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赞”且“弹” ——访戏剧评论工作者郑震
发布时间:2023-05-10 作者:中山大学粤剧粤曲 来源:南国红豆 点击:
年轻时的郑震
中山大学粤剧粤曲文化工作室(下文用“Q”代替):看您的履历,1942年从广东儿童教养院力行中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文艺队伍中从事革命工作,直到1957年任广东省木偶剧团副团长,1963年调入广州市文化局剧目室工作,当时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郑震(下文用“A”代替):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戏剧评论。解放初期和“文革”结束后电视普及之前的两个时期是舞台剧的黄金期。这两段时间我都在搞戏曲研究和剧评工作,特别是80年代前中期,我参加了很多戏曲界的座谈会。那时候,剧团凡有新戏上演,一定会召开一到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文化局和剧团牵头,剧团的总团长、分团长和主要演员以及文化局搞评论的人都要参加。可以说,那十几年我们是逢戏必评。
Q:当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去评论一个戏呢?政治上为主还是艺术为主?
A:我们一般从三个角度去评论。一个是时代性,从思想、政治上去评论,看这个戏有没有教育意义;第二个是从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改进的角度去分析这个戏保存了多少传统菁华,改进了多少传统糟粕;第三个是从教育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去评论,看这个戏是宣扬封建意识还是反抗封建意识等等。总的来说,对古典的戏剧主要从其人民性、革命性和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教育等方面分析。
我们做这些工作,导致很多演员和剧团团长憎恨我们,因为一出新戏我们就“批评”。但反过来,如果剧团的演出受到我们的认可、表扬,他们又很“赞”我们,说我们“捧场”。有一段时间我总被人骂,甚至还有人扬言要打我,就因为我评他的戏时比较尖锐,严厉了一些。所以我曾用过很多的笔名来写剧评,就是怕别人知道是我写的。我实在“顶不住”骂名,所以经常变换笔名,但用得最多的是我女儿的名字“欣欣”。文章大多在《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副刊上发表。
其实我们的评论对粤剧的观众影响并不大,决定一个戏生死的主要问题,是能否上演,能不能通过审核。像《山东响马》这样问题太多的戏是不让上演的,《胡不归》等戏也有一段时间禁演。
Q:您评论过哪些戏?有哪些是您觉得比较重要或者特别的?能否举几个例子?
A:我最出名的事件是评论粤剧《乞米养状元》。这个戏当时由佛山地区的剧团演出,戏排出来后让我们去看。我在演出审查时指出这部戏宣扬“奴才哲学”,令报社记者哗然,文化局也立即下令禁演。自此之后,《乞米养状元》变成了评论界“扼杀”典型的样板。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很多人称我为“戏剧刽子手”,说我“一篇文章一番话打倒一出戏”,《乞米养状元》的作者差点就要打我了。当时我有点不服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乞米养状元》为什么是“奴才哲学”。现在这篇文章我还保存着。后来陈笑风他们提出,这个戏虽然有“差”的地方,但很有戏剧性。后来经过讨论,请人帮陈笑风将其改编成《乞儿世家》。《乞儿世家》演出后受到好评,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赞扬。所以我跟陈笑风的关系很好,经常一起饮茶。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初涉戏剧评论。到50年代中,正是罗家宝、陈笑风等演员扎起的时期,所以我也评过不少罗家宝的戏。
罗家宝的功底不是很好,特别在武打动作上不是很到家,但他的声音好,而且唱腔上懂得发扬他的优点,避开他的弱点。罗家宝唱粤剧最大的缺点是不够“气”,所以拉腔不及罗品超,但他的“发口”好,音质也比较“甜”,所以他扬长避短,唱的曲一般节奏比较明快,抑扬顿挫,创立了“虾腔”。所谓“虾腔”,是因为罗家宝的乳名是“阿虾”。罗家宝演《柳毅传书》,我写了剧评“赞”他的艺术。《柳毅传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龙宫送别”,那场戏讲的是龙三公主从龙宫送别柳毅。那个时候龙三公主和柳毅之间已经产生了感情,她很想嫁给柳毅,但仙凡阻隔,受龙宫的法律制约,被迫分离,只能送他返回人间,剧情与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差不多。“龙宫送别”这场戏中,有一大段是罗家宝和林小群轮唱、合唱、对唱,罗家宝发挥得最好,他的感情、表情都很到位,将柳毅那种欲哭无泪,欲诉无门的内心痛苦表达得很好,加上他的“虾腔”掩盖了他声线的弱点,整体上将悲伤时那种哽咽的感觉表演得十分感人。看了《柳毅传书》后,我专门为“送别”这一场写过一篇文章,但因为太早,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柳毅传书》的最后一场“花好月圆”也很好,讲柳毅回到凡间后,以为一辈子都找不到龙三公主了,便随便找了一个民女结婚,谁知新娘偏偏是龙三公主,原来龙女放不下柳毅,便重新投胎变成一个凡女嫁给了他,两人在洞房花烛夜相认。整个剧情一步步推进,很有戏剧性,最后是“大团圆”结局,很圆满。这场戏的唱段最感人,林小群和罗家宝在这个唱段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点,罗家宝也因这个唱段家喻户晓,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传唱“生疑念,生疑念,此身如在龙宫殿,与龙君欢宴饮琼筵,公主深情将酒献,何以此情此景,今夜重现目前”。当时我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这个唱段。
《柳毅传书》 主演:罗家宝、林小群
罗家宝还有几个不太出名但我却比较喜欢的戏。一个是《梁天来告御状》,当时我专门去剧场看了,印象比较深。这个戏根据发生在石井的真人真事改编,是广东比较出名的民间故事,讲恶霸凌贵兴为了争风水宝地放火烧屋,烧死了梁天来家里七口人,其中还包括梁天来怀孕的老婆。凌贵兴为赶尽杀绝,一路追杀梁天来,并在南雄一带布下陷阱抓捕,梁天来在客栈里“捱五更”,等到天亮逃跑。这个戏罗家宝演得很少,我只看过一两次,但现在还记得他唱的“七尸八命冤沉海,枉生人世梁天来”。
当年罗家宝演出《梁天来告御状》这个戏是有缘由的。“文革”后,罗家宝唱腔和声线还保存得比较好,戏也演得不错,当时的领导觉得他的社会影响比较大,希望他除了演一些爱情的戏外,也能改变一下戏路,演一些更有思想性,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戏,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鼓励他多演像《梁天来告御状》这一类的戏。 罗家宝也接受了,他本人也有心拓宽一下戏路,最后就选了《梁天来告御状》,他演主角梁天来。之后,他还演了《血溅乌纱》。我看完罗家宝的《血溅乌纱》后,印象也比较深刻,从这个戏的成功,可以看出罗家宝在改变自己戏路上尽了很大的努力。因为在这个戏中,他从自己当行的小生转为不当行的须生,非常难得,要知道,当时演小生的演员再去演其他行当,会被视为“败家”。
Q:您觉得罗家宝作为一个演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A:罗家宝的艺术生命比较长,得益于他能够适应演出市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戏路。更难得可贵的是他愿意“变”,没有死守固定的程式,而且在改变的过程中保存了自己的优点,保存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罗家宝严格来说是文武生,他的武功不太好,但他也不拒绝演武戏,如后来演《袁崇焕》,他就是文戏武做。
从《柳毅传书》到《梁天来告御状》,再到《血溅乌纱》,是从纯粹的爱情戏变成了苦情戏,再从苦情戏变成了清官戏,这说明罗家宝在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罗家宝从正印的小生柳毅一直演到奴才奉,可以说是戏路很广的。特别是奴才奉这个角色,一般小生、文武生是不肯演的。虽然我们很推崇那些各种角色都能演好,不固守一方的“千面老倌”。因为在粤剧界,“行当”是很重要的,演员大都要固守自己的行当,不会去演其他行当。特别是文武生,如果去演其他“行当”,就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所谓失身份惨过败家,凡是文武生改演老生,大家就会觉得“糟糕”,觉得这个演员很快就要退出舞台了,所以才失身份又失戏份。在这一方面,罗家宝的思想还是比较新的,他很愿意去尝试不同的角色。
据我所见,从《柳毅传书》到《山乡风云》,再到《血溅乌纱》,罗家宝已经是变了几变了,从正变反,从少变老,从主变配。从表演来说,罗家宝这是“戏路广”,用我们剧评家来说,这个人就是“千面老倌”。
以前我对罗家宝的为人有点偏见,觉得他的私人生活有些随意,身边总有很多流言。那时候,罗家宝在乐善戏院演完散场的时候,经常有很多女观众跟着。但这其实不能全怪罗家宝,他形象好,高大英俊,再就是他专演才子佳人戏,在很多观众眼中的形象就是一个翩翩公子。而粤剧观众当中有相当多的妇女,在旧社会时期,她们中有生活不如意的、失婚的、怨恨自己命运的、夫妻感情不和谐的,都喜欢看戏,在戏中寻求慰藉,所以一些女观众才会对风流潇洒的演员那么疯狂。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有薛觉先,后有罗家宝、陈笑风,都是演这一类的戏,吸引了女观众、女粉丝,当时就是这样的社会形态。
“文革”后的那几年,我跟罗家宝接触过几次,根据他的履历和戏路来说,他的艺术很不错,人品也是不错的,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Q:看得出来,您是很认可罗家宝以及他的艺术。除了罗家宝,您还对哪些粤剧演员比较熟悉呢?
A:罗家宝不是广州粤剧团的,所以我跟他的接触算是比较少的。我跟陈笑风、陈少棠等的接触比较多。陈少棠的首本戏有《海瑞罢官》,他演海瑞。还有一个短剧《韩厥守宫》,这个戏虽然不是很出名,但他演得很好。《韩厥守宫》出自《赵氏孤儿》,陈少棠在戏中饰演赵盾的家将韩厥。故事讲赵盾被抄家,满门抄斩,韩厥为了保存赵氏唯一的血脉,偷偷地将赵盾的遗腹子藏在怀中救出,朝廷的官兵把守城门,只要发现是赵氏的人,一律追杀,韩厥拼死相救,将孤儿送走了之后就自杀了。这个戏很难演,因为戏里“有武冇打”,但陈少棠演演得最好。对于小武来说,没有打斗的戏很难演,而戏里虽没有武打动作,却仍要表现出有“武”,而且戏中还没有能表现韩厥内心的唱段,只能靠面部表情和做手来展现内心,就更加难了。但陈少棠都做到了,我看了之后很赞赏,觉得这个戏可以算得上是陈少棠的代表作。
陈少棠的唱腔对于一个小生来讲还不够好,但作为小武来讲算是好的了。他的音量不是很大,共鸣音也不是很好,但他的声音比较清脆,唱腔干脆利落,同时感情比较丰富,比如哭音他就能表达得很好,这是他的唱腔特色,适合武唱。我是很欣赏他的小武唱腔的,因为十个小武有八九个不会唱,京剧的武生有的甚至连口白都不好。我曾在北京待过两年,也看过不少京剧,曾经问过一位京剧的武生为什么不唱?他说:“我唱的时候就不能打,打的时候就不能唱,所以从来都不唱。”京剧文、武行当分得很明确,武生从来不学唱。粤剧也有这样的情况,小武也是以打为主,而文武生行当,虽然有文有武,但是以文为主,以唱、念为主,武打多数是不行的。
陈少棠与师父邓肖兰芳合影
陈少棠他们还吸收了杂技演员的刻苦,从小就练倒立。我听过一个戏班故事,说师父早上起来后叫那些小孩出来练功,练倒立,然后就出去喝茶了。因为有规定,师父不发话自己是不能下来的。结果那个师父去喝早茶就忘了让徒弟练倒立的事,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想起这件事,赶回来后看到小孩哭得眼泪鼻涕掉一地,但是都不敢下来。陈少棠的童子功都是这样练功练出来的。
Q:陈少棠老师有哪个戏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呢?
A:陈少棠的有一个比较出名戏叫《樊梨花情困薛丁山》,他在戏中饰演薛丁山。这个戏是正式的武戏,但是武戏文“做”,“打”的戏很多,“哭灵”和“劝行”等文戏也不少。剧中樊梨花是一个山大王,武功了得,朝廷企图将她吸收过来参加西征的军队,当时薛仁贵的策略就是要薛丁山招收她参加西征,所以有了“劝行”。这个戏有文有武,我就是看了这个戏发觉了陈少棠这个演员是“行”的,武戏“行”,文戏也“行”。
陈少棠演戏有一个特点就是感情充沛,而且比较容易表达出来。戏剧就是这样的,感情一定要“暴露”,只有内心感情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用动作、面部表情、功夫等表达出来传达给观众。剧中人物遇到突发事件时吓得晕倒,整个人直挺挺地“扑”倒在地,行内叫“扑僵尸”,如果“扑僵尸”扑不好的话就只能是蹲下来慢慢躺在地上,如果扑得好的直挺挺地倒下去,这个功架如果不懂得技巧要头破血流的,懂得技巧的话就不至于摔伤。在戏班里头,“扑僵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夫。陈少棠在这方面的功夫很“叻”,他的“扑僵尸”有几种扑法的,有前扑、后扑和侧扑。扑得不好的话显得很狼狈,还容易受伤,扑得好的话就不只是你自己在表演,观众都能感同身受。“哭灵”那一场,在樊梨花的坟前哭的时候“扑僵尸”,陈少棠就像一条竹竿一样倒下来。光看这几个动作就能看得出这个演员的武功相当厉害。
看了这些好戏我就在想,粤剧确实能感人,台上台下的共鸣很重要,全场的观众全神贯注,一出戏院后大家都学唱。
(本文原载于《南国红豆》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