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391)省港班、阳江班、惠州班
发布时间:2022-01-29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是指从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在广州(省城)、香港、澳门等城市演出为主,名角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的戏班。如成立于光绪后期有“省港第一班”之称的人寿年班,以及祝华年、祝康年和民国时期的梨园乐、新中华、环球乐、大罗天等戏班;后期影响较大的有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和马师曾领衔的太平剧团等。省港班也常到东南亚和美洲等地演出。省港班主要在城市设备完好的戏院演出,观众主要是市民阶层、富商豪绅以至达官贵人。为了适应大城市和国内外观众的需求,应对电影的激烈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省港班从戏班组织到演出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变革。省港班多属资方班,分属经营戏班的公司,如宝昌、宏顺、怡记、太安、华昌等,按商业经营,市场运作。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外,多演新编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也有国内外现实生活题材。小生唱腔使用“平喉”,并逐步以广州方言唱白,引进小提琴、色士风(萨克管)等西洋乐器加入伴奏乐队。演出逐渐侧重生旦戏,演员结构由原来的行当制变化为台柱制,每班设六大台柱,即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行当减少。表演和舞美吸收电影、话剧的长处,渐趋写实。省港班的出现和崛起,标志着粤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粤剧带来了新的变化。
阳江班
是指主要由阳江人组织,活动于广东阳江一带的戏班。清咸丰后期李文茂起义失败后,大批粤剧艺人从广州、佛山流落到阳江、广州湾(今湛江市)等地继续演出,还吸收当地人参演。有些阳江人成为名角和班主后,自组戏班,形成粤剧史上的阳江班。阳江班人数40人左右,成员比较稳定,不用每年散班、组班。其组班权以“戏箱”(演出服装道具)为依归,谁拥有“戏箱”即谁有钱购置演出设备,谁就有资格当班主。阳江班的班名多以班主的名字命名,如天上乐班(又名小生福班,班主小生福),花旦六班(班主花旦六),龙田九班(班主龙田九),大牛全班(班主大牛全)等等。阳江班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比较活跃,演出以武戏见长,保留比较丰富的粤剧南派武功技艺,其中以小武、武生行当艺术比较突出,涌现了一批颇有名气的演员,如小武彪,以饰演《七状纸》的梁世安驰名;冯天佑,擅演周瑜,在《三气周瑜》中有“呕真血”的表演特技,还有《大闹狮子楼》等首本戏。阳江班还有独立于广州八和会馆的行会组织颂阳会馆,负责协调各戏班和艺人的组班、演出事务,帮助解决艺人一些生活问题和福利。颂阳会馆和广州八和会馆有业务上的联系。
惠州班
粤东的惠州班又称“东江班”,活动范围是当年惠州府所属各县。戏班人数40人左右。但活动于龙门县的戏班规模较小,通常只有8~10人,故又称“八仙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惠州一带赌博盛行,开设赌场的豪绅、“捞家”,为了招徕赌客,经常聘请戏班前往演出,要求戏班在同一地点连续演出数月之久。为吸引观众,戏班要经常更换剧目。但因没有充裕时间编演新戏和改进舞台艺术,只能多搬演现成的传统剧目,按照传统排场、程式去表演。因此惠州班的演出剧目和舞台艺术保留的传统特色比较鲜明。频繁的演出实践,促进了艺人的成长,涌现过一些名艺人,如有“花旦王”之称的男花旦千里驹就是出自惠州班。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