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从寓意到表达的“守正创新”——小剧场粤剧《文广探谷》观后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刘思琪 来源:本站 点击:

    在首都看家乡戏,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当看到外地观众为粤剧传统特色的魅力而惊叹时,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便会燃起。近日,笔者在繁星戏剧村观摩了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出品的两部小剧场粤剧,从10月25日的《霸王别姬》到28日的《文广探谷》,都彰显了粤剧的传统风格,表达上又别具创意。尤其是第二部《文广探谷》,值得欣赏的亮点很多,可谓以戏曲艺术诠释“守正创新”的一个极为贴切的寓言。

    小剧场粤剧《文广探谷》由黎耀威、黄宝萱、吴立熙、沈栢铨四位演员主演,其中黎耀威、黄宝萱兼任编剧、导演和编曲,另一位导演和该剧的监制是钟珍珍。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传奇,不同于传统戏的改编,这是一个假托了杨家将人物讲述的“传承”故事。它从历史演义的缝隙里,生发出全新的主题,注入指引当代民族文化传承之道的寓意。抛开宏大的家国叙事,另辟蹊径,该剧从个人的视角聚焦杨文广的成长和对杨家兵法之正道的不懈追索;采取虚实交错的表现方式,铺展开杨文广的梦境与其研读《杨氏宝鉴》时脑海中的想象,以此勾连起其曾祖杨继业的“闯碑”、父帅杨宗保的“困谷”和“大战”,巧妙地嵌入“起兵祭旗”“大战”“困谷”等充分展示粤剧传统特色的排场。剧中扮演杨继业、杨宗保、杨洪、王文的两位演员“一赶二”分饰多角,全体演员文武兼备,身怀技艺。舞台上多媒体投屏的简约灵动,现代灯光的多彩变幻,以及与观众近距离即兴互动的趣味——将《杨氏宝鉴》藏于观众席,让观众帮助杨洪搜出,其过程与乐师也有交流,如杨洪找书找错乐谱等——又体现出了有别于粤剧传统戏常规演绎方式的实验性。   

    传统成分充实了主体,保证该作品首先是“粤剧”,而不是包含粤剧元素的歌舞剧、音乐剧或别的形式;其次才是“小剧场”手段的应用,以增强剧场艺术效果与对观众的吸引力。它坚持“传统为主,新式为辅”“本土为体,外来为用”,旗帜鲜明且坚定自信地张扬着粤剧的本色。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在诠释何为“守正创新”。全剧表达的核心思想,恰恰也是在其艺术创作中统摄全局的审美理念,这种奇妙的契合在小剧场戏曲创演史上是难得一见的。

    主创说,杨门兵法的传承借喻的是戏曲在现今社会的传承,其实不止戏曲,在一切领域的文化传承实践中,都具有普适性。尽管,它不像内地的多数小剧场戏曲那样向话剧看齐,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心理刻画,去追求思辨的深度,也没有回避理念式的主题,但似乎更真诚地向观众阐明了一些朴素的道理。最可贵的莫过于这份“务实”,即联系实际的问题、针对戏曲的传承者及关注戏曲前途命运的观众,回应他们的内心关切设置剧情,让观者跟随剧中主人公一起去面对问题,追寻“正道”,乃至体验蜕变。又如说“宝藏就在身边,莫要舍近求远”“宝鉴无形,自在人心”等警语,皆深入浅出,颇具哲理意味。本质上,这部戏是一则中国寓言,它通过故事的讲述提醒我们反观自身生活中相类的情形,回想日常里被忽略的真知灼见,温故而知新,予人醍醐灌顶的启迪。用创意讲好中国故事,前提是要熟悉并运用好讲述中国故事的思维和逻辑。《文广探谷》在继承粤剧艺术的传统之外,还继承了中国叙事传统中的寓言性,寓教于乐,观众熟悉因而易于接受和理解。沟通戏里戏外,映照现实,适合大众观赏与文化传播,就这点来看,它已经算成功了。    

    再看该剧的艺术表达,编排之精巧、审美之独到,与粤剧风格之鲜明,亦令人叹为观止。服饰和妆容方面,它和《霸王别姬》一样保留了粤剧的传统样式,镂金绣花精美而华丽,浓墨重彩,符合行当的类型性与角色的身份感。现场中西乐队出齐,除了风声音效,其余都没放录音,尤其突显了大锣大鼓的古朴和激越,虽有时震耳欲聋,但能带起强劲的节奏,烘托热烈的气氛,在配合牌子曲演唱时,使人热血沸腾,格外酣畅淋漓。表演上,十分注意传统程序和排场的转化运用,例如套用“困谷”排场,将“叹五更”串联起杨宗保“困谷”到杨文广“探谷”的过程。根据特定的戏剧情境,改写、填充了新的唱词内容,既有“西风败叶飘”“愁煞人也么哥”和“听谯楼,一鼓催”等套式原词,又新增了文广寻父心切的表达,新旧缝合,化用得比较妥帖。“起兵祭旗”,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为了让观众留心聆听传统古腔,仅以多媒体荧幕虚拟旌旗猎猎的画面,不用演员出场,减少视觉干扰,放大听觉效果。同时,适应“黑匣子”的观演环境,还特意把兵器架的尺寸做小,屏风式多媒体屏布景横向排布,看起来相对低矮,很好地突出演员在舞台画面的中心地位,显得高大——剧场技术手段都是围绕表演服务的,不喧宾夺主。击乐的音量若能稍加控制,不那么刺耳,会更有利于小剧场环境内的观赏。   

    由《文广探谷》激发的思索是无尽的。对于新编戏而言,“传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可以任意选择或抛弃的“样式”,而是必须坚守 之“正”,是“不变”的传承。当代小剧场戏曲鼓励超越常规,呼唤创造性,但并不等于“反传统”。或许,反躬自问何为“正道”,重拾珍贵之传统,拭尘见光,再与“变”之新质结合,方可突围。戏场作剧如临战阵,杨家刀法与梅花枪并用又何妨?执正驭奇,则无往而不胜。应该感谢《文广探谷》,引领我们去体认了“守正创新”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