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不懂装懂 请媒体人士多学点粤剧常识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文恩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粤剧大师红线女2013年12月8日逝世后,各种媒体刊登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对一代粤剧大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大师的生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广大读者和粤剧爱好者对红线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美中不足的是,不少媒体的记者、编辑由于对粤剧常识不甚了解,在报道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一家主流媒体在一篇文章中甚至用了这样的大标题:“永别了,南国红豆”。读来令人有点愕然。这家媒体错把粤剧的代名词南国红豆当成了红线女的代名词。
要想知道南国红豆一词的来历,我们还应追朔到1956年发生的故事。1956年5月3日晚上,由广东粤剧团团长马师曾、著名演员红线女主演的粤剧《搜书院》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开场不久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此前已在广州看过《搜书院》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来剧场再次观看这出粤剧。总理这次来大众剧场看戏,事先并没有告诉任何人。秘书找到广东粤剧团的领队李门,告知他总理刚刚送完外宾,便让司机直接把车子开到剧场来了。秘书还告诉李门,周总理不想惊动观众和演员,只要给他一张门票就行了。总理拿到戏票以后,就自己对号入座,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观看演出。总理对修改后的粤剧《搜书院》是很满意的。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文艺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剧《十五贯》座谈会,马师曾和红线女应邀在会上发言。周总理在会议结束前作了讲话,他首先肯定《十五贯》给昆剧带来的生机,肯定昆剧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接着总理把话题转到了粤剧,他意味深长地说:“粤剧也是受了批评之后奋斗出来的。广东粤剧代表团在中南区会演时受了批评,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后,回去就革新。1954年我看了粤剧,已演得比较好,有很大进步,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进步了。”周总理还说:“两个剧种的成绩都是奋斗不息的结果。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从此,昆曲有了“江南兰花”,粤剧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由此可见,南国红豆是指整个粤剧剧种,而并非指红线女一人。
至于周总理所说的南国红豆之来历,其实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相思》。该诗全诗只有短短四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诗流传很广,大凡读过的人都能背诵。此诗语言朴素流畅,很有民歌风格,尽管并无华丽的词句和深奥的哲理,但却蕴含着一种自然美、意境美,以及清新脱俗的风格。周总理把粤剧比作南国红豆,人们可以理解为粤剧这个优秀的南方戏曲剧种,具有王维诗中蕴含的那种质朴、典雅、隽永的特质,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品种。
粤剧大师红线女作为粤剧的领军人物和台柱,永别了爱戴她的广大观众,永别了世界,但作为优秀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却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并且在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