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469)广州文化公园红星露天剧场、广州文化公园百花露天剧场、广州文化公园文娱剧场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粤剧大辞典 来源:粤剧大辞典 点击:
广州文化公园红星露天剧场
位于广州市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该剧场建于1958年,砖木结构,是以演出粤剧为主兼演杂技的综合性简易剧场。舞台建有上盖。露天观众席设有3082个座位,前座为铁凳,中、后座为水磨石凳。
该剧场曾是广州市演出粤剧的主要场所之一,由于剧场为露天观众席,故有因雨辍演可退票的制度。经营上先后采取剧场与剧团分账和“包底分成”的办法。这些办法,皆受剧团欢迎,省内的粤剧团体大都乐意来此演出。曾在此剧场演出的剧团、演员和剧目有:广东粤剧院罗品超主演的《林冲雪夜上梁山》《花园对枪》,罗家宝主演的《胡不归》,广州粤剧团陈笑风主演的《情铸》,卢秋萍、许玉麟主演的《刁蛮公主戇驸马》,佛山地区粤剧团小神鹰主演的《人面桃花》,高鹤粤剧团彭炽权主演的《双枪陆文龙》,佛山青年粤剧团曾慧主演的《穆桂英大战洪州》,海口市粤剧团演出的《紫钗记》。肇庆、惠阳、顺德、三水、东莞、博罗、清远、高州粤剧团也曾在此剧场演出。南海青年粤剧团曾在此连续演出20多场,场场满座。
红星剧场于1984年拆除,改建为游乐场。
位于广州市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原称“群众台”,始建于1958年,舞台是以砖、木、藤丝板建成的简易台,场内露天观众席均是水泥板凳,共有1000多个座位。其时该台以演出业余粤剧为主,是市属各厂、矿、区街业余粤剧团(队)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演出不售专场票,进园游客可自由进场观看,故每晚演出都满座。1969年群众台改建为百花剧场。改建后的剧场,设有演出宣传橱窗、宿舍、厨房。露天观众席设有围墙,故可售票演出。舞台形制按演出木偶剧的需要设计。以演出木偶剧为主,亦可兼演粤剧和放映电影。
该剧场基本设备齐全,除灯光、音响外,还备有画景、古装戏服、靴鞋、盔头、把子等,供演出单位借用,并有剧场布景队协助演出。该场以业余粤剧团(队)演出为主,专业粤剧团亦偶有在此演出。1989年10月,“广州市首届群众粤剧大联展”在此剧场举行,23个业余粤剧团2000多人参加,演出15场28台剧目。1991年“广州市第二届群众粤剧大联展”也在此剧场举办。
该剧场于90年代后期因过于残破而改作他用。
位于广州市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该剧场始建于1951年,舞台有上盖,观众席露天,后来改建为室内框架结构剧场,共有1246个座位。设有接待室及演出宣传橱窗等,还有500平方米的花园,250平方米的观众休息厅,备有茶水供应。后来又增建了三层楼的剧团招待所,设有60个床位,方便外地剧团住宿,住宿艺员还可以到文化公园职工饭堂搭食。剧场成立了剧评组,开辟剧评专栏。此外,还创建了多个为观众服务的项目。如:特地向梁苏记伞厂订造了特大雨伞,如散场遇雨,便将观众分批送到车站;另还派员在休息大厅代观众带小孩,方便观众专心看戏等等。
由于该剧场有食宿之便,服务周到,成为省市粤剧院团和外地剧团来穗演出的主要场所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曾在该剧场演出的剧团有太阳升粤剧团、珠江粤剧团、深圳市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梧州市粤剧团、佛山地区粤剧团等。演员有罗品超、文觉非、罗家宝、林小群、林锦屏、关国华、小神鹰、丁凡、冯刚毅、卢秋萍、倪惠英、潘楚华等。剧目有《腰斩陈世美》《断臂说文龙》《范蠡献西施》《姑缘嫂劫》《薛平贵与王宝钊》《一把存忠剑》《潘金莲》《阴阳扇底蝶双飞》《女驸马》《风雪卑田院》《拉郎配》《梦断香销四十年》《李香君》《何文秀》《宝莲灯》《十五贯》《闹严府》等。1965年“中南区戏剧观摩汇演”的部分剧(节)目、“广东粤剧学校1984届毕业生汇报演出”和“广州粤剧团1987年青年技艺比赛优选剧目演出晚会”等均曾在此上演。
1989年该剧场拆除,改建为水上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