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绘近代史风云 书民族之大义——评现代粤剧《梁启超》

    发布时间:2021-11-2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王朝的奇事。这篇文章就是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那个被闹垮的王朝就是袁世凯的洪宪王朝。梁启超“以一篇文章闹垮了一个洪宪王朝”的说法出自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书中还写道:“这篇宏文于1915年9月3日在北京的《京报》汉文版刊出之后,北京《国民公报》随即全文转载,全国各报闻风响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下就烧遍全国。国人对帝制的嬉笑怒骂,随之而来。杨度一下便被摔入谷底,袁世凯本人也灰溜溜的,无面目见人。”仅凭一篇文章,如何能闹垮一个王朝?想来自然是史家的一种夸张修辞手法,但却也不妨以这个说法引出一部精彩的戏剧。由广州粤剧院全新创作的现代粤剧《梁启超》,便是根据著名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独力擎天,力挽狂澜,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刊发《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并发动护国运动的一段历史而创作。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尹洪波创作剧本,著名粤剧编剧陈锦荣进行粤剧移植,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永志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崔玉梅联袂主演。近期,该剧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资助,再度重排上演。
     
    现代粤剧《梁启超》剧照
           梁启超其人,“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胡适语)。他是清末民初的言论界巨子,在维新运动中成为政治新星,却因戊戍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十余年;他也曾是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却又在护国运动中又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推翻袁世凯的洪宪王朝做出了显著贡献;下半生专心研学,不仅在学术领域建树颇深,还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动了“诗界革命”“小说革命”。胡适赞他“神州革命,文字奇功”,毛泽东评他“虎头蛇尾”,鲁迅则骂他是“辁才小慧之徒”。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梁启超在风云激荡、波谲云诡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极富传奇的一生。然即便撇开波澜迭荡、纷繁复杂的近代史背景,要把梁启超跌宕起伏、悲喜兼具的政治生涯,改编成仅有120分钟的舞台作品也不是易事,更遑论其一生。梁启超在民国的政治表现,包括他在清华的学生张荫麟等在内的许多人,都无好评,认为其“从政最失败”。在历史钩沉中,尹洪波从具体事件入手,抓大放小,选择梁启超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发动护国运动,来展开叙事,表现人物。现代粤剧《梁启超》讲述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称帝。梁启超在看清袁世凯的险恶嘴脸后,痛心疾首的挥动大笔,写下宏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复辟进行口诛笔伐。袁世凯因畏惧此文的煽动力,派蔡锷找到梁启超,以二十万大洋为贿赂,要梁启超放弃发表此文。梁启超不为所动,又密秘联合蔡锷,发起武装讨袁的行动。期间,他更无惧袁世凯的威胁,亲赴广西和广东,先后策动陆荣廷和龙济光共同讨袁。最终,在梁启超和众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袁世凯势力遭受重创,全国“倒袁运动”势不可挡。1916年初,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护国运动取得胜利。梁启超因发动护国运动被人称赞为“厥功最伟”,蔡元培称他“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章太炎赞他:“共和再造赖斯人。”作品以护国运动作为切入点,通过痛斥袁世凯等人的复辟行为,热情讴歌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他们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舍生取义的精神,彰显了梁启超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
     
    现代粤剧《梁启超》剧照
           作品中除了梁启超和袁世凯,还描写了梁启超之妻李蕙仙、蔡锷、冯国璋、陆荣廷、龙济光、袁克定等众多历史人物。一方面,通过各人物间的对手戏,还原了在暗流潜涌的动荡时局之下,各方势力博弈的真实历史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描写梁启超发动护国运动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主客体的高度融合,表现出他的个体命运在洪流席卷的历史大环境中的悲怆与崇高。作品历史背景宏阔,叙事流畅,故事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不仅显示了剧作对宏大叙事背景的准确把握和精巧的剧作技法,更表现了粤剧《梁启超》具有鲜明的史诗品格和现代的审美追求。该剧在2019年首演时,曾以“一件大衣”“两块灵牌”“三声枪响”贯穿全剧的起承转合和起伏跌宕。在这次重排上演中,“两块灵牌”的戏被拿掉了,笔者以为不妨以“两个刺客”的说法补上。“一件大衣”“两个刺客”“三声枪响”不仅引出作品主题,更带出剧中许多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剧中梁启超出场时身穿的灰色过膝呢大衣,既是演出服装,也是重要道具,更是代表民族“大义”的意象。这“一件大衣”在剧中一共出场了三次,分别对应“两个刺客”和“三声枪响”。第一场以刺客杜光烈(第一个刺客)行刺梁启超失败被捕的武场戏作为开端。杜光烈作为一名支持共和的狂热分子,误以为梁启超与意图称帝的袁世凯沆瀣一气,便男扮女装潜入梁启超居所用枪暗杀他(第一声枪响),意外子弹只打中了大衣一角。毫发无伤的梁启超以一番深明大义、救国为民的陈词,打消了杜光烈的杀意。正意欲放走刺客时,梁启超为了遮掩杜光烈男扮女装的丑态,故借口天气寒冷,将自己的大衣披在刺客的身上。这一具有仁爱之心的善意行为无意中打动了杜光烈,更彻底扭转了他的政治立场。大衣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三场的结尾。当时袁世凯阻止《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的企图落空,欲重施刺杀宋教仁的故伎,恼羞成怒之下派出沈英雕(第二个刺客)前去行刺。黑暗之中一声枪响(第二声枪响),身穿梁启超大衣的杜光烈应声倒地。原来经过上次行刺失败之事,杜光烈已经完全扭转了对梁启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信仰。为了保全梁启超,他故意穿上梁启超的大衣,假冒梁启超转移沈英雕的目标,并在黑夜中舍身替死。他临死前自称“我是梁先生的信徒”。一个反对派刺客竟扭转成甘愿替死的信徒,可见梁启超的民族大义精神,通过大衣的承载和传递,已经升华了杜光烈的精神和内心。两个刺客,一个是共和的守护者,一个帝制的行凶者,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更强烈地凸显了以杜光烈为代表的志士们忠诚守护共和、舍身成仁的大义。面对杜光烈的死,梁启超悲恸地用双手捧起大衣,发誓为了维护共和,不惜以一己之躯发动护国战争,推翻袁世凯,“九死而无悔!”大衣的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七场,梁启超在听闻负责前往广州游说龙济光的学生颜启汉被杀害后,不仅没有退缩,而是立马带着学生谭学义亲自前去策动。怎料龙济光早就被袁世凯收买,在广州白云山的军官会议上,如匪类的虎狼军官魏从明在龙济光的示意下拔枪射杀梁启超。千钧一发之际,谭学义以肉身替梁启超挡下子弹(第三声枪响)。面对眼前死去的爱徒,梁启超悲愤交加。他一边脱下此前杜光烈替死时穿过的大衣盖在谭学义的尸身上,一边慷慨激昂地唱道:“这大衣,若那招展大旗样,又似天空那抹晨阳,义士舍生唤醒万众,报这大衣春暖和畅。”这句唱词可谓是最震烁人心的意蕴注解,明确点出“大衣”与民族“大义”间的隐喻关系。“一件大衣”成为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色彩的精神象征,“两个刺客”写出共和卫士们的舍身成仁,“三声枪响”则牵动串联起众多人物和情节。
     
    现代粤剧《梁启超》剧照
           该剧悲壮的题材魅力和精巧的故事框架筋骨,凸显了作品开放的格局和浩然的气派。尽管该剧整体走向与品格追求准确,但作为一部亮相次数还很少的作品,还有跋涉攀爬的空间和余地。如《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的“威力”在剧中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北洋军阀史话》评价此文曰:“梁启超在当时,人们常说他的文字像利刃一样可以杀人,梁的政治立场在历史上评价是有问题的,可是他的文章却是荡气回肠,令人百读不厌,尤以《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对筹安会和袁世凯称帝的打击,不下于蔡锷领导的护国之役。”梁启超是一位以笔当戈、以纸为戎的文人政治家,他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不仅仅是一篇批袁文章,同时也是一篇论述中国国体问题的重要法学文献。它让宪法以戏剧性的方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影响深远。剧中梁启超欲以此文胁迫袁世凯放弃称帝野心,袁世凯也欲以二十万大洋的巨资收买该文,说明此文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但剧中不仅没有阐释此文的大义,这篇醒世之作发表后的社会反响也全无交代,连记者们采访后的关注点都是梁启超与蔡锷反目。令前番为了表现此文章重要性所花费的许多笔墨都浪费了。第二,梁启超赴广西策动陆荣廷的叙事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表现不足。历史上,在梁启超的策动下,蔡锷在云南誓师反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然而,随着袁世凯十多万北洋军开赴西南,蔡锷、唐继尧的一万多护国军呈现出独木难撑的局面。梁启超随即意识到战争要想取胜就必须策动广西加入,使滇、黔、桂互为犄角,相互呼应才能成事。于是,他毅然孤身潜入广西,全力策动广西都督陆荣廷反袁。在梁启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极力劝说下,陆荣廷决计反袁,不久与梁启超联名发布了《广西致各省通电》。现在剧中没有清楚交代梁启超对陆荣廷策动的必要性、迫切性,而是把剧情重点迁移到了广州龙济光的戏份上。如果龙济光一场在剧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何不先亲自前往。在明知龙济光处尤为危险的情况下,反倒只派一个学生去送死。此外,这位学生被杀害后,梁启超没有表现出伤心难过,似乎情理上说不过去。当然此处不能伤筋动骨的大改,不妨在梁启超南下前的台词中加上几句他对局势的看法,以便说明他亲自前往广西的必要性。第三,就是故事主线不够“圆满”。中国戏曲是一门讲求“圆”的艺术,功法程式的表演是“圆”的,叙事主线也喜欢落个圆满。此圆满并不是指大团圆结局,而是主角与反派的叙事线是否落在终点。现在剧目的重头戏是落在了梁启超与龙济光两人身上。按说全剧的大反派应该是倒行逆施的袁世凯,虽说龙济光是袁世凯的走狗,是反派之一,但剧情主线最后落在龙济光身上,袁世凯的存在感大大削弱,总令人觉得故事说得不够“圆满”。此外,该剧还有一些小细节要注意。如贯穿全剧的大衣,在经历了前两次的枪击之后,应该出现弹孔和血污,但现在剧中的大衣在最后一次出现时都还是光洁如新。这是不合情理的,作为剧中重要的道具和意象,不够细致的处理也会影响观众对剧中情绪的接收。表演上也还有需要提高的细节,如梁启超为了给男扮女装的杜光烈遮羞而披上大衣,演员的表演和互动不够细腻生动,以致观众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梁启超的深意,误以为真的只是为了给他保暖。还有,剧中人物众多,扮相和表演的辨识度却不够高,容易令观众混淆了角色。以上这些问题,大约主创团队也意识到了,相信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在下一步的打磨中会有所修改提高。
     
    现代粤剧《梁启超》剧照 
           粤剧《梁启超》作为一部历史背景宏阔、人物角色多而繁的新作,上演之初便呈现出难得的史诗风格,抒写出历史的深沉折叠之感。作品描绘出的开阔恢弘而兼具鲜活生动的近代史画面,情节跌宕而照应故事悬念的戏剧构思,不仅书写出当时仁人志士们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也是对粤剧现代戏的一种审美重构,具有深刻的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