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454)梧州粤剧团粤剧艺术学校、梧州粤剧团粤剧训练班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粤剧大辞典 来源:粤剧大辞典 点击:

    梧州粤剧团粤剧艺术学校

    1958年8月,梧州市实践粤剧团(后改称梧州粤剧团)成立附属于该团的粤剧艺术学校。由黎侠峰团长兼任校长。易日洪、李惠芳、李文霞、雪文菲、欧洪、黄瑞波、郭鋆等任艺术教师,并配备文化教员。学校开办时只有20元开办费,教室和练功场地是借用的,教学用具、练功道具亦多为借用或自制。该校本着“继承与发扬粤剧优良传统,培养有高度政治觉悟、艺术技巧、有文化的新一代粤剧艺术接班人”的办学宗旨,艰苦创业,在市内各小学中招收年龄在11~12岁的学生23人,实行免费教育,还给学生每人每月发放9元生活补助费。艺校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建立少年先锋队,配备专门辅导员。业务教学基本沿袭“科班”式的教学,本着“实践为主、学以致用、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方针,边教基本功边教戏,使学生在短期内便掌握了较多的粤剧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邀请新文艺工作者给学生讲授文艺理论、音乐、舞蹈等知识。培训半年后,便排演了《十三岁封王》,演出虽然稚嫩,但也饶有风趣,深得观众喜爱。

    1959年1月,梧州市实践粤剧团以剧团1956—1957年的学员为主,加上艺校这批学生,成立了青少年演出队,排演了一批折子戏和长剧,如《三娘教子》《搜宫》《芦花荡》《表忠》《碰碑》《百鸟衣》《双结缘》《小沉香劈山救母》《双枪陆文龙》《玉面狼》《方世玉打擂台》《哪吒闹东海》《荷珠配》《杨门女将》等。同年秋,梧州市实践粤剧团青少年演出队首次赴广西南宁演出,引起自治区领导的关注。1960年首次到广东湛江及珠江三角洲巡回演出,深得广东前辈艺人的赞赏。1962年初,经自治区文化部门批准正式称为“实践粤剧团二团”。此后该校结束。

     
    梧州粤剧团粤剧训练班

    成立于1977年9月,地址在河西工人文化宫。该班从剧团于1975年开办的“文艺班”中挑选20名学员,先后由朱少坤、曾幼琳、陈继良、陆阳、张祖基等执教。课程有唱功、毯子功和身段功,以及文化课和乐理课。晚上安排学唱粤曲或政治学习。星期六下午到工厂、农村劳动,体验生活。学员们学习勤奋,进步很快,至1978年,唱、念、做、打基本功有了一定的基础,并排演了《红旗舞》《补锅》《擒匪记》《三岔口》《拦马》《柜中缘》等一些小节目和短剧,到公园、工厂、郊区演出,赢得市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1979年5月,该班撤离文化宫,迁到粤剧团团部。当时剧团大部分人正在广州演出,为加强艺术实践,训练班便与剧团留梧的人员一起排演《胡不归》《春草闯堂》等剧,并到桂平、贵县作巡回演出。1981年5月,20名学员全部转为剧团正式职工,训练班结束。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