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粤剧的出路在于创新与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3-08-0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我回来了。深圳是我的福地。”昨天上午,珠海市粤剧团团长琼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表示。当天下午,她率团在深圳戏院演出传统粤剧《吕布与貂婵》,当天剧场爆满,掌声雷动。
     
            琼霞是广东省著名的粤剧艺术家,现任珠海市文联副主席、珠海市政协常委等职,作为红线女的关门弟子,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谈到粤剧,她讲得最多的是,她曾经在深圳工作过几年,差点留在深圳,她的粤剧事业,也同深圳有缘。“我获得全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梅花奖,深圳粤剧团无私帮助过我,我当珠海市粤剧团团长,带领大家夺得多项省级粤剧大赛大奖,也是因为受到了深圳粤剧团的诸多启发。”
     
            粤剧红派艺术的创新人
     
             “我是先认识红线女才认识粤剧的。”琼霞说,当她还是六七岁的小女孩时,红线女的名气已经很大,街头巷尾都播放着红线女的唱段。“第一次看红线女的演出是《 关汉卿 》,我简直惊呆了,声音那么甜,容貌那么美。”琼霞说,那一刻,她像着了迷一样喜欢上了粤剧。
     
            其实,琼霞学粤剧的先天条件并不好。这位茂名姑娘的粤语口音并不标准,而且,她的父母亲并不支持她当演员。“我爸爸当年是农委主任,我妈妈是老师,他们希望我能够上大学。”琼霞说,“这么多年来,压腿、下腰、唱腔练习,我不敢有一天落下,因为晚上睡觉时压腿,大腿上常常出现一块块淤青。”琼霞在省粤剧学校专攻闺门旦、青衣,临近毕业到湛江茂名一带参加演出,家里突发变故,“我爸爸突然患心肌梗塞去世,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我也因此变得坚强起来,这对我的艺术道路是一个考验。”
     
            琼霞曾是佛山粤剧团的主要演员,后来调到了珠海粤剧团任当家花旦。“我什么价钱都没有讲,就是希望有个好角色由我演”。琼霞的演出得到红线女的关注。红线女决定收她为关门弟子。“我们排演节目,老师要求非常‘苛刻’,1998年,我准备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青年演艺大赛,红线女让我拿《思凡》参赛。戏曲界有一句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说明这两个戏的难度。”赖琼霞说,师徒二人的心血没有白费,该剧最终获得了金奖第一名。
     
            琼霞说,红线女经常提到,要继承,更要创新。“粤剧的传统市场在农村,但社会在变化,粤剧也在变化”,为了更好满足城市人、年轻人的口味,前不久,琼霞决定另组“琼霞粤剧音乐艺术中心”,根据新时代审美观,重新包装传统粤剧,“大力推出现代题材粤剧,对传统题材粤剧在服装、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大力更新,比如引进交响乐等”。琼霞透露,今天将在深圳戏院演出的“红韵琼姿放霞彩——琼霞粤剧艺术专场”,就是这一创新成就的最新展示。
     
             “深圳是我的第二娘家”
     
            这次率团来深圳演出,琼霞多次感叹,“深圳是我的第二娘家”。2001年,深圳粤剧团排演《驼哥的旗》,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接受专家评议,以决定能否参加当年戏剧节的评奖。”在这个节骨眼上,女主演突然病倒,情急之下想向珠海借用当家花旦琼霞。 说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其实等琼霞赶到,只剩下6天了。6天中必须要熟悉剧本、背下唱词、表演到位,谈何容易?也许只有在这种时候,一个优秀演员的基本素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到了第3天,琼霞就开始了上台排练,第4天下午就基本拿下了这台戏,第5天彩排,第6天就正式演出了,结果该剧不仅顺利进入了戏剧节,后来还在戏剧节上获了奖。
     
            2002年,珠海粤剧团为琼霞申报参加当年的梅花奖评选。上级部门正式批准时,到北京参加演出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关键时候,深圳粤剧团给了我无私帮助。”琼霞说,不仅是借用了深圳粤剧团相关演出剧目片段,而且还无偿提供音乐、服装、道具支持。后来在全国政协礼堂,琼霞所在团队完成了一段完美的精品演出,“好像妈妈刚刚生下可爱的孩子,演出一结束,我们哭成了一团”,琼霞荣获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琼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深圳对我艺术事业的支持”。
     
            琼霞说,从2003年到2006年,琼霞又被借调深圳参加全国舞台精品奖的争夺。“在深圳工作期间,在艺术上、剧团管理上,我学习到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琼霞认为,深圳在粤剧原创方面确实是大手笔,比如排演《驼哥的旗》,汇集了全国一流的编剧、一流的音乐、一流的服装,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回到珠海粤剧团当团长后,直接把这些经验应用到了我的团队管理上,2006年以来,珠海粤剧团的演员每年参加广东省演艺大赛、曲艺大赛均获多个金奖银奖,当年珠海粤剧人才流失的情况明显得到改观,政府也更加重视发展粤剧事业。
     
             “粤剧的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市场化,粤剧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琼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