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粤剧是传承也是教育
发布时间:2013-05-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点解点解大封相》剧照
当下的粤剧,内容缺乏时代气息,与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十分疏离、隔膜,无关痛痒,使人不容易明白个中的意思,也难以体会粤剧的艺术成就,年月久了,令粤剧逐渐成夕阳行业,不但造成文化断层,也令粤剧人才稀少零落。为了令粤剧传承下去,成立十年的“查笃撑儿童粤剧协会”,专门推广儿童粤剧,以粤剧形式提升小朋友的语文水平,并锻炼他们独立、自理能力。
该会艺团总监马曼霞指,起“查笃撑”这名字是想通过有趣的方式去接近小朋友,“爱美、贪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我希望将粤剧变成他们喜欢的玩意,他们都喜欢粤剧的头饰和服装,所以我的儿童粤剧要走传统的方向,保留舞台上最为吸引的戏服、道具、头饰、布景;粤剧的音乐、唱段也是传统的,词却是新编的,唯一不同的只是题材。”查笃撑以“粤剧为工具,借舞台为教育”,想做的就是让小朋友演小朋友的题材,所谓“儿童粤剧”,就是要将儿童日常生活放上舞台,表现孩子的特性,如躲懒、贪玩、顽皮、乖巧,让他们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将粤剧年轻化。
马曼霞小时对中文及中乐特别有浓厚兴趣,于是接触戏曲,在粤剧里面包含了想知道的事,后来自我进修,更修读民族音乐硕士,研究粤剧敲击音乐。她坦言,不少朋友觉得粤剧过时、沉闷、冗长、缓慢,“有件事十分难堪,香港人不单不喜欢粤剧,甚至会反感,有朋友讲过看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是看粤剧便行;主要原因是观看一出粤剧一般长达几小时,香港人觉得好闷,看不到艺术之所在。”
舞台上老是演不完的帝王将相、唱不尽的才子佳人,道不完的忠孝节义。马曼霞认为,同一种类型的剧目演出繁复,使粤剧成为同质化的孤芳自赏,亦因此被“打入冷宫”,“现今喜欢粤剧的年龄阶层,通常不是小童,就是长者,中间的一层就没有,出现严重断层。”
查笃撑正是要针对性将粤剧重新反思、整合、更新,以有趣的手法向新一代介绍粤剧,希望尽量保留粤剧传统神髓,又配合时代发展。马曼霞共创作了四套儿童粤剧,包括《落难三眼小神仙》、《月亮姐姐睡何乡》、《灶王爷爷》和《点解点解大封相》,内容皆以孩子日常生活为主,突显其天真烂漫,懒惰贪玩的本性,但全剧所选配的曲段均是传统粤曲唱段,没有偏离粤剧的基本程式,而《月亮姐姐睡何乡》更是香港首部全本儿童粤剧。
十年间,查笃撑为香港百多间中、小学及幼稚园举办粤剧工作坊,亦曾策划由“香港艺术发展局”及“优质教育基金”拨款之计划,将粤剧引入常规课程,在中文、英文、常识、体育及音乐等课程加入粤剧元素。查笃撑亦创作了小朋友喜欢的粤剧公仔,每个都有自己对应的名字,由“工尺谱”的读音和写法组成,藉此引导小朋友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粤剧,且以“工尺谱”结合儿歌,小孩子特别喜欢《扭下拧下萤火虫》的粤曲旋律,他们会扭住屁股仔上堂学唱歌,从而将粤曲潜移默化记入脑中。
“人类灵魂的文化工程”
马曼霞指出,中国自古学习粤剧是口传身授,查笃撑把小朋友锻炼得愿意学习,不怕困难,懂得团队协作,甚至把一个12、13岁小孩栽培成一出出长剧的舞台总监,“曾有儿童节目邀请查笃撑的学员上去,节目导演还赞赏这些小朋友眼神有力,充满信心,说话能力好。”她续指,小小一个舞台,不论大小高低,均有助小朋友培训身体、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信心,体验群体合作精神,这不就是小朋友赖以成长的实用价值吗?
马曼霞强调,查笃撑的定位不是学粤剧,而是儿童教育,另一个理念是不做“私钟”,不想粤剧变成富贵人家的教育项目。“小朋友不需要喜欢粤剧,只要认识就足够,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应该尊重和爱护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十年中,惠及的学生还没有产生过粤剧的大老倌,将来也未必能成为粤剧的专业人士,但无论是学生、义工还是家长,通过这样的熏陶和参与,将来一定是粤剧忠实的观众。”
由于查笃撑被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相中,认同其定位,更认为是“制造人类灵魂的文化工程”,去年获邀到佛山演出两场,皆全场爆满。所以查笃撑的未来发展,将加强与佛山组织的合作,邀请佛山与香港两地的小朋友一齐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