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团体机构 > 演出机构 > 机构介绍 >

    【粤剧小百科】(446)浦北县乐民剧社、梧州市万秀区业余粤剧团、平南县大安镇业余粤剧团、南宁市文化馆业余粤

    发布时间:2023-01-1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图片

     

    浦北县乐民剧社

    前身是成立于1945年的先声剧社,由覃佳升在乐民乡组建。曾演出过《胡不归》《双不好》《远征归来》等剧。广西解放后,该社改名为乐民业余剧社,社长韦冠山。50年代初期剧社配合农村土地改革、城市民主改革的宣传,演出了《白毛女》《珠江泪》《赤叶河》《花心萝卜坏心人》《愁龙苦凤两翻身》《骗亲抢亲》《虎将入迷津》《花荣大闹青风寨》《九件衣》《火烧麒麟阁》《奴才皇帝》《黑旋风》《一枝花》等剧目。1955年排演《社即是家》到合浦专区参加会演,获演出一等奖。1958年后剧社很少活动,直至1975年才编演现代剧《球磨机声》参加县文艺会演。1978年为在浦北召开的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演出《望江亭》《闹严府》。随后这两个剧目继续在浦北县和邻近各县的乡、镇上演,很受群众欢迎。此后剧社不复存在。另外,还组织创作演出了多个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在省、市获得奖励。如《彩菊回生记》《夫子店》在1997年广东省第二届群众戏剧花会中获金、银奖;《情暖老人心》在同年广东省思想道德教育戏剧小品大赛中获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水秀山青》在1999年东莞市第二届业余粤剧调演中获编剧、导演等六项金奖。

     

    梧州市万秀区业余粤剧团

    成立于1953年1月,曾称“梧州市城中文娱组”“新声业余粤剧团”。主要负责人有姚洁莲、李德彬。初时演员不多,以曲艺形式配合中心宣传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员增至40人。1960年万秀区政府把该团的主要演职员安排到东风缮印厂工作,为剧团开展活动提供了方便。剧团常在周末和节日进行活动。先后排演古装剧《平贵别窑》《胡不归》《珍珠塔》《凤仪亭》《钗头凤》以及现代戏《向秀丽》《夺印》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团停止活动。1980年恢复演出。其中《珍珠塔》在梧州连演82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戏《故国情深》,参加1980年梧州市现代戏剧会演,获创作、演出、导演、舞美和表演五项奖。1982年因排练演出场所被收回,剧团遂告结束。

     

    平南县大安镇业余粤剧团

    平南县大安镇历史上曾有三个业余粤剧社:大联街的以成剧社(成立于1927年,前身是翁纯缴绛音乐社)、镇西街的庆群剧社(成立于1931年,前身是逸闲音乐社)、镇安街的乐群剧社(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群仙山房音乐社)。1954年初,三个剧社合并为大安镇业余粤剧团。1956年大安镇文化馆成立,业余粤剧团从此有了专门的活动场地。剧团设立创作组、导演组、教唱组和基本功训练组,全团55人,购置有基本的演出物资。剧团成立后,即排演了该团改编的大型粤剧《雷雨夜行人》,后又陆续排演了《欢迎你入社》《寸金桥》《哨兵》《强扭的瓜不甜》《沙家浜》《刘三姐》《春燕喜双飞》等100多个剧目,坚持在各县乡镇演出十多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才停止活动。1979年,大安镇政府在各单位抽调58人,重组业余粤剧团,排演《逼上梁山》,群众十分欢迎,在附近乡镇连演5个月共70多场。继后,又以大安青年粤剧团名义排演了《西施》《选女婿》《一枝花》《附荐何文秀》等剧目。1981年后停止活动。

     
    南宁市文化馆业余粤剧团

    成立于1955年,团长先后有黄锦强、蒙志权。导演唐剑峰、李荷生。全团40多人。演出过《附荐何文秀》《张羽煮海》《陈世美不认妻》《评雪辨踪》《胡不归》《平贵别窑》《拾玉镯》《三难新郎》《盗仙山草》《醉打将门神》《龟山起祸》《茶瓶计》《借女冲喜》《归来》等剧目。该团以文化馆露天舞台作排练演出基地,还经常到市内其他演出场地和市郊农村演出,很受群众欢迎。该团宁炳堃自编自演的现代粤剧《三试新媳妇》曾在市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剧团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散。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