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38)古尾、收妖

    发布时间:2021-10-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古尾
           传统例戏配套表演。早期粤剧戏班和全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演戏需要演至天光(天亮),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言:“戏之好者......非达旦不能告阕。”传统粤剧戏班把在夜戏开套之后的演出称作“古尾”,俗称“天光戏”。这些戏要一直演到天亮为止。“曩昔各班下乡开演,由晚间八、九时开台,能演至翌早八、九时始演古尾至已刻方完者,始为上乘名班。”(见麦啸霞著《广东戏剧史略》)传统演出古尾的剧目都是些插科打诨的喜剧,如《送灯》《卖胭脂》《戏叔》《嫁女》等戏,都是由班中一般演员担任演出。因为古尾演出时已夜深,观众大都回家休息,演员亦已疲倦,演出一般较为草率,演一些只有提纲而没有具体唱白的提纲戏,或是只有故事大略情节的书仔戏,演员往往需要临时在舞台上“爆肚”,以引观众一笑,刺激观众疲惫的精神,所以又叫做“爆肚戏”。但也有青年演员十分珍惜古尾这种舞台实践机会,通过演天光戏积累经验,作为提高自己技艺水平的途径,为以后崭露头角打下基础。
     
    收妖
           传统例戏。粤剧戏班在乡下演出,碰到新搭建的舞台,或此乡第一次搭戏台(棚)演戏,或在新盖的庙宇前演出,都需要在首晚演出正本戏前演传统例戏《祭白虎》或《破台》。而在最后一晚演出全部完毕,所有观众退场后,就要演传统例戏《收妖》。因为在乡下搭戏棚(台)演戏,大都在荒郊野外,据古老迷信传说,这些地方多有孤魂野鬼、邪魔妖怪,故要演《祭白虎》《破台》这些例戏,意在斩妖除魔,驱赶野鬼,让村民安心看戏。在一连数晚的演出过程中,这些妖和鬼也会出来趁热闹看戏。所以在演出结束后,就要把他们“收”起来,以免遗祸人间。因为《收妖》既不是技艺的表演,也没有戏剧矛盾冲突,纯粹是一种驱魔的仪式,故此没有观众观看。除参演者之外,其他人一律回避,而且不许在后台喧哔走动,以免惊扰野鬼妖魔找上门来。传统例戏《收妖》参演者一共五人。棚面师父有掌板、大锣、大钹,演员两名(多由六分或拉扯演员担任),他们头戴飞巾,身上分别穿着红黑两色的“四色褂”,下身系甲裙,脸上按身穿服装的颜色而开红、黑色面。这两名参演者并无角色称谓,姑且以红将、黑将命名。演出时在舞台两侧前端点燃香烛,在“恐怖锣鼓”声中,红将手执单刀在杂边上场,黑将拿着一个文锣随后边敲边上场,红将走至舞台中间,按自己事前设计的动作舞动单刀,所有动作并无规范的要求(因为没有人观看),少顷即冲入衣边下场,黑将紧随其后,猛敲文锣而下。这时舞台上下立即点燃爆竹,在戏班所有艺员的欢呼声中灯光全亮,例戏《收妖》便完成了。这时戏班才可以卸合执拾衣杂箱,准备拉箱转到其他乡去演出。此外,在传统粤剧演出中,还有一个同样名为“收妖”的表演排场,这个收妖排场是由粤剧丑生担纲表演的。内容是表现道人企图降服妖精,但反被妖精打败的过程。在传统粤剧演出中,凡有道士(或和尚)和妖精斗法的情节,都会运用收妖排场去表演。其中道士由丑生扮演,妖精由花旦或打武旦扮演。这个排场十分强烈地凸显了传统粤剧行当表演的艺术特征,例如:道人用诙谐幽默的南无腔去拜师傅;作法时用单打锣鼓伴衬表演丑生身段;以演唱木鱼配合走四门的舞台调度。这类载歌载舞的形式十分罕见。妖精与道人斗法,安排在三小段慢板对唱中进行,边唱边打,妙趣橫生。两人对打则按演员自身的技艺特点和武功水准,灵活地处理。最后的结果是妖精打贏了道人。传统粤剧演出一般在收妖排场后,接着表演释妖排场。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