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粤剧介绍 > 粤剧概述 > 扩展阅读 >

    清末民初粤剧史话

    发布时间:2014-01-14 作者:谢醒伯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清末民初(1900—1920)百位省港名伶简记
     
          清末民初(1900—1920)是粤剧舞台上名伶辈出的黄金时代。造成这种局南的原因有三十:①当时省港已成为对外开放的商业城市,国内外大商巨贾云集于此,市面非常繁荣,歌台舞榭比比皆是。②当时电影业还没有占领省港文化市场,戏剧拥有的观众比电影多得多。③当对粤剧已发展成熟,吸收了其他剧种之精华,有了广东地方的特色,虽然仍用官话,但比起其他剧种易为群众接受。有人说粤剧剧目单调、行当不齐、表演技艺不精,这种看法是对粤剧的历史缺乏了解。清末民初的粤剧,行当和剧目之多、表演技艺之精湛,可与全国其他任何大剧种相媲美。1920年以前,在粤剧舞台上就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和专为某行当表演的剧目,仅就我俩所见所闻,清末民初的二十年间,粤剧名演员至少有一百人,这一百人中有丑生、武生、小武、小生、花旦、花面等行当演员。他们各自都有一套或几套倾倒观众的首本戏,一下或几下无人匹敌的表演绝招,甚至有的演员一生就演一个戏或专演一个戏曲人物。然而观众对他们不仅百看不厌,而且看久生爱,干脆以他饰演的人物命名,如周瑜林、子牙八、张飞九、赵云苏、贵妃文、嫦娥林、平贵超、小晴文等。省港著名“小生聪”的首本戏《拉车被辱》很有特色,他经过深入生活,刻苦体验,加工提炼出一套过去传统戏没有的黄包车夫拉车的戏曲表演程式,动作优美而感人。曾在乐其乐班的丑生蛇公礼,他的首本戏是《乞食遇蓬莱》。他在该剧中饰演一个遭恶霸所害,被割断脚筋而沦为乞丐的角色,当他爬上一座用三张台一张椅叠起约三米多高的假山时,忽然一个倒栽葱,头顶向下,栽落于第一张台面上,倒立的身子就像陀螺一样地旋转起来,紧接着将旋转的身子又从第一张台面栽落第二张台,又从第二张台栽落第三张台,最后落到地面旋转。乐同春班的丑生豆皮庆,他的首本戏是《萍在莲溪》,他的绝招是在“卖武入城”一场中表演踩沙煲。即将真的瓦沙堡叠成梯形,由上数下第一级放一只,第二级叠两只,第三级叠三只……,最后一级叠到九只,豆皮庆能登级而上、并在沙堡上又跳又舞。其技艺之精,可想而知。在颂太平班的小武靓南演的《双人头卖武》,堪称一绝。所谓双人头,即演员首先要倒立行走和跑跳,在臂部装上一个假人头,然后以脚当手,表演划火柴、点燃香烛、跪拜叩头,甚至打功夫等高难动作,做得非常逼真。有些演员在表演武功的同时,还能显示自己的唱功,如公脚张九如在《李奇探监》一剧中的表演甚为精采。两张靠背椅背对背地放着,两椅之间隔一米多距离。张九如把这段距离虚拟为一张床,在不要人扶椅的情况下,头和脚分别枕在两张椅的椅背上,身躯横空地睡在两椅之间,然后首板,唱二簧,足足唱二十多分钟。又丑生化学俭,他的一套做死一世的独家戏叫《卖白榄》,他用大小两支笛(北方叫唢呐),分别放进自己的两个鼻孔,一个鼻孔吹戏曲音乐的伴奏和过门,一个鼻孔吹演员的唱腔,既动听又滑稽。丑生蛇仔礼的首本戏叫《耕田佬开厅》。他善于把高难度的技巧,溶化在轻松活泼的喜剧情节中去,他穿着一双破烂的燕尾鞋匆匆上场,不小心踢到什么,两脚一滑,仰面朝天地跌倒,两只鞋子随跌倒之势离脚飞上天空,他即睡在地上,抬起两只脚,那转动的两只鞋子,又落到他的两只脚板上去了,观众无不为之倾倒。有些演员是凭唱工出名的,如周瑜林和新靓显的嗓子,在没有话筒的情况下,声音能盖过锣声,晚上离二、三里远也听得到。
         总之,我俩所记得的一百位知名演员,在当时都是有影响的人物,艺术上各有千秋。现将这一百位演员的艺名、行当、首本戏以及所在班名列表如下:
    编号 艺名 所在戏班 行当 首本戏
    1 周瑜林 颂太平 小武 《义侠红妆》
    2 周少保 乐千秋 小武 《周少保打死下山虎》
    3 靓 南 颂太平 小武 《双人头卖武》
    4 靓 仙 宏信公司戏班 小武 《西河会妻》 
    5 靓雪秋 乐千秋 小武 《斩龙遇仙》
    6 李松波 世外桃源 小武 《可怜闺里月》
    7 新周瑜林 大荣华 小武 《盗御马》
    8 周瑜良 环球乐 小武 《卖箭》 
    9 朱次伯 梨同乐 小武 《夜吊白芙蓉》
    10 靓元亨 祝华年 小武 《海盗名流》  
    11 靓闰才 周康年 小武 《狮子楼》  
    12 靓少英 乐荣华 小武 《要离刺庆忌》
    13 东 生 祝华年 小武 《五郎救弟》  
    14 周瑜利   乐其乐 小武 《山东响马》
    15 金山七 乐尧天 小武 《武松》 
    16 靓玉麟 祝华年 小武 《平贵别窑》 
    17 金山茂 乐其乐 小武 《二气周瑜》 
    18 大 和 不详 小武 《击鼓退金兵》 
    19 靓 就 祝华年 小生 《聚珠崖》
    20 新 华 尧天乐 武生 《苏武牧羊》  
    21 新靓显 乐其乐 武生 《四郎探母》
    22 福 成 人寿年 武生 《水淹七军》
    23 公爷剑 乐千秋 武生 《与佛有缘》
    24 靓少华 周康年 武生 《阎瑞生打靶》
    25 声架同 乐千秋 武生 《举狮观画》
    26 东波安 乐其乐 武生 《岳武穆班狮》
    27 靓大芳 周丰年 武生 《六郎罪子》
    28 新外江来 乐千秋 武生 《封相》(坐车)
    29 赵云苏 世外桃源 武生 《百万军中藏阿斗》
    30 金山贞 不详 武生 《太白和番》
    31 豆皮梅 乐其乐 丑生 《维新求实学》
    32 水蛇蓉 乐其乐 丑生 《打雀遇鬼》
    33 蛇公礼 乐其乐 丑生 《乞食遇蓬莱》
    34 蛇仔利 祝华年 丑生 《武大郎坐打》
    35 蛇仔礼 乐其乐 丑生 《耕田佬开厅》 
    36 豆皮庆 乐千秋 丑生 《萍在莲溪》 
    37 姜文侠 梨园乐 丑生 《盲公问米》
    38 豆皮元 乐千秋 丑生 《痛除四大害》 
    39 文明昨 环球乐 丑生 《庄周煽坟》 
    40 生鬼容 天上天 丑生 《陈宫骂曹》 
    41 靓蛇仔 乐千秋 丑生 《飞行太子》 
    42 路锡元 乐千秋 丑生 《乖仔》 
    43 朱顶鹤 乐其乐 丑生 《一只鞋》 
    44 千岁鹤 大荣华 丑生 《王〓嫁妹》 
    45 李少帆 人寿年 丑生 《宝蝴蝶》 
    46 化学俭 周丰年 丑生 《卖白榄》 
    47 谭秉庸 梨园乐 丑生 《满天神佛》
    48 陈醒汉 祝华年 丑生 《蝴蝶大王》 
    49 邝少英 乐其乐 丑生 《邹衍下狱》
    50 小生聪 人寿年 小生 《拉车被辱》
    51 小生奕 乐千秋 小生 《盲仔退婚》 
    52 风情纪 周康年 小生 《宝玉哭灵》
    53 小生尖 周丰年 小生 《罗卜救母》 
    54 太子卓 周丰年 小生 《闺留学广》
    55 小生北 不详 小生 《梅开二度》
    56 新小生聪 人寿年 小生 《发疯仔中状元》
    57 金山耀 祝华年 小生 《重台别》
    58 新太子卓 乐其乐 小生 《柴桑吊孝》(演孔明)
    59 风情锦 颂太平 小生 《夜吊秋喜》
    60 肖丽章 乐千秋 花旦 《夺裔奇冤》 
    61 肖丽湘 尧天乐 花旦 《金叶菊》
    62 肖丽康 周丰年 花旦 《丽魂游十殿》
    63 袁文明 志士班 花旦 《贼现官身》
    64 京仔棠 颂其乐 花旦 《卓文君卖酒》
    65 余秋耀 乐荣华 武旦 《伏楚霸》
    66 满堂春 乐其乐 武旦 《十三妹》
    67 五星灯 永丰年 花旦 《水漫金山》
    68 新丁香秋 环球乐 花旦 《黛玉葬花》
    69 杨太贞 周丰年 花旦 《杨贵妃》
    70 贵妃文 永丰年 花旦 《木瓜下山》
    71 鲜花旺 乐同春 花旦 《春娥教子》
    72 小晴雯 颂太平 花旦 《红娘递简》
    73 桂花芹 不详 花旦 《蛋家妹卖马蹄》
    74 小丁香 环球乐 花旦 《小青吊孝》
    75 靓文仔 颂太平 花旦 《红叶题诗》
    76 小莺莺 乐千秋 花旦 《长亭别》
    77 嫦娥林 乐千秋 花旦 《嫦娥奔月》
    78 淡水园 乐其乐 花旦 《烈女报夫仇》 
    79 冯敬文 天上天 花旦 《可怜女》
    80 京仔嫦 乐其乐 花旦 《樊梨花罪子》 
    81 京可信 不详 花旦 《杀子报》
    82 黄小红 祝华年 花旦 《龟山起祸》 
    83 露凝香 乐同春 花旦 《李仙刺目》
    84 蛇王苏 周丰年 花旦 《杏元和番》
    85 新蛇仔秋 乐荣华 丑生 《客途秋恨》
    86 出海虾 乐同春 大花面 《斩子全忠》
    87 拱 照 人寿年 大花面 《火烧连环船》
    88 吉 星 新中华 大花面 《下宛城》 
    89 大牛炳 周康年 二花面 《王彦章撑渡》
    90 铁 牛 乐其乐 二花面 《鲁智深出家》
    91 子牙八  周丰年 公脚 《路遥访友》 
    92 张九如 乐乐乐 公脚 《李奇探监》 
    93 孔明添 不详 公脚 《辨才释妖》
    94 公脚贤 乐荣华 公脚 《百里奚会妻》
    95 公脚保 不详 公脚 《土地充军》
    96 公脚冠 人寿年 公脚 《清官斩节妇》
    97 百花寿 乐其乐 正生 《刘备招亲》
    98 子喉七 梨园乐 女丑 《丑女洞房》
    99 子喉海 人寿年 女丑 《娇女疴鞋》
    100 靓新标 乐其乐 武生 《沙陀国借兵》
           两点说明:(1)上表所列演员,仅凭我俩所见所闻,不是全部。而且时间久远可能有错谬。(2)上列一百位演员都是男角。本文口述者之一李少卓,是1917年进“八和会馆”拜师学艺的老艺人。据他说1910年左右省城已出现女演员了。最早轰动省城的女演员叫美玉,花名叫扁鼻玉,生、旦、净、丑都能演。此后,省城还出现了私人组织的三个女班,一个是“镜花影”,主演演员有苏州妹(不是三十年代的苏州女);一个叫“群芳艳影”,主要演员有李雪芳;一个名“金钗铎”,主要演员有黄少凤、冬瓜、张金仔等。由于当时人们还严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所以她们的名气和社会地位,远远比不上男演员,而广州各大公司的红船班,也没有女演员和女班。当时的“八和会馆”不吸收女演员。
     
            公司、会馆、红船
     
          由于清末民初的粤剧戏班在省港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便出现了经营戏班的公司,“八和会馆”的会员越来越多,红船班越办越兴旺。公司、会馆、红船这三者与粤剧艺人的演出和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有必要对三者分别介绍如下:
          公司 一些商家看到粤剧行业在省港文化娱乐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有利可图,便纷纷聚股投资成立经营戏班的公司。公司除了拿出资金租借戏服和红船外,还出而招聘和雇用艺人组成一个或几个戏班,每班由公司指派一个红船坐舱(相当于现在的经理)代表公司对戏班进行管理。艺人在招聘雇用期间工资由公司负责支付,演出盈亏与演员无关。1900~1920年间,广州经营戏班有名声的公司有四、五家。(1)兴利公司拥有三个戏班:《乐千秋》、《祝千秋》、《永千秋》。(2)宏信公司拥有三个戏班《祝华年》、《周康年》、《周丰年》。(3)宝昌公司也有《人寿年》、《乐同春》、《乐中华》三个戏班。(4)宝源公司拥有《环球乐》、《乐其乐》两个戏班。(5)华昌公司有《梨园乐》等戏班。
            所有公司的戏班都有一块很讲究的招牌(戏行叫水牌),牌的式样各班都差不多,形如日字,长约50—60公分,宽约35—40公分,木板油上光亮的黑漆,戏班名是精工雕刻在板上的,涂上金色,牌上端挂上扎花的红布,两角插上金花。这块招牌在红船班启航演出前或演完返船后,都是挂在吉庆公所的厅廊里,以便各地主会(即请班唱戏的主人或代表)看牌订班。
          八和会馆 广州的八和会馆建于光绪二年,是粤剧艺人的福利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工会性质。在这之前,佛山和广州都曾有过艺人的会馆,最早的是佛山的“梨园会馆”,后因李文茂起义,被清廷烧毁。稍后在广州的魁巷(即现在解放中路处)建了一个“琼花会谊”,但这个会馆不单是为粤剧艺人建的,当时江西、湖南、广西以及皖、浙的流浪艺人都收留在那里,而且馆址的面积和设施远远不如“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是由当时的粤剧著名艺人钩鼻章、邝华卿等牵头,发动艺人和各界人士募捐兴建的。当时离粤剧“解禁”才几年时间,清政府对粤剧艺人还存有戒备,艺人们的心里也有余悸,解禁后很长一段时间,与主会签约订戏不敢直称“广戏”,而是说订“京戏”多少本。为什么清廷会同意粤剧艺人筹建自己的会馆呢?据我俩的上辈艺人说“八和会馆”的建立应归功于粤剧艺人钩鼻章。还说钩鼻章对粤剧的“解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一段逸闻传说:同治某年,驻广州的总督给母亲做八十大寿,特意从佛山叫了一个戏班到总督衙门唱戏,班中男花旦叫钩鼻章,他一出场,便引得总督的母亲大哭起来。原来总督母亲最疼爱的女儿不久前病死了,老人时刻思念,今见钩鼻章长相举止和她死去的爱女一模一样,因而伤心起来。总督为了安慰母亲,第二天便叫钩鼻章化装去见母亲,老
    人很高兴,便认钩鼻章做干女儿(实际是干儿子)。从此钩鼻章经常出入总督衙门。故此有人说粤剧“解禁”和“八和会馆”的建立得力于钩章鼻在总督面前求情。是否真实,有待考证。
           八和会馆馆址在现今的黄沙海旁街,宅址分三部分,即总会会址、吉庆公所、分会会址。八和会馆总会址大门朝正海旁街,门成蝴蝶形,门两旁有方形石凳,门檐下挂有黑底金字横匾,上书“八和会馆”字样。整个院子分三进,第一进是个敞厅,对正大门两侧厅柱中间,有四扇雕龙门窗作为屏,此厅专作接待用。由第一进走去,经过一个天井登上几级台阶便到第二进即主厅,进门处挂有“会议厅”的横匾,落款处写有“光绪二年建”字样。整个大厅的两侧和后面用木栏间成回字形,两边为进入第三进的走廊。中间是集会的厅堂,厅内陈设酸枝台椅,中堂挂有“忠义堂”直匾。当时此厅大门边放有茶桶茶杯,摆有烟丝烟纸,以便来访艺人自用。第三进分楼上楼下两层,与第二进连在一起,下面是总会委员和工作人员开小会和办公的地方,楼上供有华光的神位,艺人们直叫“华光楼”。1920年以前,八和会馆已有了一、二千名会员。凡是能参加“忠义堂”开会的人,都必须是会员。会员发有会员证、证书封皮分蓝红两种。凡在会馆住和在会馆拜师学艺的会员发蓝色证书;凡是向总会缴交十元零六角会费的会员,发红色证书。
           担任八和会馆总会会长的都是红极一时的大老倌。总会长最早是邝华卿(即新华),以后依次是肖丽章、周瑜林、靓元亨、薛觉先。(后两人是二十年代后才担任的) 八和会馆的吉庆公所是会馆和公司为红船班与主会办理订戏签约的专门机构。所址与总馆相邻,中间只隔青云巷。公所的大门对正海旁街,门前有一堵角尺墙围住。公所共分两进,进入大门,走过天井才到第一进的挂牌大厅,大厅门口悬有“吉庆公所”的四字横匾,厅左墙壁挂满广州各红船班的招牌,右边陈设酸枝木台椅。第二进与第一进紧连,两进之间用木栏杆隔开,第二进分上下两层均为公所办公人员的用房。吉庆公所既有点像现在的演出公司,又有点像现在的公证处。也就是说既起安排演出日期的作用,又起监护合同执行的作用,是主会与红船班联系的桥梁。主会想请班做戏,先到吉庆公所看招牌,选中戏班后便与公所主办人员具体商谈订几台戏?(当时一台戏有九套,演四日五夜)戏金多少?先付多少?(当时一流班一台戏戏金三千五百白银以上)演出的剧目是哪些?主演是谁?何时何地演出?附加条件有哪些?(如演出点超出红船靠岸地三十五华里,要加收车轿费、补助大米和生油)双方达成协议后,将条款写在公所专用的合同纸上(合同纸正中印有“合同”两字),双方签名盖章,然后把合同纸从中裁开为两张,一半交主会,一半交戏班,合同就算正式生效了。
           一般情况下双方都能执行合同条款,如有主会(乡下的主会)不付清戏金的事情发生,戏班就把该乡祠堂里的铜锣拿走,在铜锣上贴上条条,写上某乡在某年某月欠下戏金多少,然后把锣交给吉庆公所,挂在大厅里示众。当时采取这种办法比亲去乡下追讨更为有效,因为这面铜锣,既是召集宗族集会的必用物,也是祠堂给宗族各户分猪肉的必用物,它代表了整个宗族的声望和面子,总得设法筹足戏金,把锣赎回来。
          八和会馆的分会会堂共有八个,其中五个在总会馆和吉庆公所的后背,三个分散在总会馆附近。所谓“八和”,就是《舜典》所说的“八音克谐”,意味着粤剧各个行当的艺人和睦相处在八个分会会堂里。这八个分会会堂是:
        ①永和堂:宅址在总会馆后面,门对面青云巷,为武生行当的住地。
        ②新和堂:宅址在总会馆后面,左与永和堂相连,右与庆和堂紧接。为丑生、总生等行当的住地。
        ③庆和堂:宅址在总会馆后面,左与新和堂相连,为大花面、二花面、六分行当的住地。
        ④福和堂:宅址在吉庆公所后面,中间隔了一条横巷,右侧为青云巷,为小武行当的住地。
        ⑤兆和堂:宅址右侧和福和堂相连,门对横巷,为花旦行当住地。
        ⑥銮舆堂:宅址在海旁街附近的昌善街处,为五军府打武家的住地。
        ⑦保福堂:在总会馆附近保安里处,为棚面音乐人员的住地。
        ⑧藉福堂:宅址与保福堂相连,为衣杂箱人员的住地。
          以上八个分堂都有上下两层,既是各行当的住所,也是分会的办公地,各分会的会长,也是各行当的头面人物。
          除八个分堂外,还有“养老院”、“位别所”,两间连在一齐,紧连福和堂的右侧,门对青云巷。所谓“养老院”,即是一些病得或老得快要死去的艺人,从各堂转移到这间屋子里来的,所谓“泣别所”,顾名思义就是像现在医院的停尸房,养老院的人病死或老死,就把尸体转到“泣别所”等待埋葬。
          绘平面示意图如下:
          红船 红船的建立大约在同治后期,即粤剧解禁之后。李文茂抗清失败后,粤剧艺人遭到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逃走。一些有妻室儿女的脱身不了,只好隐姓埋名地留在广州、佛山两地,为了养家糊口,他们还得做戏,于是把“广戏”改为“京戏”,从陆上转移到水上,住在船上,在河道如网的珠江一带演出,因为带有地下活动的性质,所以有人称为“黑船”。粤剧解禁后,艺人开始公开活动,以邝华卿为首的一批艺人倡议将艺人所住的船命名为“红船”,这含有粤剧恢复名誉,披红庆贺之意。与此同时,逃亡海外和内地的粤剧艺人又云集广州,于是邝华卿等重新调整戏班的行当和建制,扩充和发展红船,到清末民初时,红船班多到三十六班。有关当时红船情况,现尽我俩所知,分述如下:
          1、红船班的建制:红船班一般有140—160人左右,演员行当的配备是:武生3人、小武4人、花旦9人、小生4人、丑生8人、总生3人、末脚1人、大净2人、正生1人、正旦1人、贴旦1人、尖旦1人、大花面1人、二花面1人、六分4人、打武员6人、文武大甲8人、马旦4人、堂旦4人、手下4人、拉扯4人、四不正1人、打真军器武术家8—10人。衣杂箱人员的配备是:衣箱9人、杂箱10人、地方鬼1人(即负责催演员上场者)。棚面人员配备是:日场有打鼓1人、大鼓1人、大锣1人、三手1人、上手1人、二手1人、九手1人。夜场除日场人员参加外,还加打锣师傅1人。钹手1人、大锣1人、文锣1人。行政管理人员配备:坐舱1人、管账1人、出纳1人、掌班1人(负责事务及保健救护工作)、中军1人(为坐舱做勤杂工作)。红船工作人员的配备
    ,艄公1人、下手1人、撑船工(艺人叫笃水鬼)8人、洗衣工14人、理发员2人、炊事头目1人(负责承包伙食)炒菜1人、煮饭1人、切菜1人、日夜堡2人、洗碗1人。
          2、红船式样及各个舱间的位置:每个班有一对红船,一个叫天艇、一个叫地艇。住在天艇上的人员除武生(当时叫元帅、又叫骑龙头)坐舱(即总管)外,都是小生、花旦等做文戏的演员。住在地艇上的人员是小武、花面、打武家等做武戏的演员。天艇和地艇的式样和大小完全一样,船长约20多米,宽约3米,船头凸起似龙头形状,并排竖起两根本柱如龙角。
           船体四周用红白漆绘成龙麟形状,整个船体除船头和船尾外,船身是平直等宽的,每隔2米舱间,共有九个舱间,从第一舱间到第八舱间中间留有过道,所以把每隔舱划开成左右两个半间(第九舱间为厨舱,中间无过道),整个船身就有十七个舱区。这十七个舱区除第一舱的下手位和第九舱间的厨舱外,其余的舱区都是演员住宿的地方,设置有上下铺床位,由于这些舱区的铺位有好有坏,所以演员们给这些铺安了带有形象性的名称,如好的舱区就称之为干窗位、太子位;不好的称之为蚊窦位、屙屎位。从1—3舱间的舱面上盖有蔑竹编制的船蓬,从8—9舱间搭有平顶架,四周钉有木板,开有门窗。顶上一层板像晒台,晒台搭有大字形胶帐莲,为船上工作人员住宿的地方。现将红船各舱区位置绘成平面图如下:
          3、红船出航和返航的时间:固定不变,一年分两次出发外地演出。红船艺人一年仅有十多天的休息时间,其他都是在水上和舞台度过的。红船班与公司的合约为一年,做完一年宣告散班。再组织新班,按规定组新班后出发演出的时间是从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一直做到十二月二十日才返回广州休息十天(这段时间艺人叫“上期”),又于大年三十晚启航演出,直演到第二年的六月初一返回广州散班(这段时间艺人叫“下期”)。散班后,从六月初二到六月十八日半个多月对演员来说就更加紧张了,一般演员此时要到处找门路搭班,不然就要失业。大佬倌虽不愁没有班搭,但按当时行规,名演员要在六月初五至十五参加义务演出的“杂会”(另文介绍),也忙得很。
          4、“迎招牌”和“挂招牌”:红船班开船演出的第一件大事是要把写有戏班名的金字招牌从吉庆公所迎接到红船上来。红船到达演出点时,第一件大事是要把招牌从红船送到戏台上去。这一迎一送都非常隆重。迎招牌时,红船上张灯结彩,由穿戴一新的正印武生领头率领全班人员从红船出发,来到公所的挂牌大厅,由正印武生把本班的招牌取下来恭恭敬敬地捧至胸前,在众人簇拥之下一路敲锣打鼓、鞭炮不停地回到红船,红船坐舱早已在船头恭候,将武生迎至供奉华光神位的柜台前虔诚地把招牌放到神位前。
        “挂招牌”与“迎招牌”礼仪差不多,不同的是由武生把招牌从红船捧到戏棚,再从舞台正中一直走到“出将”“入相”之间的玉皇状处,把招牌挂在一枚状如“霸王枪”钉上。
        还有“撑招牌”的习俗,即在演出《封相》前,在招牌前搭三张台,台顶放一个装鞭炮的箱,然后由包尾大番(即五军府最后一个),背台站立箱面上,做360度大空翻,再后仰卧在箱面上,做两脚向招牌两角插金花处撑去,若招牌安稳不跌,便是大吉大利;若把招牌撑跌了,预示不利。
          5、红船上的民主制度:红船上有毫无名气的小演员,也有红极一时的大佬倌,高工资的一年一千多银子,也有一年十几两银子的。尽管差别如此之大,但在生活管理上却是一视同仁。具体表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分配床铺位。演员长年在红船上睡觉,所以睡的地方是好是坏,对演员至为重要。在床位的分配上历来采取民间惯用的民主方式——拈阄。事先把一对红船上各个舱区的铺位名称(见上文附图),分别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搓成纸团,然后让全班人员分作两处(天艇一处、地艇一处)拈阄拈到什么铺位就睡什么铺位。如果下等演员拈到了最好的“太子位”或“干窗位”,而红牌佬倌却摸到一个最差的“大箱头”或“蚊窦位”,佬倌便不惜花高价和你换铺位或买铺位,下等演员对此也是乐意的,因为换铺位或卖铺位的钱,往往超出一年所得的工资报酬。拈阄次序是先小演员
    拈,后大演员。按:一末、二大净、三正生、四正旦、五男女丑、六外、七贴、八武生、九小武、十杂行当名次进行。
          另一个是民主推选四大头人。所谓四大头人就是由群众从花旦、小武、角色、打武家四个行当中推选出来的代表。四大头人和红船坐舱的职责不同,坐舱代表公司,只负责财经和行政管理,其他演出业务和艺人福利全部由四大头人负责。其管理权限:①除主要佬倌外,一般演员全由四大头人派角;②掌管艺人们的福利金(戏行叫“众人钱”)。这笔钱是从演出《开义》、《贺寿》、《封相》、《跳加官》等喜庆节目时,主会另外赏的利市钱中积聚起来的,一般用于红船班内艺人的公益事业和资助有困难的演员办理婚丧事故等;③处理演员之间的纠纷和违法乱纪行为。如四大头人觉得事关重大,必须召集全体红船艺人讨论解决,四大头人就事先给每个演员发“槟榔”,艺人们收到槟榔便知道头人要召集会议了,便自动到“忠义堂”议事(所谓“忠义堂”是指艺人们开大会的地点,在
    红船上,是指船头“金钱角”处的那块地方)。如开“忠义堂”会议无法解决,就交八和会馆处理。
          6、红船艺人的工资发放情况:广州红船班分大、中、小三种,工资发放稍有区别。大型班工资分三期发放,把演员一年的工资总额等分为三份,出发前两日发给1/3,做满一年发给1/3,余下的1/3又分成两份,一份由公司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直接发给演员住广州的家属(留家的份金多少,由演员自定),另一份留在红船,作为每月的生活用度(艺人叫“关期”)。中型班与大型班工资发放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提前支付的那份工资少于1/3。因为公司怕亏本、不敢多付预支钱。至于小型班,在一般情况下就没有提前预付的那份了。故此,当时艺人把“工资分三堆”当作交好运的时间。
        红船班在发放工资方面有两条规定:①红船从出发的那天算起,在三个台期之内(一个台期为十五天)不发给月薪(即关期),不支付家用。必须做完三个台期,以便班主考核观察,认为可用才定下来。②红船出发演出后,凡属班主辞退的演员(戏行叫烧炮),如果没有超过三个台期,只能按日计酬。如果超过了三个台期,被辞退的演员可以拿三期工资(即半年的工资)。
     
            浅谈上下府的粤剧班
     
          清末民初,粤剧班的活动除了省港和珠江三角洲外,广东上下府广大地区也有。当时上府以惠阳为中心在河源、龙川、兴宁、五华、梅县、龙门、增城等东江一带活动,所以又叫做“东江班”或叫“江口班”。下府以阳江为中心在高、雷、廉、琼四府广大地区活动,所以叫做“下四府班”或叫“南路班”。又因当时下四府交通不便,下乡演出靠走路,故又叫“过山班”。
          为什么上下府班会以惠阳和阳江两地为中心呢?一是作为上府的惠阳和作为下府的阳江都比较靠近广州,交通比较方便,市镇比较繁荣。二是惠阳和阳江已经有了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惠阳和阳江的八和会馆建于何时?有人说稍后于广州的八和会馆,也有人说建于1920年前后。这两地的会馆在1930年前后和广州八和会馆的关系极为密切。据说惠阳八和会馆早期担任会长的是惠阳人黄叔兰,他不是艺人,工作无法开展,广州八和会馆便挑选了两名小武二百钱和颠马顺去惠阳八和会馆分别担任会长和副会长专职落乡收费,很快打开了局面。阳江八和会馆的会长大牛金(小武、本地人)也经常到广州八和会馆聘请台柱。广州八和会馆并为从广州到下府演出的艺人开“放行证”。
          上府惠阳班,当时有十三个戏班在东江一带活动。
          1、“汉寿年班”成立于1930年。班主王坤。主要演员有朱少秋(当时人称东江薛觉先);花旦银海棠、李贵妃、白翠兰、梁小琼;二花面黄术博;丑生生鬼昌。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刘主定斩四门》、《夜送寒衣》、《小丈夫》、《丽影》、《凉亭会妻》等。
          2、“永中华班”成立于1926年。班主陈楚三。花旦新相思欢;丑生蛇王坤(当时人称东江马师曾);小武靓昭仔。经常演出剧目有《神经公爵》、《蛇头苗》、《原来我误卿》、《举狮观图》等。
          3、“汉升平班”成立于1927年。班主花旦七(1920年前称为东江千里驹);武生星架相;文武生云中鹤(女)、罗礼权;花旦杨八妹、梁卓卿。经常演出剧目有《双娥弄蝶》、《邹衍下狱》、《咸水妹问吊》、《王河浸女》等。
          4、“镜花影班”成立于1929年。班主三元仔。文武生芦西全;花旦小怜凤、李少卿;小武李士诚;丑生黎鸣钟。经常演出剧目有《盲公问米》、《荆轲刺奏王》、《刘金定斩四门》、《山东响马》、《古剑裙钗都是她》等。
          5、“冠中华班”成立于1930年以前。班主温定芳。文武生李湘莲;花旦白莲好、冯小妹;武生白少棠;小生罗少苏;丑生生鬼昌。经常演出剧目有:《风月救风尘》、《花田错》、《凉亭会妻》、《猛虎党》等。
          6、“刘旭文班”(班名忘,以班主名代)成立于1930年。武生大眼顺、陈显红;花旦黄玉莲、黄艳非、邓宝珠;女文武生陈飞红;小生黎少波;丑生谢少芬、邓少鹏。经常演出剧目有《红豆相思》、《雌雄花》、《风流博士》、《苦凤莺怜》、《难兄难弟》等。
          7、“周培祥班”(班主名代)成立于1931年,武生骆君武;文武生勤学深;花旦有黄碧女、张少苏;小武吴一笑;丑生陈海懋。经常演出剧目有《佳偶兵戎》、《蟾宫惹恨》、《夜渡芦花》、《孤寒种娶观音》等。
          8、“大口祥班”(以班主名代)成立于1931年。武生架子荣;文武生孙炳坤;小武靓少英;花旦有嫣紫霞、七星梅;小生黄云山;丑生夜鸣钟。经常演出剧目有《月中白娥媚》、《九头狮子》、《十三妹大闹能仁寺》、《舌战群儒》等。
          9、“少中华班”成立于1932年,班主林淑珍(女)。武生骆君武;文武生黄雁飞;小武王少棠;花旦雪霏霏、张碧玉、林小妹;小生冼衣永红(女)、丑生谢少芬、邓少鹏。经常演出剧目有《苦狱两青年》、《冤枉大老爷》、《左右做人难》、《赢得青楼薄悻名》、《宝玉哭灵》、《毒玫瑰》等。
          10、“汉太平班”成立于1931年,班主朱惠仁。花旦有蒙吐兰、黄宝琴、红粉女;文武生紫玉郎;丑生黄家宝。经常演出剧目有《跨凤乘龙》、《打劫阴司路》、《林黛玉葬花》等。
          11、“大中华班”成立年月不详。班主黎少山。文武生李跃棠;花旦叶迎香;丑生生鬼元;小武新大眼顺;小生陈少全;花旦梁玉琼、芳宝宝。经常演出剧目有《少蝴蝶》、《海盗名流》、《贼王子》、《龟山起祸》、《毒玫瑰》等。
          12、“王阿水班”(以班主名代)成立年月不详。武生新金庆;文武生白少全、小叫天(女);花旦小飞红、陈景莲;小生李玉棠,丑生白衣郎。经常演出剧目有《吕布窥妆》、《红玫瑰》、《凌云鹤》、《十三妹大闹能仁寺》等。
          13、“许步云班”(以班主名代)成立年月不详,班主许步云花名猪肚仔。文武生小罗成;小武大胆卓;花旦美人亨(男)、少娟娟;武生靓新棠;丑生牛王乾。经常演出剧目有《杀子报》、《可怜女》、《飞蝶玩凤恨囚鸾》、《打劫阴司路》、《陈世美》等。
          下府南路戏班当时有哪些戏班在阳江和下四府活动呢?说不清楚,因为下府南路班与上府东江班的情况大不相同。当时东江是广东比较富饶的地区,被秋为小洲府,与称为大洲府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七洲相提并论。加上地区近省港,交通方便。因此,上府的戏班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演员在一个班做戏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有多少戏班活动、哪个演员在哪个班比较容易统计。可是下府南路班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水路交通,都比不上上府东江地区,尤其是下四府的地盘又大又分散,非常闭塞,群众生活困苦,除逢年过节和盛大神诞请班唱戏外,平常极少请班订戏。因此,下府的戏班极不稳定,时聚时散,时合时分。一个班在一年之间散几次班也是常事,一个演员一年之间散几次班也不足为怪。所以下四府群众一般都不叫戏班的班名,而是把参加该班演出的著名演员的艺名或花
    名当作戏班。像这样以演员作班名的班很多。比较出名的有“阳江柱班”(本文口述者之一李少卓于1926年曾参加该班做武生、其爱人蒋惠珠做二花)、“醒目全班”、“大牛全班”(即担任会长者)、“飞天鸡二班“、“雷洲三班”、“老丁九班”、“老丁四、班”、“大牛德班”、“排坊五班”、“芥兰芽班”、“牙牙乌班”等。
          除了上述代班名的演员外,下四府还有一些较知名的演员。其中武生有雷打火、靓华等;小武有飞天龙、水保、金山超、潮州堡等;花旦有华贵蟾、嫣紫霞、陈福仔、岭上梅、花旦十等;小生有梁觉非、小生生等;文武生有梁雁松、陈超凤、白驹泉、公仔头等;丑生育鬼马木、刘少英、老青寿等。
         下府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江湖十八本,此外还演一些单出和省港新编剧目。
         上府班在唱腔、表演排场以及演出剧目方面与省港班完全一样,只是水平上有差距而己。下府班在这方面虽然基本相同,但演出风格迥然不同,上府班文静细腻,下府班粗犷豪放,上府班重情节表演,下府班重排场技艺。如下府班演出的《三气周瑜》中的吐真血、《马福龙卖箭》中的使面色、排场“乱公堂”中的铲椅、“杀妻”中的抖散发、“闹海”中的耍猪牙都相当精彩,其技艺之精湛,深为当时观众叹服。
     
        有关舞台上的演出行规和习俗
     
         过去粤剧艺人把舞台和第一晚上的演出看得极其神圣,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现叙述如下:
         (一)上新台。凡在新搭的戏棚演出时,演员第一次上台必须遵守如下行规:文场演员(包括花旦、小生、丑生)上台时左脚先踏上舞台,再从衣边角进入后台化妆,武场演员(包括小武、武生、打武家等)上台时右脚先踏上舞台,再从杂边角进入后台化妆。
         (二)开笔。戏班每到一地第一晚演出的剧目是固定不变的《六国封相》,所以艺人又把第一晚称“封相晚”。这一晚,演员在化妆之前必须先由丑生上台“开笔”,否则,演员们不但不能化妆,连化妆品也不能动一下。所谓“开笔”即是丑生用毛笔蘸上银朱和铅白在紧靠化妆桌子的那台柱上面写个“吉”字,再在桌面上写上“开笔大吉”四字。写“吉”字时有个讲究,“吉”字下面的“口”不能写成“口”,要在口的左下角留个缺口,不要封死,这样才真正吉利,这可能意味着把口封住就无法唱戏的缘故吧。
         开了笔后演员们上台化妆,但是花旦行当的演员不能和大家一起在那张桌子上化妆,而是另找地方单独化妆。
       (三)各行当演员的坐箱。过去演员在后台休息待场时没有专用的坐凳,大多数是坐在戏箱上的。什么行当坐什么箱有严格的规定。戏班的戏箱有16只大箱,每个箱编有号码,由专职人员管理(管衣箱的叫衣箱伯父,管神箱的叫神箱叔父),按行规各个演员必须按自己的行当坐在规定的编号箱上。各行当的箱号是:
          1、2号箱放置在舞台外面“玉皇状”处的道具箱,没有规定人坐。
          3、4号箱装有大甲,规定为五军府和平下人员的坐箱,由于这一行当的人员多,坐不下,一般都在两大箱之间,横搭一块三星板。
          5、6号箱装有髯曰盔头,为开面(大花、二花、六分)的坐箱。
          7号箱装有小武戏服,为小武坐箱。
          8号箱是神箱。除小武可以坐外,第三花旦可以坐,因为神女,“桃花女”是由第三花旦扮演,故享此殊荣。
          9、10号箱装有宫服。为小生、丑生、角色坐箱。
          11、12号箱装有蟒袍,为武生行当坐箱。
          13、14号箱装有海青,为衣箱伯父坐箱。
          15、16号箱装有水衣和靴鞋之类,为花旦坐箱。
          马旦没有坐箱,只能坐在铺有草席的地上。
         (四)未响锣鼓之前全体人员不得小便。这条行规用于乡下戏棚上演出时。过去戏棚搭在野外的草坪上,临到演出看戏的人、做小买卖的人团团转转地把戏棚围得水泄不通,演员根本无法下去小便,只能在后台放水桶之间的黑暗角落里小便。但是为什么要规定等响锣鼓之后才能小便呢?据传说粤剧武打家的师祖双目失明(据传他还是红船的设计师),他指教徒弟们练武开打全靠耳朵听风,其寸度毫发不差。每次下乡演出,他总是独自不声不响地蹲在茶桶边,待锣鼓打响之后,他才离开那里走近“虎度门”(演员进出场挂有布帘的门),听徒弟们打真军器。因此,演员们为了尊重师博,互相告诫,在未响锣鼓之前,不要去那里小便,久之约定俗成,辈辈相传,便成了戏行一条必须遵行的规约。
         (五)“开台”与“破台”。有人说、“开台”就是“破台”,这是不对的。“开台”与“破台”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开台〕:凡是第一次新搭戏棚的地方都要做开台。所谓开台就是要在演出《贺寿》之前多做一出《跳财神》。《跳财神》又名《玄坛伏虎》,又叫《祭白虎》,其内容情节和表演过程如下:
           剧中人物玄坛由正印六分演员饰;白虎由包尾大番演员饰。演出前戏台正中放置一张日字台,台面放有一个盛满米的米斗,米斗上相隔插上两根筷子,两筷子之间系有红绳,米斗边放有一把剪刀、一条尺、一条铁链、一把厘戥秤。舞台的衣边角(从观众看舞台的视向为右边)倒置一张椅子,椅脚上吊着一串猪肉。玄坛在锣鼓、海螺和内场演员的呼喊声中上场。他手执霸王鞭,鞭端燃着一串炮竹,从“出将”门上场亮相走台至“入相”门下。紧接白虎在阴锣声中从衣边角虎度门背场上,做一番腾跳和寻觅食物的表演后,在椅边吞食猪肉,食毕钻进台底(表示回到虎穴)。此时玄坛在冲头锣鼓声中再次出场,先跳“则神架”排场,跳完走至台前,将霸王鞭插进米斗,拿起台上的尺,向左、右、中作“量天”动作,做毕又换上厘戥秤,又向左、右、中作“秤地”动作。做完量天秤地后,
    拿起夹剪,把系在两根筷子之间的红绳从中剪断,抽出霸王鞭,走圆台,做四方寻觅白虎的动作,于椅旁边发现白虎食猪肉的残迹,玄坛沿着虎的足印寻至虎穴(即台底),做一系列引虎出洞的动作,虎不出,玄坛跳上台,用鞭直捣虎穴,虎负痛彪出。玄坛与白虎搏斗,经过一番翻滚腾跳之后,玄坛终于降伏了白虎,骑上虎背,用铁链缚于虎项后下场。此时鞭炮声、海螺声、锣鼓声以及后台欢呼声同时大作,《跳财神》宣告结束。
         《跳财神》有两条严格的行规,一条是白虎所食的那串猪肉,不能往台下扔,只能从台板的隙缝中丢落台底。据传若把猪肉往台口下面扔,扔中谁,谁就会暴疾而亡,即便扔到台底,猪肉跌落的那块草地上的草,也会枯死。另一条是在演《跳财神》时,台上的人谁都不能说话,更不可称名道姓,否则,不死也倒运一辈子。
         〔破台〕:凡是用砖石木料建筑的有顶盖的永久性戏台落成之后,必须先做“破台”,然后才能唱戏,否则,地方上便会招来灾难。传说凡是盖顶的永久性戏台都是恶鬼盘踞作为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如果唱戏,恶鬼睡不成觉必然发怒为害地方,所以要破台把鬼赶走了才能唱戏。破台的表演过程大体如下:
           一人饰关公、一人饰周仓、一人饰关平、一人饰恶鬼。棚面有效、锣、钹、海螺。台正中搭一座排山,有阶梯可攀上山顶。台口正中放一叠瓷碗,瓷碗一般以叠九只为宜(要单数)。碗的叠法是第一个碗底朝天,第二个碗的碗底与第一个碗的碗底重合叠起,碗口朝天。就这样碗口对碗口,碗底对碗底地叠够九只,如一座宝塔形。锣鼓声、鞭炮声、海螺声大作,恶鬼先上场,作惊惶逃遁状,然后爬上排山躲藏起来,关公腰挂宝剑,在周仓、关平的簇拥下上场,走圆台,三人作追寻搜查动作,关公抬头发现恶鬼隐藏之处,从周仓手中接过飞叉,猛地向屋顶掷去,恶鬼随着飞叉击中正中瓦坑之势,从排山翻滚下来,匍伏在地。此时关公一手执剑、一手捏诀,绕着死鬼踩罡步斗,表示布下天罗地网,然后朝着叠成塔形的九只瓷碗,一剑直劈下来。如若一剑将九只瓷碗全部击碎,表明已将恶鬼打入九重地狱,“破台”宣告成功;如若一剑不能将全部瓷碗击碎,说明“破台”不好,恶鬼还可能作崇,破台的演员也要招灾。
          举行“破台”时,整个戏台前前后后除了几个击乐手和四个演员外,不许有一个人入场偷看,戏台上所有门窗和见阳光的地方要封严实,气氛阴森可怖。
          由于“破台”是绝对不许人看到的,因此许多老一辈的演员,如果没有亲自参加“破台”的话,也不知道“破台”的表演过程。表演过程,本文口述者之一谢醒伯,刚参加戏班时,因不懂行规,年少好奇,偷愉从门缝里瞧,所以窥得表演全部过程。
          主会和新戏台的主人要赏给参加“破台”的戏班和演员很丰厚的红包。
     
            省港名伶逸闻逸事
     
          (一)名成身危,钱多招灾。名伶都经过勤学苦练,多番挣扎才出名的。可是成名之后,终因当时艺人社会地位低微,生命安全反而受到威胁,常常发生一些名伶遭到暗杀的事件。执政当局对此不但不追究真凶,反而作为桃色新闻曲意渲染,加之沾花惹草因奸被杀的臭名而了之。其实被 杀的真正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有些艺人在演戏时,有意或无意地讽刺了时弊,冒犯和冲撞了官僚军阀土豪劣绅而被杀害的。如民国初年“志士班”的改良花旦袁文明,因演《贼现官身》而遭杀身之祸。当时广州军阀李福林曾做过土匪,便认定此剧是讽刺他的,于是指使手下当场将袁文明打死在舞台上。另一种是艺人成名之后挣的钱多了(有的一个月能拿上万白银),这样便引起黑帮组织里的哥佬、地头蛇、流氓和土匪的注目,常常借故勒索,不遂所求则予以杀害。如当年“环球乐”著名小武朱
    次伯,月薪高达8000白银。黑帮分子对其敲诈勒索不成,便蓄意杀害。1923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朱次伯在广州长寿东路的乐善戏院演出《夜吊白芙蓉》;演出结束回家的路上遭到暗袭被刺重伤,后抬到一间医院(在长堤路)抢救无效死去。
          从1923年到1929年七年中,因上述原因被杀害的著名演员,还有如下几位:
          “人寿年班”丑生李少帆。被杀害时间是1923年春季。当时他在香港新世界舞台演出《宝蝴蝶》,当他念完“啊!和尚今天找到老婆”的台词时,突然被一颗从台下射来的子弹击毙。
       “梨园乐”小武白龙驹。遇害于1924年秋季。他刚从新加坡回广州,一晚在广州太平路西瓜园戏院外面给人打死。
          “颂其乐班”丑生鬼马三。遇害于1924年冬天。乘红船途经顺德白藤冈尾坡,遭到土匪行动,被土匪开枪打死。
          “祝华年班”小武靓元坤。被害于1927年香港高升戏院附近。
          “乐同春班”丑生黄和美。1929年被官府侦缉队打死在广州乐善戏院对面的胜利茶居。
          “天上天班”花旦郑光明。1929年珠江上有股土匪,向该班文武生汤伯明勒索白银三千元未遂,便在顺德某乡进行伏击,本想打死汤伯明,结果把郑光明打死了。
          过去名伶有鉴如此,都请私人保镖,此外还要拿钱去讨好周围的恶势力。所以尽管名伶挣钱不少,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
         (二)“加顶”演员的由来。过去的观众看一个演员有没有名气,就看他有没有做到“加顶”。什么叫“加顶”呢?就是指戏班的“戏单”(当时戏行把它称为“货单”)用通栏标名的演员。所谓“戏单”和“货单”,也就是给订戏主会看作为宣传用的节目单和广告。过去兴六台柱制,所以每班都有六个“加顶”演员。因而“加顶”已成为主要演员的代名词。
        现将过去的“戏单”样式绘成草图如下:
       (三)做“杂会”。过去红船大中型班的主要演员,要在红船返回广州后的每年六月初五至十五在海珠戏院集中做“杂会”。所谓“杂会”,实际上是所有红船班名伶大汇演。目的主要有两个:①杂会是义务演出,门票收入除开支班底手下人员的伙食外.全部捐献给慈善机关,表示粤剧艺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心。②通过各班名角聚在一台竟声赛技,便于公司老板和红船坐舱选择和聘雇主要演员,也便于各班演员另觅雇主,重新搭班。因为六月初五到十五,正是各红船班返回广州散班后重新组班的时期。所以“杂会”无论对班主还是演员都至为重要,尤其是对那些中型班的名气还不大的新秀,都希望在此施展才华,博得公司老板垂青,提高声价。因此,每年杂会,尽管没有报酬,演员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对待。
           每年一度的“杂会”在海珠戏院举行。从初五演到十五,每天日夜两场。演出形式与现在的会演有所不同,不是一班接着一班地演,而是以一个班作为班底,负责衣杂箱、棚面以及每出戏的配角手下等工作,各个班的主要演员都作为该班的主要演员参加演出。用哪个戏班为班底呢?当时规定:凡六月初五前在海珠戏院演出的戏班为班底。班底人员也是义务性的,大会只供应食宿,不给工资。                                                  “杂会”演出的所有节目都是折子戏,参加演出的名角都拿出自己最拿手的戏曲选场,所以一个折子戏的某个角色,往往有几个演员来扮演,每个人只演一段,如《三气周瑜》,朱次伯演《困城》、周瑜林演《芦花荡》、金山炳演《归天》。
         (四)开明佬倌。过去戏行有句俗话“同行如敌国”。所以艺人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艺术传人,甚至对自己的徒弟也留一手,怕有朝一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红船中型班里曾有一个小武叫平贵超,他有一个徒弟,后来也成了名角,师傅平贵超的戏他都学到手了,只是有一门技艺没有学会,那就是戴上盔头打筋斗时,他的盔头跌落筋斗之前,给人印象是盔头松,戴不稳,低头翻筋斗时自动跌落地。而平贵超的头盔跌落筋斗之后,给人印象是盔头从头上飞走的,有怒发冲冠之感。徒弟多次请教平贵超,始终不肯传授,直到自己倒床病危,徒弟殷勤照料,并向他保证待他死后治丧归葬、赡养师母。平贵超在临终前,将这一技艺的秘诀传授给徒弟。当时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也有例外。有些省港名伶在这方面却显得很开明,对后起新秀不生妒念、爱护成全。如“乐
    同春”的著名小武风情纪,他的首本戏《宝玉哭灵》是当时其他演员见而怯步、不敢再演的戏。可该班第二小武朱次伯却不同,不但偷偷地在学这个戏,而且还有所创新,把风情纪所唱的子母喉改为平喉。有一次,该班到香港挂牌演出这个戏,风情纪突然病倒,无法演出,剧院老板又不肯更换剧目,班主只好叫第二小武朱次伯顶上,朱次伯提出必须改唱平喉才肯顶角。号称扭纹柴的正印花旦新丁香秋此时只好迁就,跟着改用平喉唱,结果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风情纪病愈回班,得悉此情,不但不忌妒,反而把理应由他继续主演的这出戏交由朱次伯演,并把该戏一些有关表演技巧主动地传授给朱次伯。朱次伯主演这出戏后,工资由800银元提高到8000银元。
           “乐千秋”的著名演员小生奕,有一套常演不衰的首本戏《鸳鸯镜》(又名《盲仔退婚》)。为当时该班的薛觉先看中,早已偷偷学上了。该班在香港演出时,有一晚挂牌演出这个戏,刚巧当天小生奕因家中有事回广州,本计划搭晚班火车赶回参加演出,岂料火车误点,不能按时抵达香港,临近开演,剧院座满了观众,班主情急之下,要求其他主要演员临时顶一晚,薛觉先挺身而出,班主见他没有名气,不敢贸然答应,当时有位公脚演员早已发现薛觉先在偷学小生奕的戏,便出面担保,班主才同意薛觉先登台顶替小生奕。当戏演至一半时,小生奕从广州赶回来了,正担心要赔偿损失,当走进戏院一看,薛觉先正顶他做戏并演得有声有色,暗自赞叹,演出结束后,走上台拍薛觉先的肩膊说:“小兄弟有出息,今晚多亏帮忙,今后我这个戏由你来演吧。”从此薛觉先一举成名,工资
    由600银元升至6000银元。
           关于小生奕和薛觉先这段逸闻,还有另一种传说。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换了地方,说那次不是在香港演出,故事是在广州海珠戏院做“杂会”时发生的。还说:薛觉先有心要把这出戏学到家,很注意体验盲仔乞儿的生活,经常带着一把碎银在盲仔乞儿成堆的海珠桥头施舍,要求乞儿喊叫“好心咧!福心咧!”他便细心观察喊叫时的声腔、动态和感情。
          “祝华年”著名小武靓元亨的首本戏是《宏碧缘》。第二小武靓仙也想演这出戏,每当靓元亨演出该戏时,他便在一旁偷学。有人搬弄是非说:“元亨,你要留神,有人在抢你的饭碗。”靓元亨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主动征求靓仙意见,问他是否真想学这出戏,当知靓仙想学该戏之后,不但把这戏交给靓仙来做,而且自己做他的配角,助靓仙成名。这一件戏行美谈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