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26)韦驮架、伏虎架、降龙架

    发布时间:2021-05-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韦驮架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在《香花山大贺寿》第七场“菩提岩”中,韦驮是作为传说中的护法神祇出现。在寺庙中,韦驮或供奉在山门,或安放在观音菩萨背后,他就是观音身边的侍卫,人们往往戏称为“观音兵”。传统粤剧把民间传说中的韦驮放到《香花山大贺寿》里,通过他,表现人们对观音的尊崇和膜拜。韦驮由戏班中的正印小武饰演,穿着大扣,以“混天灵”代替了背旗,以传统的红、绿、黄、白、黑五色飞裙代替背虎上的飘带,手持降魔杵上场。首先表演远望菩提、回身躬奉、丹凤朝阳、朝贺等程式动作,表示对观音的尊敬和忠诚,然后再舞动降魔杵展示震降魔杵打妖、双手举杵显神通、脚夹降魔杵示威严、背掩降魔杵振天威、单脚托杵振天威等表演程式,以表现观音座下天将韦驮神通广大,降魔收妖法力无边。这些“架”都充分体现出南派武技稳重刚猛的特点。整个韦驮架共36个招式,对小武行当演员腰腿基本功和南派技艺有较高的要求。

     

    韦驮架
     
    伏虎架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在《香花山大贺寿》第七场“菩提岩”中,伏虎罗汉饮了观音菩萨的甘露酒,醉醒后发现不见了神虎,于是就“寻虎”“引虎”“伏虎”,最终把神虎降伏,这就是伏虎架表现的戏剧内容。伏虎罗汉由二花面行当的演员饰演,他的扮相是开黑面,头戴散发头笠,以金刚头箍系紧;身穿黑色密纽打衣,外面再披上一件“公婆衣”;手执伏虎用的金圈,裹脚绑,穿袜套,着打鞋。神虎则由五军虎扮演,戴虎头,穿虎衣。传统粤剧舞台上的老虎,行内称为“老巴”,虎头就叫做“巴头”。传统巴头的制作与现在舞台流行的样式不同,头长而尖,大阔嘴,是用竹篾扎成虎头形状,再用纱纸糊裹,涂上颜料绘制而成。传统的虎衣和虎头一样,都是涂浅黄色,无论是制作的样式还是老虎的颜色,都与现在粤剧舞台所追求表现的写实逼真的风格不同。传统粤剧的老虎扮相更便于饰演者在舞台上翻腾跳跃,施展具有南派风格的武技。
           伏虎架的表现程序可分为四个层次,先是伏虎罗汉手持金圈出场扎架,表演举圈醉笑等系列程式动作,表现他饮了观音的甘露酒后的醉态。接着酒醉三分醒,发现神虎不见了,于是就表演醉找神虎的程式,经过舞台调度和做手,发现了神虎的去向,就追入场。再下来就是引虎,伏虎罗汉重新上场,用金圈把神虎也引出舞台,神虎做出模仿老虎的姿态和动作。最后就进行伏虎,神虎不甘管束,与伏虎罗汉对打搏斗,结果被打败,伏虎罗汉右手高擎金圈,右足踏着神虎,扎伏虎架,表示神虎已被驯服,伏虎架这个表演程式也就完成了。伏虎架主要是表演传统粤剧的一些程式动作和南派武功技艺,在其他一些有“打虎”情节内容的粤剧中往往也会借用伏虎架这个表演程式。
     
    降龙架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在《香花山大贺寿》第七场“菩提岩”中,降龙罗汉饮了观音菩萨的甘露酒后醉倒,酒醒后发觉走失了天龙,于是就四处去“寻龙”“引龙”,并与天龙搏斗,最后重新将天龙降服,这就是降龙架要表现的内容。降龙罗汉由六分行当演员扮演,他的扮相是开红面,戴黑散发,以金刚头箍系紧;身穿红色密纽打衣,外面再披上一件“公婆衣”,用绳子把大袖捆好绑在背后,穿袜套,打脚绑,着打鞋。另外手持红穗铜金镏(代表“龙珠”),天龙则由堂旦担任,龙的装扮与现在的舞龙全不相同,龙头是扁形,眼睛外凸,鼻朝上翻,阔口,整个用竹篾扎成,再糊上纱纸,勾画图案,象征天龙。饰演天龙的堂旦戴着龙头,身穿红海青(斋索束起),下着红色彩裤,赤脚上场。
           降龙罗汉上场正面扎架后,便依次到舞台四角单独表演跪斗、观望、醉捧龙珠、举龙珠右朝阳、举龙珠左朝阳、背掩龙珠望天门、举龙珠照妖、双手捧龙珠、醉醒寻龙等程式。通过表演,寻到天龙后,就用龙珠(铜金镏)把龙引出来。表演引龙过程的是用左右两边不同的牵龙架,最后是和天龙一起配合表演降龙:经过简单的对打搏斗,降龙罗汉右手高举龙珠,左脚踏在天龙背上,扎降龙架,表示降服了天龙。经过十四个表演程式,降龙架这个程式组合便完成了。它主要表现一些南派武技的招式动作,其中某些单个程式动作,往往可为其他剧目演出借用。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