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其他资讯 >

    历史上的粤剧童子班

    发布时间:2015-01-20 作者:李小炼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在粤剧的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形式的童子班。所谓童子班,是指由少年儿童组成的粤剧训练班。童子班一般招收1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学艺,学制为三至六年。艺徒属于投师性质,入学时须向班主立下“不得中途退班”、“倘有山高水低,各安天命”的“投师约”。学艺期间,班主供给食宿和衣着,每月发给艺童低微的“师约银”作零用(每月约1元)。童子班的教师由班主聘请,多为有经验的老艺人。艺徒经一年时间学习和训练,即开始边学艺边演出,演出收入金归班主。学艺期间,班主有权将艺徒与师约一起转让他人。学艺期满后,艺徒还要替班主做若干年,才可自由搭班。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粤剧童子班有清咸丰中叶开办的“庆上元”童子班,光绪后期开办的“采南歌”、“新少年”童子班,以及民国初年开办的“超群乐”童子班等。下面对这些童子班逐一介绍:
     
             (一)庆上元童子班。该班创办于清咸丰年间(1858—1859),由老艺人兰桂叔、 华保叔等在广州河南溪峡的花园开办,该花园的业主是广州十三行豪商伍家,伍氏是粤剧的积极支持者。庆上元童子班的学徒均是10—14岁的儿童。由于当时清廷对本地班的禁演令尚未解除,办班人为避免官府查究,对外假称是家庭娱乐活动。同治初年, 清廷对粤剧的管制稍松弛,“庆上元”即公开演出,成为粤剧复兴时期科班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戏班。“庆上元”培养出来的名角显露锋芒,计有武生新华,花旦姣婆梅,小武崩牙启,丑生生鬼保,小生师爷伦,细伦等。由于庆上元班办得有成绩,影响较大,继后陆续出现不少类似的童子班。
     
             (二)采南歌童子班。该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革命党人程子仪仪倡开办,并由革命党人陈少白、李纪堂积极支持,由陈少白提供剧本。创办时,李纪堂及粤中富绅黎国亷、钟仲珏、钟锡璜、潘佩瑜等合共捐资3万元。招收12—16岁学徒共80人,班址设在广州河南海幢寺诸天阁。采南歌童子班除施教粤剧表演课程外,还设文化课、戏剧常识课。教戏师傅有大牛宽、雷公祥、跛生、马蹄苏等。艺徒边学习边演出,上演剧目有《地府闹革命》、《黄帝征蚩尤》、《六国朝宗》、《文天祥殉国》、《儿女英雄》、《侠男儿》等改良新戏。当时舆论认为采南歌“所排新戏颇博世人好评,实开粤省剧界革命之新声”。该班因经济拮据在创办一年多后被迫解散,但培育出来的人才已崭露头角,如后来成为粤剧名家的靓元亨、扬州安、赛子龙、余秋耀、靓荣、靓少凤、李丕显、利庆红、大眼钱、新丽湘、冯公平、戴亷吉等,都曾在采南歌童子班学艺。
     
             (三)新少年童子班。该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班址在广州梯云桥脚(现丛桂路附近)。招收1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儿童80人,由布瑞伦、唐少波等人创办。教戏师傅有花鼓江、吴友山、仙花达、陈就、鲍进安、美玉、张娇、邓晚、白头三等。班主仿效学堂教学形式对旧科班进行改革,除学艺外,还开设文化课、体育课、军事操练课,布瑞伦亲自执教文化课。新少年童子班设“管学堂”3人,管理学徒生活和纪律,除供给学徒食宿铺盖外,每人每年还发给冬夏制服各一套。该班当年农历二月开学,十月即开始演出,办了三年。宣统元年(1909)秋天,在鹤山演出时遇到台风,戏台倒塌,戏箱损失殆尽,唐少波认为无力续办,宣布解散。艺徒由八和会馆介绍到各戏班。后来成名的有武生新珠、花旦满堂娇,小武擎天柱、寸度帘,打武家德胜等。
     
             (四)超群乐童子班。该班1918年春开办,班主周锦波。班址设在广州河南德和大街周锦波家,招收学徒75人。教师由周锦波、陶三姑夫妇和七个失业艺人担任。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条件较差,周氏夫妇租赁河南永兴街一间歇业的油桶店铺做教练场所。每个艺徒每月要缴交6元作为膳食费和补贴班主任和师傅的伙食,以及购置一些简单的“行头”。该班开办后,经过四个半月的训练,于同年七月初十就下乡演出。前后三年巡演于惠州、河源、汕尾和广九铁路沿线一带,至第三年才回广州河南戏院、南关戏院演出。1921年班主带全班“卖戏”到新加坡演出,支持了8个月就地解散。后来回国演戏并成名的有少达子、赛武子、李松坡、少新权、李瑞清等人。
     
     
             (本文资料来源于《粤剧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