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永庆坊有位“猛张飞”,粤剧这样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1-12-2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广州永庆坊旁有一所小学,叫西关培正小学。永庆坊中有一座博物馆,叫粤剧艺术博物馆。近日,这所小学的数名同学,在这座博物馆的戏台上,为一群小朋友奉献了一场演出。演出前后,他们穿着戏服穿行坊内,张飞、马超等扮相引起游人注意,纷纷要求拍照合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说同学们“学大戏”的时间还不够十年,但观众喝彩的背后,是学校、博物馆、老师、学生和家长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这些努力和付出,让粤剧走进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让让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小演员们上演《夜战马超》
“学大戏”之后,孩子变得更自信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戏台上,西关培正小学四年级学生罗伟铭扮演张飞,和同伴扮演的马超一起,为一群小朋友和家长演了一出《夜战马超》。另一位西关培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钟泳晴,则与其他两位同伴一起,演了一出《表花》。罗伟铭在一年级时开始接触粤剧。当初面试时,他被认为身体条件等方面都有“学大戏”的天赋。但在低年级,按照他妈妈林女士的说:“平常并没有练得太多,直到三年级时,才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
小演员化妆照
罗同学“学大戏”之后,他妈妈林女士经常被身边朋友疑惑地问:“为什么要让他学粤剧?”林女士许多朋友的孩子也在上许多兴趣班,但学粤剧的非常少。“其实让他来学粤剧,我们并没有很大的想法。只是看到他学了之后,人变得自信、坚强、开朗,话也比较多了,也敢和陌生人说话了。而且站姿,还有给人的感觉、气质都好很多。他想继续学,我们就继续支持。”林女士说起此前罗伟铭的一次演出经历:“上台之前一直在哭,前一秒还在哭,一上台马上进入状态。”只要有时间,林女士就会陪着儿子一起出外演出,成为儿子和其他孩子的“后勤人员”,也帮老师打打下手。次数多了之后,林女士也会帮着儿子穿戏服、戴头饰。刚开始的时候,学基本功又苦又累,罗伟铭处于“对抗状态”。如今,他经常在家里唱“大戏”。“双减”之后,罗同学如今投入到粤剧中的时间更多了。林女士说:“孩子自己能进入状态,自己喜欢就好,我们就支持。”
演员们走在路上,引起游人们的注意
钟泳晴同学从一年级开始系统学习粤剧。据她的爸爸介绍,接触粤剧之后,钟同学不仅形体发生变化,自信心也得到加强。“她从一开始就不抗拒,因为可以化妆,化得很好看,她就很喜欢。”除了粤剧,钟同学还在校外学习中国舞。对于粤剧和未来的发展,钟爸爸说:“小孩自己喜欢就行,当兴趣爱好也很好。”
让学生爱上粤剧,这所小学有一套
在西关培正小学,还有许多同学像罗伟铭和钟泳晴一样,每周两节课学粤剧。早在2005年,西关培正小学就设立粤剧社团,邀请粤剧名家来上课,并对爱好粤剧的学生进行培养。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大力推广粤剧的西关培正小学成功入选。该校还是广州市首批粤剧特色学校、首批高水平学生美育团队。2019年,该校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也是在这一年,西关培正小学的美育老师与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编了全国首套针对广大少年儿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走进粤剧》。2020年,该校又被评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特色学校”。在推广粤剧的过程中,西关培正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粤剧特长生招生。粤剧剧团“小红棉”的成员涵盖一至六年级学生。多年来,每一届学生都会在粤剧文化艺术的课堂上,接受粤剧传统文化熏陶。在西关培正小学,粤剧出现在校园中,也出现在学校的课程中。每年5月是该校的“粤剧文化节推广月”。同学们通过各种粤剧主题系列活动,比如唱粤剧版校歌。聆听粤剧名家讲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接触粤剧,让粤剧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推广粤剧文化,这个基地不遗余力
西关培正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在校园里接触粤剧,也会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学习粤剧。粤剧艺术博物馆推进少儿粤剧传承的工作由位于博物馆中的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负责。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由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资助,委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
市民与小“马超”合影
据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主任唐沛文介绍,少儿粤剧传承基地招选学员后,实行全免费公益教学。该基地还探索出了馆校协同合作发展模式。该模式即在校内招收学员,借助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开设基本功(唱功、形体训练)和折子戏培训课程。目前,基地已有分部四个,学员500多人。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还引入了大量优秀粤剧人才教学资源,比如邀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和欧凯明,以及“红派”艺术传人郭凤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慧、还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例如学院的邓忠平、黄燕、金鑫、盛喜隆等资深粤剧导师,在基地进行全方位指导,提高学员基本功。基地学院也积极参与各地粤剧文化的传播交流,将培训教育与实践展示深度融合。基地的老师们会带着学员参与相关粤剧活动,比如荔湾区粤剧嘉年华、广州“羊城之夏”市民文化节等。四年来,基地培养的学生屡屡获奖,比如获得代表少儿粤剧最高殊荣的全国小梅花荟萃金奖、广东省小梅花荟萃金花奖等。为了进一步推广粤剧文化,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还会定期举办面向青少年的粤剧体验课堂,培养孩子们对粤剧的兴趣认知,从而促进粤剧文化的普及传承。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日报,由记者谢泽楷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小演员们上演《夜战马超》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戏台上,西关培正小学四年级学生罗伟铭扮演张飞,和同伴扮演的马超一起,为一群小朋友和家长演了一出《夜战马超》。另一位西关培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钟泳晴,则与其他两位同伴一起,演了一出《表花》。罗伟铭在一年级时开始接触粤剧。当初面试时,他被认为身体条件等方面都有“学大戏”的天赋。但在低年级,按照他妈妈林女士的说:“平常并没有练得太多,直到三年级时,才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
小演员化妆照
演员们走在路上,引起游人们的注意
让学生爱上粤剧,这所小学有一套
在西关培正小学,还有许多同学像罗伟铭和钟泳晴一样,每周两节课学粤剧。早在2005年,西关培正小学就设立粤剧社团,邀请粤剧名家来上课,并对爱好粤剧的学生进行培养。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大力推广粤剧的西关培正小学成功入选。该校还是广州市首批粤剧特色学校、首批高水平学生美育团队。2019年,该校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也是在这一年,西关培正小学的美育老师与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编了全国首套针对广大少年儿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走进粤剧》。2020年,该校又被评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特色学校”。在推广粤剧的过程中,西关培正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粤剧特长生招生。粤剧剧团“小红棉”的成员涵盖一至六年级学生。多年来,每一届学生都会在粤剧文化艺术的课堂上,接受粤剧传统文化熏陶。在西关培正小学,粤剧出现在校园中,也出现在学校的课程中。每年5月是该校的“粤剧文化节推广月”。同学们通过各种粤剧主题系列活动,比如唱粤剧版校歌。聆听粤剧名家讲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接触粤剧,让粤剧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推广粤剧文化,这个基地不遗余力
西关培正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在校园里接触粤剧,也会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学习粤剧。粤剧艺术博物馆推进少儿粤剧传承的工作由位于博物馆中的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负责。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由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资助,委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
市民与小“马超”合影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日报,由记者谢泽楷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