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师曾

     
    马师曾

    (图为:薛觉先(左)、马师曾(右)合照)
            马师曾(1900—1964) 粤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字伯鲁, 曾用艺名关始昌、风华子, 、东顺德人。7岁时到武昌两湖书院攻读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回到广州。1917年肄业于敬业中学后,曾到香港当学徒,后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由教戏馆“转让” 给来招徒的“南洋客”,带到新加坡,在庆维新班当下层演员。他从此浪迹东南亚,除演戏外还当过教员、店员、矿工、黄包车夫,在街头卖过膏药,替殡仪馆看守过死尸,其坎坷经历对其日后艺术生涯颇有影响。后在普长春班拜名小武靓元亨为师, 得到名师指点, 技艺大进, 加以本身文化素质较高, 能深入钻研传统表演艺术, 还能自编剧本, 遂在东南亚崭露头角。1923 年他回到香港,在人寿年班任正印丑生, 出演《苦凤莺怜》一剧中的余侠魂, 声名鹊起。1925 年组建大罗天剧团, 1933 年主持组建太平剧团, 与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各显优势,声震省港。抗日战争期间, 他坚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粉饰太平, 组织抗战剧团、胜利剧团,辗转两广,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热潮,编演《秦桧游地狱》、《洪承畴》等宣传爱国、痛斥汉奸的剧目。抗战胜利后,先后回到香港、广州,演出《还我汉江山》等剧。1950年他带领红星剧团在广州演出揭露国民党官僚与地主恶霸勾结、拉壮丁、打内战的现代剧《珠江泪》。1951年参加广州文艺界抗美援朝爱国大游行,任副总领队。20世纪50年代初,他主要在香港从事演出并拍摄电影,也曾参加红线女组织的真善美剧团,演出《蝴蝶夫人》等剧。1955年底正式回广州工作,任广东粤剧团团长,1958年又首任广东粤剧院院长。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及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等。他曾赴京演出, 也曾到武汉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作专场演出,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曾出席观看; 及后, 马师曾率团赴朝鲜、越南献艺, 享有盛誉。1964 年4 月21 日因患气管癌,病逝于北京。
            马师曾艺术造诣高深, 创造了既继承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 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马派”表演艺术。他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生活体验, 创造了被称为“乞儿喉” 的旋律跳跃、顿挫分明、行腔活泼, 兼有诙谐情趣的流派唱腔“马腔”, 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栩生、个性鲜明艺术形象。他在青年时演过小生、小武, 中年则以演丑生称著, 尤其善于表演旧社会的底层人物。代表剧目有《苦凤莺怜》、《斗气姑爷》、《审死官》、《野花香》、《刁蛮公主戆驸马》等。在《天网》与《拾玉镯》中反串彩旦,也演得十分出色。到晚年,马师曾多演老生, 其中以在《屈原》中演屈原、在《搜书院》中演谢宝、在《关汉卿》中演关汉卿最为人们称道, 他准确细腻地把握住这些人物各自独特的经历、身份和个性, 演活了人物, 使其表演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这三出戏也被同行和观众誉为他晚期“舞台艺术的精品”。马师曾是粤剧艺术革新的先驱者之一, 他推动完成了粤剧的两次重大变革———即完成了从“官话” 改唱“白话”, 从全男班、全女班改为男女合班的变革过程。他活用戏曲程式, 巧妙吸收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 在音乐、布景、服装、化妆的改良和借鉴话剧、电影手法丰富粤剧表演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多才多艺, 除表演外, 还直接参与编剧, 一生演过的剧本数百个, 其中不少是他自己编写或改写的。他也兼做电影演员, 拍摄过粤语故事片、粤剧艺术片数十部。他还擅写诗词, 对书法亦颇有研究,并有《千里壮游集》等论著存世。
            2000 年4 月,在马师曾100 周年诞辰时,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等在广州组织举行了纪念活动,包括推出两场纪念演出晚会,编写出版《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一书, 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为:马师曾、红线女舞台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