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小百科】(457)剧学研究社、广东戏剧研究所、南宁市粤剧艺术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3-11-28 作者:粤剧大辞典 来源:粤剧大辞典 点击:
著名编剧家黎凤缘、王心帆、罗剑虹、蔡了缘、黄不废于1920年左右发起组织。地址在广州市一德路。社员有著名艺人朱次伯、子喉七、靓元亨、靓少华、蛇仔利等数十人。社员入会时每人需交开办费,每月另交常费。该社除进行戏剧研究活动外,还出版《戏剧世界》杂志,由王心帆任主编,杂志共出版五期,后因故停刊。该社结束时间不详。
欧阳予倩于1929年2月应广东省长之邀来粤创办。该所的宗旨是通过改革“创造适时代、为民众的新戏剧”。所址先是在广州市永汉北路(现北京路)财厅前附近的一栋楼房,后迁至泰康路回龙桥畔回龙上街12号一座十分宽敞的古老大屋。舍内设练功厅,悬挂有田汉撰题的两副对联:“歌场战场,记曾为义战驰驱,瘦狗岭边留热血;天听民听,准备替吾民喊叫,回龙桥畔试新声。”“三百载余韵流风,读莎翁乐府名篇,高举人生明镜;六十年销歌歇舞,集岭表艺林才俊,重开戏剧先河。”
研究所既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机构,其研究对象和教育范围包括话剧、粤剧、京剧、歌剧等,另附设戏剧学校、音乐学校、管弦乐队。在所内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的人员先后有马彦祥、唐槐秋、胡春冰、严工上、何子衡、徐信符、易剑泉、吕文成、马思聪、赵如琳、吴家瑾、倪贻德、陈凝秋、万籁天、唐叔明等。
成立伊始,广东戏剧研究所与田汉率领的南国剧社在广州联合演出京剧《人面桃花》,洪深(饰崔护)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为广东戏剧研究所“打开场锣鼓”(田汉语)。该所除在广州《民国日报》副刊主编《戏剧周刊》外,为加强戏剧研究,还编辑出版《戏剧》杂志(双月刊),发表了欧阳予倩等人撰写的《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怎样来改良粤剧》《粤剧论》《书〈粤剧论〉后》等评论、研究文章。聂耳(聂守信)、袁文殊、卢敦、章彦(章正凡)、李晨风、吴回、李月清、钟启南、王铿、区爱等音乐、电影、戏剧界人士都曾在该所工作或在附设戏剧学校学习。
1931年7月,广东戏剧研究所和附设戏剧学校被当局裁撤后,欧阳予倩自筹资金开办广东艺术院。是年11月,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厅收回院址,广东艺术院亦被迫结束。
成立于1986年1月26日,是南宁市粤剧艺人自发组合并经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学术研究团体。发起人曾宁、谢醒伯、王兆椿。首任理事长曾宁,副理事长谢醒伯、黄鹤鸣。1989年以后理事长由黄鹤鸣担任。初成立时会员30多人,后来发展到120多人。
该会先后参与了“两广粤剧邕剧历史讨论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承担《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有关粤剧条目的撰写;牵头举办“南宁各界纪念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活动;组建并指导南宁市粤曲茶座的开展;主办“广西首届粤曲、广东音乐演唱大奖赛”;参加《南宁戏曲志》《南宁市文化志》的编纂工作;出版不定期会刊《粤剧艺术研究》(1—17期);在《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南宁文史资料》,广州《粤剧研究》《粤剧春秋》《南国红豆》等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史料上百万字,涌现出一批粤剧史和粤剧艺术的研究人才;应邀参加广州市举办的“纪念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活动;应邀出席羊城国际粤剧节、羊城国际广东音乐节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粤剧学术研讨会,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和南宁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南宁市社科联先进学会。该会还肩负着关怀、慰问本市粤剧老艺人的任务,组织引导粤曲界朋友开展群众性的粤曲演唱和交流活动,撰写粤曲,组织会员到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等。其经费来源主要由南宁市文化局、市文联、市群众艺术馆资助,以及粤曲茶座经营者的赞助等。
该会于1996年重新登记时,因无法达到市民政局规定登记团体必须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固定的经费来源、有专职管理人员等条件,于同年5月注销登记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