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方戏曲该怎么走?
发布时间:2013-03-2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曾以一曲高亢清亮的秦腔在人民大会堂前亮相,她想以此方式呼吁各界加强对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
传统地方戏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也曾是和人民大众最贴近的艺术样式。它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成长,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如今,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面临困境,未来,传统地方戏曲该怎么走?
现状不容乐观
对传统地方戏曲颇有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光育向记者讲述了家乡杭州的戏曲历史变迁:历史上的杭州,城市繁荣,大众娱乐十分丰富,诸如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皮影、武术等无技不有。民国时期,杭剧、睦剧等地方戏开始兴盛,后来还出现了滑稽戏。1951年的戏改工作,曾经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剧(曲)种进行过抢救,杭剧、睦剧、杭州评话、杭州评词、小热昏等正是在那个时候得以保存下来。
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杭州的地方戏曲开始走下坡路,生存状况日益惨淡。尽管自2007年起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保护,但这些传统地方戏如今的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才短缺是现阶段传统地方戏发展中的一大障碍。“戏曲生源匮乏,戏曲教育发展滞后,戏曲人才断层严重,已危及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如是说,“记得前年有个中专院校开办京剧班,我们都觉得是好事,可是没想到的是,原本计划招生50人,最后来报考的只有27人。这个结果让我们感到忧虑,国粹京剧尚且如此,其他传统地方戏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传统地方戏近年来还出现了同质化发展的苗头,这也不利于艺术特色的保护和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指出,小戏变大戏、大戏京剧化、京剧歌剧化的现象在传统地方戏演出中越来越常见,再加上声光电等大制作,使很多地方戏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和魅力。
保护面临困境
传统地方戏的保护面临哪些阻力?
赵光育认为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社会认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人认为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一场临时性的运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完成,没有长期进行这项工作的思想准备。这种单纯的任务观念,对保护工作极为不利,一旦放弃这项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另外,不可否认,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地方戏曲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民族瑰宝能够代代相传、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不少地方戏院团演出有场无市、创排遇人才危机也是保护传承的不利因素。“比如说,一些地方戏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但这些地方目前经济发展大多滞后,多数群众还没有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和生活习惯,所以地方戏剧团也长期陷入经费拮据、人才流失的困境中。”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说。
未来路在何方
为保护传统地方戏曲,业界一直在寻找地方戏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继续开展普查,尽快摸清地方戏家底。比如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目前各地传统戏曲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特别要对戏曲传人生活状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赵光育提出自己的建议。
赵光育还认为,政府要加大对传统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比如可建立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基金,争取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支持,提高戏曲创作者和演出者待遇。另外,因地制宜设立地方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有效保护手段。
受访者还表示,地方戏曲院团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灵活经营方式。“地方戏院团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位署名“强子”的网友提出了这样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