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粤剧教学的守正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18 作者:卢月玲 来源:南国红豆 点击: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法,行有行规,规律性的约束使粤剧成为戏剧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其基本特征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种以及艺术之外的事物,但又可与他者在某些共性上相联系。粤剧艺术规律沉淀于传统,主要反映于程式的运用法则,通过外显的、具体的形式规范、规矩对专业人员提出要求。在笔者学戏阶段,教戏老师尤其是京剧老师,对表演功法规范之严谨是予以高度重视的。学生的基本功掌握得越扎实、越全面,在创作阶段才有“材料”可以运用。所以必须从模仿开始,用传统戏打基础,严格地按照理想的范本反复“临摹”,“四功五法”要符合行当的规范。在打基础阶段不主张出格,不允许随意改动或降低标准,这也是我从教后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当他们熟练地掌握了程式规范,稳打稳扎,对粤剧传统表演存有敬畏之心,对粤剧艺术形式的内在规定性有了较充分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日后的独立创作中得心应手,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出符合粤剧艺术规律、彰显剧种特色的个性化创造。因此,我们要摒弃对“临摹”学艺的偏见,在夯实基础阶段做到最规范、扎实、稳固的启蒙和训练。
卢月玲剧照
二、开悟需要量的积累
熟能生巧,所谓“巧”的开悟,还必须建立在“熟”的基础上。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在足够多的练习中达到量的积累,把点滴的思考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才能开窍,迈上表演技艺突飞猛进的新境界。以武旦、刀马旦行当应工的我曾经也是从日复一日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中走过来的。小到一个出场亮相,大到一套“把子”,都不懈怠,唯有勤思苦练,无限接近老师所要求的那种协调性与准确感。要把定量的练习持之以恒,延续这种优良传统,顺应规律让量变为质变铺路。例如枯燥的圆场功,必须每天跑,直到小腿肌肉群的控制力变得更好,才能自如控制演出的节奏;各类翻身也要练够一定的量,增强腰部和腿部的控制力,才能翻得好;拉戏也如此,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保持课堂上的状态,连着一口气三遍地练,气息才能运行得轻松自如;再有“打出手”,也要每天泡在练功场和对手一遍一遍地磨合,才能保证舞台上的准确性。但这绝不是原地踏步的“死练”,要多看正确的示范,虚心听取意见,正视自己的问题,不断缩小与规范的差距。当今粤剧教学,在量化积累和促成开悟的方法引导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各个行当人才的培养需科学化、系统化。
卢月玲演出折子戏《凤吉公主》
三、表演因“人”而异
剧目课虽然是“以戏带功”,但与基本功的教学不尽相同。剧目的教学会涉及戏剧情境下人物形象的塑造,组装运用程式、功法技巧、表演排场,是接触戏曲表演的第一步。诚然,我们的表演教学所注重的仍是技术层面,以模仿为主,不可能在入门阶段就教会学生独立编创一个新剧目、创造全新的艺术形象,只能对既有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笔者学戏时,就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子”原原本本印下来,用不着创新,只需老老实实、毫厘不差地传承,这也是戏曲教学的传统。其弊端则是忽视了人物性格与内在情感世界的独到刻画。当我进入剧团,在演员的岗位上锻炼了几年后,才深刻体会到人物性格与内心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出场亮相为例,由于不同的人物风采各异,《昭君出塞》中王昭君的端庄,《扈家庄》中扈三娘的傲气,《擂鼓战金山》中梁红玉的威仪;在分寸、节奏、气度的把握上都有具体而微的差别,须依据人物与情境作出准确的处理。同时,每个演员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其气质和风采,演绎同一个人物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寻找人物的感觉,注意个体的差异,初步培养性格化形象塑造的意识,为其日后进入舞台创作实践、树立个人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
粤剧演员基功考核
四、人品、学品即艺品
戏曲教师绝不是仅仅传授技术、培养工匠的师傅,而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文艺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戏曲人才的职责。过去的戏曲从业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但也不乏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俞振飞、马师曾、红线女等佼佼者,他们都以高尚的品格、宏远的思想、广阔的胸怀、深厚的学养成其为艺术大师。取法乎上得其中,从我求学到授艺,对自己、对学生都一直以大师为榜样,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永远是把真诚放在首位。古训有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①”正心诚意,为人不虚伪,学艺不掺假,最终才能够稳稳当当地立在舞台上,才会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人品和艺品是息息相关的,凡事心存敬畏、虚怀若谷的人,因善于接纳批评、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更快地提升。学品端正的戏曲人,应要明白学戏的目的和意义,会把粤剧艺术当作事业而非谋生手段,也非沽名钓誉的工具,戒骄戒躁,不懈进取。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对艺术与人生、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因此,我们不该把粤剧教学仅仅视为阶段性的技能培训,而是要把目光放长远,关注粤剧人才的全面发展,心志的成长以及品格的完善,为他们将来的自我修养、终身教育做出正向的引导。粤剧的未来太需要德艺双馨的复合型、学者型艺术家,作为他们的领路人,粤剧教师应正身为范、以身作则,自觉地在日常的点滴里,潜移默化地把这些观念深深植入学生心中。
粤剧面向新时代,要走向未来,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守正创新”科学理念指导实践,势在必行。粤剧的正本清源从哪里开始?其实作为基础的专业粤剧人才培养就是起点。当然,这还需要学术界的理论支撑,需要专业院团共同搭建实践平台,但在我们坚守的教学阵地,也先要形成守正的共识,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应致力于探索符合艺术规律和粤剧事业健康发展正道的粤剧教学革新。我认为,粤剧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粤剧人才和传承粤剧艺术为方向,不容掺入迎合社会功利目的的杂质,必须保持艺术理想的纯粹。粤剧守正始于教学,粤剧教学的正规化任重道远,我愿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①《礼记·大学》,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本文由刘思琪协助整理,首发于《南国红豆》202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