移植的意义不大。正如该剧导演孙桂元所言:“改编经典,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重在改编。既要保留原作品的精华,又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因此,京剧版《帝女花》在旧故事的拆解与重构的过程当中,如何在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精准地“减头绪”到紧凑地“密针线”进而“立主脑”显得尤为关键。
     

    京剧版《帝女花》演出剧照(图片来源国家京剧院)
     
          与粤剧《帝女花》相比,京剧版《帝女花》演出时长的压缩的确给剧情的陈述与展开带来一定挑战,同时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内心的细致描写也有所疏漏。但瑕不掩瑜,创作团队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是值得称赞的。戏曲音乐的运用上,京剧版《帝女花》保留了粤剧版最精华的音乐旋律元素——粤剧版《帝女花》之香夭“落花满天蔽月光”的经典旋律。在京剧版《帝女花》中,创作团队用贝多芬动机式的音乐写作使之有机地穿插在剧中人物的情节表达上,仿佛让京剧与粤剧来了一场时空的对话,用这根音乐之线串其剧情实在为妙!此外,意象之线在剧中也用的恰当,梒樟树之意象毫无违和感地融在舞美当中,与戏、与演员的声台行表一起烘托剧情的发展。
     
    对话未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话已至此,一个剧种向前发展是由多方面共同努力构成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傅谨教授曾言:“一味守旧的唱念做打不会火,一味孤芳自赏不接地气只会被市场抛弃,只有贴合时代的演绎和解读,让当代人感受经典与时代的艺术共振,戏曲市场才会有希望。”于粤剧发展而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也就是常说的“守正创新”。今人赋予传统戏曲以当代精神与生命力也不是要求地方戏京剧化、话剧化,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伸进传统戏曲最深处,对其艺术理念、美学精神与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