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创纪录两部作品同时入围金鸡,马崇杰:戏曲电影还是要“原汁原味”

    发布时间:2022-01-0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12月28日晚,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幕式暨提名者表彰仪式在厦门举行(30日晚即将公布最终奖项结果)。
     


    现场图片
           而在最佳戏曲片提名名单中,史上首次出现两部作品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粤剧电影《南越宫词》和京剧电影《四郎探母》,它们的导演都是出身梨园世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之侄——马崇杰。
      
    马崇杰导演
           马崇杰从小学京剧,后来又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深耕戏曲电影领域近三十年,被业内专家誉为“国内难得的真正既懂戏曲又懂电影的导演”,代表作除了上述两部,还包括粤剧《刑场上的婚礼》,京剧电影《赵氏孤儿》《谢瑶环》等佳作。一向为人低调的他表示能破天荒两片同时入围,的确是意外之喜,对于能否拿奖,马导保持平常心,“我更想呼吁能给戏曲电影多点排片”。
      
    《南越宫词》海报
      
    《四郎探母》海报
    《南越宫词》《四郎探母》各有侧重点
            本届金鸡奖5部获得最佳戏曲片提名的电影分别是《三滴血》《四郎探母》《包公三勘蝴蝶梦》《南越宫词》《新铁弓缘》。临近颁奖,记者问马崇杰的心情,他笑说:“五部提名电影都非常优秀,谁拿奖都有可能,哪部电影获奖都是值得高兴的,说明了大家对戏曲电影的认可和关注,帮助戏曲电影走出自己的圈子,使得更多寻常观众关注到它。”
      
    《三滴血》《四郎探母》《包公三勘蝴蝶梦》《南越宫词》《新铁弓缘》提名现场图
           马崇杰表示,《四郎探母》和《南越宫词》都是其心血之作,难分孰重孰轻。“从拍摄上来说,其实难度差不多,只是题材不一样,创作方向上也有不一样。京剧电影《四郎探母》,它可以说是一部经典老戏,100多年来久演不衰,京剧圈里的各个名家大师,几乎就没有没演过这个戏的。所以对于这个戏来讲,拍摄中就要注重保证这种骨子里老戏的原汁原味。而《南越宫词》则是一出新编历史剧,写的是南越王赵佗从中原到南越,建立了南越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它的主题立意非常好。我们在创作时需要考虑的侧重点,一个是叙事,一个是人物性格和情感。”《南越宫词》故事根据同名经典粤剧改编,讲述秦末汉初,秦王朝派赵佗南下征战百越,赵佗罢战求和,最终融合汉越民族,成为南越王,为南越创造了一段和谐发展的光辉历史。有观众反馈看完《南越宫词》,惊喜地发现里面不仅有家国情怀,而且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催人泪下。对此,马崇杰说:“赵佗和金笛的感情线是属于不打不相识,之后在关键的几个点上,他发现这个女孩不简单,包括赵佗下决心停战促进民族融合,就是金笛的态度给他的启发,后面还有金笛舍身救赵佗的情节……我们会通过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叙事转折,同时保留戏曲本身的经典魅力——这也是我拍片的一贯追求。”
      
    《南越宫词》剧照
           在《四郎探母》里,马崇杰同样也是运用了众多镜头语言去表现人物,“比如佘太君本来不知道儿子在回来路上,但突然间她发现蜡烛火花在跳,她的心理活动也有了变化——这些东西在舞台上只能靠演员去唱,而电影就能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蜡烛的变化,在视觉呈现上有了更丰富的效果。”
     
    艺术相通,机缘巧合转拍电影
           马崇杰表示,自己在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伯父马连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须生泰斗)的一句话“这孩子条件不错,可以学戏”,从此开始了学习京剧的专业之路。长大后,京剧不太景气,工作机会不是很多,他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进入电影剧组做导演助理、场记,一步步下来,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拍电影,又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回炉”深造。“就是走一步看一步,逐渐进了电影圈。艺术很多东西都是通的,我觉得自己做电影没有什么障碍,游刃有余。”
           进入电影圈后,马崇杰既拍故事片也拍戏曲电影,更多的还是后者,“毕竟是从小学习,对戏曲有一种爱。”在他看来,戏曲电影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不仅能更好的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而且通过电影语言,能更好地展现戏曲之美,弥补传统舞台表现不出来的东西:“比如观众在舞台下,其实看不清楚很多细微的东西,包括演员的一个表情、眼神、小手势等,可是在银幕上就可以看过瘾了。”  
     
    《南越宫词》剧照
           目前戏曲电影还是相对小众,马崇杰呼吁有关方面给予支持,增加排片:“它是小众,但不是没有市场。关键是有人想买票也没地方去买。比如有个孩子特别孝顺,知道爸爸妈妈爱看粤剧,给他们买两张粤剧电影票,老人家肯定特高兴——但是现在你想让他尽这份孝心都找不到地方。咱们能否在特定的影院,在某些非黄金时段固定放戏曲电影呢?”
    戏曲电影不能破坏“原汁原味”
            在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南越宫词》专家研讨会上,不止一位专家都曾指出“必须让懂戏曲的人来做戏曲电影”,马崇杰对此深表赞同。他指出,戏曲电影也是电影,肯定要用好镜头语言:“比如《南越宫词》,最后一场赵佗在地宫里怀念金笛,我们就用了电影特技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这样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感染力,在舞台上很难实现。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技术,既强化了粤剧的韵味,戏的内涵,同时也能表现人物内心。”
     
    马崇杰导演(右)与《南越宫词》主演欧凯明
           另一方面,马崇杰又说,戏曲电影必须保留戏曲“骨子里原汁原味”的东西,这样观众才看得过瘾。“有一种说法,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我们去看戏,看的是角儿,是马连良、马师曾、红线女……把戏曲拍成电影,就要把这些东西诠释得更漂亮。比如《睿王与庄妃》,我坚持保留了倪惠英老师12分钟的唱段,就是要让大家欣赏粤剧唱腔之美,欣赏角儿的艺术。”
           马崇杰还强调,戏曲电影不能为了追求“炫”而破坏戏曲之美,如何使用电影语言,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你用了过多的电影表现手法,弱化了原先戏曲的精髓,属于得不偿失,失去了戏曲电影的意义。有些作品为了炫,把很多戏曲艺术的东西,包括角儿的艺术表现,都给淡化了,看不出他们的表演好在什么地方。戏曲电影里的音乐也很重要,(有的作品)甚至把打击乐都取消了,这就失去了原先的味道。”
     
    出身京剧世家,早与粤剧结缘
            马崇杰出身京剧世家,同时又能拍好粤剧电影,他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己从小就和粤剧结下渊源。 “我其实很小就知道粤剧。我伯父曾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他跟马师曾接触频繁,一个是京剧'马派',一个是粤剧'马派',他们情谊很深,在艺术追求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包括后来的新马师曾,跟我伯父的关系也很好。我伯父从香港回到北京以后,马师曾先生、红线女先生只要来北京,我伯父基本都会和他们聚聚,有时还和我父亲一起接待。”他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马连良与红线女、马师曾的合照。
      
    马连良(右)与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合照
     

    马连良(右)与香港粤剧名伶新马师曾夫妇合照
           长大后,马崇杰在广州当过兵,“有五六年时间吧,对粤剧的接触就比较多了,我觉得粤剧很好看也好听。”他还笑说当时自己能听懂日常粤语对话,后来回了北京,一度忘得差不多,但是现在一连拍了三部粤剧电影,“又重新捡起来不少”。也是因为有这种渊源才促成他接拍粤剧电影:“算是机缘巧合,广州电视台和中影准备合作拍《刑场上的婚礼》,当时中影基地承制过一些京剧电影,有关负责人就来问我,有没有兴趣拍粤剧,我说可以啊,粤剧这剧种我熟。就这样,先有了《刑场上的婚礼》,然后是《南越宫词》,再后来是《睿王与庄妃》。”在他看来,粤剧和京剧其实是相通的,“它们在表演形式上也离不开唱念做打,都是我很熟悉的。”
     

    马崇杰导演展示老照片
           马崇杰最后提到,如今自己获得的这个成绩,对于伯父马连良和教诲过他的大师们而言,也是一个交代,“尽管电影拍摄技艺越来越娴熟,但伯父说的一句话始终没变: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我现在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拍电影。”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广播电视台,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