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站得高,看得远,走得宽——记青年戏剧导演胡家伟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黄广荣 来源:本站 点击:

    今天文章的主角胡家伟与笔者缘起粤剧,始于微博,首次见面在江南大戏院。初见胡家伟,第一印象就是身材高大,我暗自思忖:哪里找个与他身材匹配的花旦呢?接下来的日子里,获知他进京攻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本科学士学位,后又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年,他作品频出,曾执导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蒋文端领衔主演的小剧场粤剧《金莲》,改编、执导由深圳市粤剧团演出的新编大型古装粤剧《马前覆水》,整编、执导由深圳市粤剧团演出的经典粤剧《帝女花》,整编、执导由广东粤剧院演出的传统粤剧《女驸马》,移植、改编粤剧折子戏《锁麟囊》之“亭遇”等,且每部作品都有着不同的亮点。这不得不让我对这位二十多岁的老相识、新导演刮目相看。为了进一步了解胡家伟,了解新一代戏曲人,笔者决定深入了解胡家伟,并付诸文字,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与粤剧的故事。


    胡家伟

    音像店传来悦耳的粤曲声

    说来有点奇,讲来有点怪!一般的粤剧从业员,不是承继父母衣钵,就是自小受大环境影响,在睇大戏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爱上粤剧,甚至有的还是被家长强制才参加。而胡家伟,不但父母对粤剧不甚喜欢,甚至连祖父母也对粤剧不怎么感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竟然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的确有点让人费解。

    却原来,胡家伟读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每天放学都要经过一间音像店。一天祖母接他放学,音像店传来任、白版粤剧《帝女花》选段的声音。小小年纪的胡家伟感到非常好听,为之驻足,并要祖母购置回家,出于对孙儿的疼爱,祖母随之购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他获得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是得祖母欢心,他都会提出购买粤剧光盘作为奖励的请求,久而久之,家里的粤剧光盘甚至比音像店的都多。

    升入小学后,胡家伟便常在校园活动中以平子喉演唱粤曲,后来小学成立南国小红豆粤剧团,擅长粤剧的他第一时间就被吸纳到团里,并在剧团排演的《猴王借扇》中扮演孙悟空一角。因为随学校剧团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演出活动,他也认识了一些私伙局的叔叔阿姨,且慢慢融入其中。


    胡家伟为粤曲演唱掌板

    铁心铁意走粤剧之路

    说起胡家伟进粤剧学校,又有一段故事。胡家伟进粤剧学校读书,家里人是一点都不情愿,因为他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也过得去,可以一直从小学读到大学,然后找一份舒服安逸的工作。在学校或社会过下戏瘾也就算了,到粤剧学校受苦受累?免了也罢!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胡家伟爸爸的朋友知道胡家伟喜欢粤剧,便在一次饭局中起哄让胡家伟爸爸打电话给粤剧学校招生办咨询报读情况,并为他报了名,接着胡家伟便顺理成章地去考试了,结果不久便收到了粤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思量再三,胡家伟爸爸还是把录取通知书藏了起来,因为实在不想儿子去走这条路。最后是胡家伟在找东西的时候无意中发现通知书,父母才无奈地让他到粤剧学校报到。

    到粤剧学校学习一个星期后的第一次回家,父母听他说基本功课开一字和开胯等训练都很痛,他们心痛不已,于是说什么也不让他再返粤剧学校,要他回小学继续读书。然而,胡家伟铁定了心,他坚定地告诉家人,若不让他返粤剧学校读书,他也不回小学读书,就赖在家里。最后祖父母心软,出头说服其父母送他回粤剧学校继续学习。

    在粤剧学校,胡家伟不但在演员班认真学习粤剧表演知识,而且对乐器演奏和撰曲也很感兴趣。他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尝试玩乐器,又尝试撰写一些曲目。   

    在粤剧学校毕业后,胡家伟又得到了佛山粤剧院击乐前辈罗锦伦、头架卢国华,茂名市粤剧团头架张伟的指导,因此,他不但可以在舞台上饰演不同性格的人物,舞台下还可以演奏高胡和锣鼓,在撰曲方面,他也摸索、尝试着更好地结合曲牌运用、平仄押韵、历史典故去写出动听又有内容的曲。

    进北京:拓宽视野 吸取精华 

    随着年龄增长,胡家伟不但粤剧知识增长得快,身高长得更快。初入粤剧学校时同学们身高都差不多,到了快毕业时,他比其他同学足足高出大半个头。每次演出他都只能穿一寸半的厚底鞋,而且戏服穿上身都是“吊脚”(不够长)的,甚至演出时为了迁就对手,他会下意识弓腰。这样的身高自然很难找到合适身高的花旦与他配戏,就算能找到,和其他演员一起站在舞台上,也有违和感。况且,胡家伟和家里人都清晰意识到,艺术拼到最后是拼文化,胡家伟才十多岁,不须急着出来工作,而是应到更高的学府学习,自我增值。从粤剧学校毕业后,胡家伟通过高考顺利被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录取,自此开始了他的京城求学之旅。

    未到北京读书之前,胡家伟对新编戏,尤其是新编现代戏不以为然,他所关注的几乎都是80年代以前的剧目,直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由刘锦云编剧、张曼君导演的评剧现代戏《母亲》,才对现代戏、新编戏有了颠覆性的改观,原来新编戏能做得这么好。

    在观摩评剧《母亲》后不久,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召开年会,学院导演系的学生有机会作为旁听参会,当时张曼君导演也作为参会专家出席了会议,当会议结束,张曼君导演离场时,一群导演系的学生便一下子围了过去,又是签名,又是合照,有个别还加了偶像的微信,胡家伟就是其中一个。

    一个月后,张曼君导演执导的黄梅戏《小乔初嫁》到北京演出,当时胡家伟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贸然去找张导要戏票。意外的是张导不仅爽快答应,还亲自在剧场大堂等着把戏票交给他。后来张导也常常开玩笑,说她和胡家伟的结缘来自他不断地蹭票,蹭得多便使她印象深刻,随之逐渐对这小子关注了起来。

    2017年3月,张曼君准备在北京办一个讲座,需要做一条个人介绍的片子和准备讲座的材料,她找到了胡家伟和她另一位学生李佳秋一起准备。讲座结束之后,张曼君觉得这个小伙子对戏剧很热爱和专注,于是便提出收他为学生的想法,胡家伟当然欣然答允。自此,胡家伟和张曼君导演正式结下师生缘,并在2020年正式拜师,他们的关系也从师生缘升级为师徒缘。

    编剧刘锦云作为新时期北京人艺三驾马车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是声名远播,她与张曼君的合作始于2013年的秦腔《花儿声声》,合作过程非常愉快,后来便成了要好的朋友。张曼君每次到北京,都会和这位老朋友欢聚畅谈,经常也会带上胡家伟和李佳秋。在这样的契机下,胡家伟认识了刘锦云先生,刘锦云也很爱惜后辈,每次见面,都会给他们讲很多他的艺术心得和见解。


    前排:(左起)张曼君、刘锦云、王绍军,后排:(左起)李佳秋、胡家伟

    胡家伟对剧本创作颇感兴趣,所以经常会到刘锦云先生家里拜访请教。他创作出来,或者即将排演的剧本,也会第一时间发给刘锦云,询问他的意见,老先生看完之后也会打电话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请教和交流中,不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对即将排演的剧本进行案头分析与构思,刘锦云的点拨都给了胡家伟很多启发,所以刘锦云先生也可以说是胡家伟剧本创作方面的一位指路人。

    2018年,胡家伟顺利考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的硕士研究生,在张曼君的引荐下,综合学术研究及东西方戏剧视野的整体优势,胡家伟报读了导演系系主任王绍军教授。王绍军教授是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教授带的导演博士,也是中戏第一位艺术学博士后,拥有较宽阔的中西视野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在胡家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王教授也给他制定了许多兄弟院校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导演的课程。从四年戏曲导演的基础积淀,到三年东西方戏剧的全面发展,胡家伟的艺术准备相对于相同的从业者要丰富些,眼界和思维也相对开阔和活跃。

    “多看,勤思”是张导最常对胡家伟讲的一句话,北京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艺术聚集地,作为导演专业的胡家伟清楚地知道,必须关注和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门类及其作品,才能知己知彼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所以他在北京的几年间,特别是疫情前的大学时期,观摩了不少世界顶尖级的舞台作品,在吸收养分的同时,还常常思考,若是自己来导演,会怎么进行。同时,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和用心写作,更是胡家伟一直坚持的必修课。     


    小剧场粤剧《金莲》杭州站

    厚积薄发,作品之中见精妙   

    在胡家伟读研二时,同在北京就读的莫伟英找到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的广东籍老师陈云升,告知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文端对小剧场戏曲非常感兴趣,问他有无意向参与以及是否有合适的主创人选推荐。陈云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粤剧出身的胡家伟!在拟定了创作队伍后,他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题材,最终敲定“金莲”这一个题材。

     这部戏是胡家伟首部独立执导的作品,据他本人介绍,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看的戏、读的书不在少数,也萌发了许多想付之于实践的想法,这部作品正好是他用以实现自己艺术理念和想法的园地。他说:“在创作这部戏之前,我首先问自己什么是小剧场,并明确既然要创作一部小剧场粤剧,就要让其充分符合小剧场规律,与大剧场粤剧有明显的不同。”当时他刚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完《西方戏剧导演流派》的课程,浏览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了大量小剧场戏剧实践的案例和理念,本着正本溯源的宗旨,结合“金莲”这一人物的话题共享性,进而采用了西方“整体剧场”的演剧模式,将剧场空间设定为“金莲的裁决场”,进场时通过播放街访路人谈及对潘金莲的看法而代入共享话题,将观众作为类似于裁决场的陪审团一员来代入情境的共享,通过表演对剧场整体空间的闯入来代入参与感,打破单纯的观演关系,采用开放式的观演模式,演员自由穿梭于剧场的各个角落。


    小剧场粤剧《金莲》

    除了代入整体剧场的前卫理念以外,小剧场粤剧《金莲》还融入了如影像、钢琴、光影、沙池、红沙等视觉、装置、行为元素。演出以一段影片作为尾声:“金莲独自漫步在一个阴暗、冷峻的现代长廊,周围有沉睡的流浪者,有手持雨伞的行人,有坐下歇脚的情侣,也有坐在石凳上看手机的老者,但就是没人留意到这个异于常人的女性。下一刻,她又出现在一个被夜色笼罩,而又灯火通明的天桥上。她依然孤独地走着,不时会转过身来往后望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迷失了什么。接着,她走在一个极现代的建筑中,在一种鲜明的对比下,更显得她与周围一切的格格不入。她走着、停着,似乎在等待什么,而又求助无门,显得格外孤独、无助。最后,她穿行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和一条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在人海与车海中,她依然孤独地行走、徘徊,她与身边的一切事物似乎处于两个世界,她似乎并不受关注,也不受待见。”

    这段影片是胡家伟导演语汇的鲜明表达,也勾连了剧场观众和这个古代女人的关系。

    小剧场粤剧《金莲》是胡家伟的试水之作,从2020年在北京繁星戏剧村首演至今,无论走到哪里皆备受关注,且获奖无数,算得上是当代小剧场演剧模式和传统粤剧一次很好的碰撞,同时也是一部粤剧在全国视野中值得引以为豪的作品。


    粤剧《马前覆水》

    粤剧《马前覆水》是胡家伟根据昆曲传统剧目《烂柯山》改编和导演的作品,他“在原基础上,对意识表达进行了升华,以‘命运的错位’作为源发点进行创作,从舞美两道分离的白幕到灯光相互对峙的光影关系,再到舞台‘覆水难收’和‘新婚燕尔’的强烈比照,由此反衬出这种错位的悲剧力量。”与以往演出剧目不同的是,该剧作了全方位的大胆创新,在原有粤剧舞台基础上,打造出了一种符合现代审美趋向的极简主义东方美学舞台,并融入当代的视听元素;在最大化发挥粤剧程式技法上,融入光影关系、rap等元素,让剧目以更加都市化、年轻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说到笔者最欣赏的,是胡家伟为粤剧《马前覆水》设计的谢幕环节。“架子鼓的出现打破了全剧的古典韵味,间离了戏剧内容的情感真实,加之地保以机械舞夹带布袋丑的姿态出现,用‘粤语rap’对朱买臣和崔氏的婚姻生活进行评述,即时便牵起了一股剧场浪潮。突然,幕后传来了熟悉的叫骂声,朱买臣又变回了当年的穷酸模样被崔氏追逐而出。熟悉的埋怨和谦让,此时却让观众得到了几分安慰,虽然是打打骂骂,但起码他们没有离开对方,没有走向永久性失衡与错位的悲剧结果。在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哄逗中,崔氏原谅了朱买臣,一起向观众谢幕鞠躬。在架子鼓摇滚节奏的剧场狂欢中,他们重新唱响了当年新婚相见的【杨翠喜】,在比心的谢幕造型中,二人关系及剧场氛围达到了圆满。”


    粤剧《帝女花》

    深圳市粤剧团版本的《帝女花》是胡家伟整编、重排的舞台作品,他表示:“这部剧于我而言意义是非凡的,两岁半那年,我因《帝女花》与粤剧结缘,并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任白迷。作为一名任白迷,我本应狂热地去追捧它,还原它甚至近乎全部,但想到仙凤鸣,想到任白唐,我就恢复了作为一名戏剧创作者本应持有的理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现与完善中,去激发其艺术生命力的,而仙姐所经营的仙凤鸣也同样如此。在今天,我们再要将这部经典搬上舞台时,也应继承仙凤鸣这种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艺术精神。”

    《帝女花》一剧,仙凤、雏凤的版本当属权威,一个是任、白亲自创演,一个是任、白亲自把关,分别为1957年仙凤鸣的泥印本(首演本),1959年仙凤鸣的电影本,1960年仙凤鸣的录音本,1976年雏凤的电影本。其中1959年版经过唐涤生修订的“树盟”唱段分布虽无舞台版丰富,但对于塑造长平人物形象及缔结男女主人公情感触动而言,则更胜于舞台版,因此该场次也将1960年录音版与1959年电影版进行了融合,保留经典的演唱段落,孵化人物的表现空间及情感传递。其次如“香劫”一场,整体保留了1957年和1960年版的整体布局,在末尾汲取了1959年版崇祯对国破家亡的命运咏叹,将崇祯煤山谢万民的历史情节加以呈现,生离死别、妻离子散,通过具有悲剧感染力的舞台场面,具有史诗感的音乐传递,来表现一个朝代的历史终结。

    胡家伟重新整理的《帝女花》,主要从戏剧节奏、情感抒发、人物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糅合与塑造,综合各版本的优点,结合现代剧场审美特性的需求,处理舞台表现、音乐表达及戏剧场面。在经典的段落中,如“香夭”“庵遇”“相认”等,则原原本本地继承任、白的艺术财富,使之在传统与当代重释的共同托放中,绽放出具有仙凤鸣当代创演精神的戏剧现象。


    粤剧《女驸马》

    受广东粤剧院邀请,胡家伟还整编重排20世纪70年代末梧州市粤剧团根据黄梅戏同名剧目改编,由粤剧前辈潘楚华领衔主演的粤剧《女驸马》。时隔四十多年后,由潘楚华老师的女儿李虹陶传承母亲艺术经典意义重大。

    这次整编重排,胡家伟主要在戏剧节奏、时空转换、人物刻画上做文章。如一、二场,胡家伟重新回到黄梅戏原点去汲取素材,再改成粤剧,使冯素珍对爱的坚守,对情的果敢上刻画更具鲜明。当舞台事件通过春红传到冯素珍耳边后,随即场景转到事件的第一现场——“李兆廷和冯顺卿的争吵现场”来铺陈事件的发展,这其实是电影“蒙太奇”转接在舞台上的运用。

    当年女驸马的饰演者潘楚华老师已驾鹤西游。然而,她在台上的举手投足,永远刻在我们心中。谢幕时,胡家伟精心安排了特殊的缅怀环节——在集体谢幕后,演员让出中心位置,潘楚华前辈以影像登场向观众谢幕,女儿跪谢母亲养育之恩。在场的观众纷纷落泪,无不动容。这是一份情怀,一种致敬。


    粤剧《锁麟囊》之“亭遇”

    众所周知,京剧《锁麟囊》是程派名剧,最著名的莫过于“春秋亭”一折。在筹办“粤钟情·粤知音——蒋文端粤剧艺术专场”之际,总导演丁凡找到了胡家伟,邀请他为专场改编京剧《锁麟囊》中“春秋亭”一折,由于搭档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韵红,这也就决定了要将原来作为配演的赵守贞和薛湘灵拉平戏份。

    胡家伟创造性地改写了两位新娘隔帘对话、倾诉苦衷、交代身世等情节,使得人物表达变得饱满,戏份变得平均,同时也更好发挥了粤剧的演唱特长。在其悉心编撰下,双子喉粤剧《锁麟囊》之“亭遇”应运而出,演出效果非常好,一段双旦对唱的【流水行云】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之后,观众大呼好嘢,都说粤剧终于有自己的《锁麟囊》,并希望长剧早日与观众见面。

    建议·结语  

    导演是一部戏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演员塑造人物的启发者。胡家伟觉得,如今许多演员都缺少自己的思考和塑造人物的储备。一方面是文化准备——对剧本的解读,对人物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一些行为起因的思考。一方面是技术准备——能化用戏曲手段去表现人物的不同状态,而不是生搬硬套固有的一些范式和套路,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剧而异。当然这些禀赋也并非一朝一夕或与生俱来,首先要从教学的源头养成这样的自觉。因此,胡家伟建议戏校高年级应该开设“角色创造”课程,师资可与话剧班共享,让话剧老师走进课堂,从日常的积累(生活观察),人物的分析(分析剧中人物的过往,造就性格的成因,与场上人物的关系,表演段落的规定情境,发生的舞台事件,根据舞台事件定下的舞台任务)有机交流的表演(接受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加以判断及反馈,对规定情境产生的反应与适应)等,让戏曲学生从学校开始就养成创作的习惯。

    作为新一代的戏剧导演,胡家伟与同辈肩负着承继传统,改革创新的使命。笔者相信胡家伟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定会编导更多传得开、留得住、演得多的好戏呈献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