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的第一个白毛女——名伶郎筠玉、靓少佳与“戏改”

    发布时间:2021-10-2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1950年初,作为一项适应新时代、建立新文化的举措,全国性的戏曲改革运动(简称戏改)拉开序幕:改戏、改人、改制。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简称华南文联筹委会)设立了粤剧研究组,专事创作和改编新粤剧。戏改的第一炮,是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原创歌剧《白毛女》改编为新粤剧,剧本就出自以下9位广东知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粤剧编剧之手:欧阳山、华嘉、黄宁婴、林榆、易巩、虞迅、符公望、陈卓莹、杨子静。
     
    1950年出版的新粤剧《白毛女》剧本
           1950年9月6日,立秋已过,南国天气渐凉。胜寿年剧团新戏开锣,在海珠大戏院隆重首演新粤剧《白毛女》。粤剧史上的第一个白毛女和大春,由两位负有盛名的艺人——我的母亲郎筠玉(1919-2010)和父亲靓少佳(1907-1982)担纲。《南方日报》发表评论表示新中国的人民在粤剧舞台上做了主角、成了主人,又称这部戏的出现是粤剧史上的大革命。当时的海珠大戏院,乃广州戏院之王者,建于1902年,临珠江而筑,位于灯光璀璨的长堤大马路,有三层观众厅,座设近二千。无论是一众赫赫有名的省港粤剧大老倌,还是京城顶级名角梅兰芳,都以在海珠大戏院登过台引以为荣。《白毛女》首演一鸣惊人,随后连续演了几个月,观众场场爆满。作为当时的文艺界领导人,欧阳山熟悉文艺规律;作为作家,他了解人性;作为喜好粤剧的观众之一,他既懂戏曲艺术,也懂观众心理,还懂市场运作。在当时以名伶效应去推广新粤剧,堪称绝招。
    我的母亲时年三十一,早年以青衣戏成名,戏迷中流传过一句话:“想哭就看郎筠玉”,艺术魅力可想而知。欧阳山到乐善戏院看了母亲的《拗碎灵芝》以后,亲自找到她和父亲,久久握手,欢迎他们在新时代多多演出。我的父亲原姓谭,欧阳山尊称谭先生,这个称呼保持了几十年,直至彼此老去。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人。新粤剧旨在向观众灌输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意味着不但戏剧题材要更新,连表演、服装、布景、灯光等也要改变。怎样做才能让观众接受这部将要颠覆旧舞台审美习惯的新粤剧?母亲认真思考了几天,提出了在表演、舞台处理和制作方面的看法:喜儿运用戏曲动作接过杨白劳给自己买的红头绳;运用青衣戏的程式表演喂婴;运用障眼法让替身在舞台上扮演熟睡中的喜儿,真喜儿从观众席冲上舞台“梦会”大春;让大春穿的便服镶上当时粤剧流行的胶片,满台闪亮,吸引观众;运用灯光布景渲染“太阳出来了”的气氛……

    郎筠玉的白毛女剧照
           她以上想的点子都得到了领导支持。于是,反映现代北方农村压迫与反抗的题材,表演形式被定位在纯粹的粤剧风格。同年7月,欧阳山在《我们对粤剧改进的意见》中提出了“好睇(看)有益”四字指引,既批评旧粤剧的过分华丽,又肯定灯光、胶片在粤剧中的正面作用。
          字面上,“粤剧改进”略带优雅地透露了某种程度的宽容信息,“好睇(看)有益”则以大众化语言,直白地阐明了文艺标准。回头看,“好睇(看)有益”其实是欧阳山一贯的主张。
    靓少佳在《白毛女》中饰演大春
     
           最近,通过搜集粤剧《白毛女》1950年版剧本和相关史料,并采访了当年参演的两位粤剧界前辈林小群和郎海山,让我了解到“粤剧改进”第一个实验品的一些情况:
    (1)新粤剧中的“六柱制”痕迹
    粤剧表演的“行当”,就是根据角色类型去分类。“六柱制”,由传统粤剧原有的十大行当精简而成,把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六个行当喻为“六枝台柱”,并要求每“柱”都要有跨行当的表演能力。在1950年版《白毛女》剧本中,剧作家们对人物与派角依然是行当分明的:杨红喜(白毛女)由正印花旦饰演;陈大春由正印文武生饰演;黄世仁由正印丑生或正印小生饰演;穆仁智由正印丑生或正印小生饰演;杨白劳由正印武生饰演;袁美心由二帮花旦饰演。
    (2)引入导演制
    导演制在戏改中被引入了戏曲界。学话剧的林榆初次执导粤剧,他怎样与艺人沟通呢?今年8月,我与袁美心的饰演者林小群聊过,她告诉我:“全靠启发。林榆从人物出发,用人物去启发我们进行创作,要求我们投入到戏里。他与演员分析人物性格,比如,白毛女是这样的,大春是这样的,黄世仁是这样的,美心是这样的。我们理解了人物之后,再根据粤剧传统的手法和规律去进行处理。”听起来就是典型的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
    (3)传统表演手段
    无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传统表演形式,而服装和舞台布景却是现代的。观众听到的是传统的粤曲,看到的人物表情都是粤剧程式化的表达。林小群认为这部戏的尝试加强了他们日后演现代戏的信心。表演方面,据秦中英描述,“黄世仁用的是第三小生加丑生的表演,杨白劳用的是老生加公脚的表演,喜儿用的是小旦的表演。在《被抢》那一场,跪圆台、三搭箭等传统身段,优美极了。”剧本里对唱腔、锣鼓、表演、布景各部分都有详细说明。比如大春率领八路军胜利归来那段戏,要求由一组“以北派武师扮演的八路军战士先后打大番(即跟头)出场,然后拉山、扎架;大春挥舞着大红旗,跳架、走边,与众战士叠罗汉三次。”很明显,这是让我的父亲及其班底发挥他们所擅长的传统南、北派功架,表现威武、雄壮的气势。
    (4)演出效果反响强烈
    林榆关注到观众争着买票是为了看母亲怎样扮演白毛女。“人们充满好奇心,她是穿古装戏服,用传统戏的身段做手演出呢,还是穿现代便服唱粤剧?粤剧舞台上第一个白毛女并没有让观众失望。”林小群当年才18岁,正随我母亲学艺。谈到演出效果,她特别推崇白毛女梦会大春一场:“假红喜在台上做梦,真红喜从观众席冲上舞台,观众觉得这种艺术手法好新奇,反应好强烈。那一场是戏肉(即精彩部分),他们俩演得好动人,感情好真实。按照传统来说,就是‘生旦戏’了。但无论古代或者现代,比如白毛女和大春相会,都离不开生离死别与悲欢离合的感情,演员都要表现人性的真善美。这是成功的关键。”我的舅父郎海山,在《白毛女》剧组的棚面(即乐队)担任八手师父,负责小锣、大钹,如今已经年逾九旬了。我问他哪场戏印象最为深刻,与林小群不约而同,舅父也说到梦会大春那一场:“大春在台上演戏,白毛女在台下叫着‘大春哥’,从观众席冲上舞台。那场戏很好看,观众有好大反应,好轰动。”这种处理,今天听来还觉得新鲜。
           作为一部实验性作品,新粤剧《白毛女》至少达到三个成就:其一,从形式到内容被观众接受并喜闻乐见;其二,给粤剧剧种带来了新气象(林榆);其三,该剧风格一直影响着粤剧现代戏的发展(秦中英)。新粤剧《白毛女》的诞生,折射出1950年戏改充满了激情与活力。面对传统戏曲艺术和市场规律,文艺管理者们所持态度比较开明、尊重、慎重。新秩序以理想主义姿态呈现,卓有成效地激发了旧艺人的翻身感和爱国情怀,进而调动起他们自觉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粤剧《白毛女》堪称新文艺工作者与旧文艺工作者精诚合作的经典。犹记当年编剧之一兼导演的林榆说:“这是划时代的大事,应该载入粤剧史册。”然而,秦中英在2016年的文章《从划时代现代戏的演变谈红线女及其主演的“祥林嫂”对发展现代戏的贡献》中感慨地表示《白毛女》(靓少佳、郎筠玉版本)“似乎当时及以后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未见有人加以探讨。”不过,后来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鲁迅艺术学院的原创歌剧《白毛女》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粤剧《白毛女》,如今想找一份“戏桥”(演出说明书)也不可得。这部一直影响着粤剧现代剧发展的作品,实在不应该被人们选择性遗忘。
     
    本文参考资料如下:
    百度百科【海珠大戏院】
    郭秉箴【广东戏曲改革三十年】戏剧艺术资料1979年第2期
    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白毛女】剧本 人间书屋刊行1950年
    黄宙辉【粤剧观众已青黄不接?“培育”新观众正逢其时】羊城晚报2018年05月25日
    何士上【关于粤剧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商榷】南方日报1951年7月29日
    胡叠【对三春审父事件的反思】2013年5月《广东艺术》第五期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郎筠玉口述 谭方明整理【艺海飘零】广州日报1983年5月8日
    林榆【粤剧舞台的第一个“白毛女”】粤剧表演艺术家郎筠玉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3-14页
    欧阳山【我们对粤剧改进的意见】南方日报1950年8月12日
    秦中英【从粤剧现代戏的演变谈红线女及其主演的『祥林嫂』对发展现代戏的贡献】第452页
    谭方明【欧阳山创作助手手记1979-1984】(即将在作品2021年12月号发表)
    谭方明【林小群采访记录】2021年8月31日(未发表)
    谭方明【郎海山采访记录】2021年9月9日(未发表)
    戏曲研究108期关于【白毛女】演出评论(文章题目不详)
    曾彦修【关于粤剧改革问题】南方日报 1950年12月4日
     
    本稿件发表于南方都市报,作者谭方明是粤剧名伶郎筠玉和靓少佳的女儿,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