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传统例戏欣赏
发布时间:2014-10-22 作者:桦林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什么叫传统例戏?我们可以定义为,凡庆典、酬神、祈福而演出的仪式性的剧目均为传统例戏。粤剧戏班每到一个新的演出点,在演出正本戏之前,例必先演一些为酬神、敬神、祈福、纳吉的吉庆戏。这些戏的内容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重在表现仪式性的过程。现把几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例戏介绍如下:
六国大封相 叙述东周战国时期苏秦成功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盟抵抗西方强秦,因此被封为六国丞相的故事。此剧何人编撰以及粤剧何时首演,均难以考究。目前只能根据美籍华人陈依范所藏1852年就有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的照片,证实早在1852年就有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在此演出了。全剧围绕着封相的内容举行颁赐、参拜仪式,并无矛盾冲突,只是综合了弋、昆、高腔、梆子以及传统戏曲表演程式作展示性排场演出。
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反清起义失败后,粤剧戏班被禁演。到同治七年,清廷才默许粤剧恢复演出,由名武生新华主持建立粤剧戏班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排演《封相》以寓意团结和庆祝。自始《封相》就被所有粤剧戏班作为开台首晚必演的例戏。这部戏被誉为“一出最具规模、阵容最大、意义最深、作用最大、地位最尊的开台首演例戏,属于戏王之王、剧本之本,巡礼检阅式之盛大演出”。《封相》后来改为《六国大封相》,演出时戏班需要角色行当齐全,阵容鼎盛,场面恢宏,符合大戏班的标准。
《六国大封相》的角色众多,按班规由相应的行当担纲。但随着剧团表演行当逐步退化萎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演出时元帅不开面、不挂须,展示行当的艺术特色就被淡化了。随后又将四满洲、四开门刀、中军、旗牌、两大太监等角色删掉,把苏秦的唱段也减掉了。
八仙贺寿 这个戏的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聚集一起,商议同去给长庚星祝寿的过程。这个戏既没有矛盾冲突,也没有展现有粤剧特色的表演技巧,表现的只是一种仪式性的场面和过程。八仙在【双调新水令】牌子的伴奏下依次逐个上场,齐集到一起,商议去给长庚星贺寿;再起【九转】牌子,八仙动身前往,在寿筵前献上寿词;最后是【瑞蔼】牌子衬着众仙拜寿仪式,完成后就两仙一对,逐对分边下场。因为这部戏开场时第一句唱词是“碧天一朵瑞云飘”,所以粤剧行内习惯称它为《碧天贺寿》。
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这出戏也在不断改变。首先是将贺寿的对象从观众不熟悉的长庚星改为家喻户晓的王母娘娘。八仙的装扮和服饰也更贴近民间传说,其中吕洞宾改由正印小生饰演,戴日字巾,穿海青,手执尘拂;汉钟离则袒胸露腹,手摇芭蕉扇;张果老是大花面应工,戴员外巾,穿披风,拿着个“道情”;曹国舅穿圆领,执云板;铁拐李改穿箭衣,背着酒葫芦,用单拐拄着一只跛脚上场;韩湘子穿海青,拿一支横箫;蓝采和变成了手挽花篮,身穿琴童衣的童子;何仙姑拿一支荷花,穿一套小姑装,一副亭亭少女的装扮。这样的八仙更贴近生活中的人。
这个例戏现在主要是在农村演出,主办者喜欢其意头吉利,遇到村中有财有地位的人过生日,往往就点这个戏来祝寿,这样就可以向人夸耀,连神仙都来向他贺寿了。在城市,这个戏很少有机会演出。
香花山大贺寿 该例戏前半部分叙述观音出世至得道,后半部分是天上诸神齐向观音祝寿的礼仪过程,其目的是借为观音贺寿的戏剧内容和表演形式,取其意头来为粤剧祖师爷华光师父祝寿。这是一个典型的吉庆戏,台词全部都是“国泰民安”“长寿不老”“招财进宝”“百子千孙”等祝寿意头的话语;场面浩大热烈,艺术处理颇具岭南地域色彩。但因为全剧冗长,后来一般演出都删去前半部分的“观音出世”和“得道”的几场戏,只演“贺寿”的过程。
表演开始,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上场商量前去为观音贺寿,接着出现跟斗与武功表演的插花,八位仙女表演摆花的舞蹈;再到四海龙王在水晶宫带齐珍宝,准备同去贺寿,恰巧各路神仙在途中相遇;然后众仙前往贺寿的地点“紫竹林”,正式向观音礼拜祝寿;最后,大家一齐到“菩提岩”大洒金钱,场面热闹非凡。这个戏主要是营造戏班一年一度的吉祥欢乐氛围,戏里出场的角色人物众多,大约80人。
在《香花山大贺寿》演出中,有一些艺术价值较高、具有传统粤剧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技艺、仪式排场,像“插花”、“摆花”、“降龙架”、“伏虎架”、“观音八变”、“洒金钱”等,有些已经失传。鉴于这个戏需集中全戏行的力量才能演出,以及一些高难度技艺的缺失,这个例戏在近几十年很少演出。不过近年香港八和会馆每年都会在华光师傅诞组织戏班演出浓缩版的《香花山大贺寿》,就是将戏中技艺的精华部分和内容的重要部分,集中的展现一下,利用“洒金钱”等表演场面,为八和会馆筹款。
天姬送子 过去戏班下乡,每一个台期的第二天日场正本戏演出之前,要先演这个例戏,主要是在农村的神诞期间作酬神演出。这个戏有三个演出版本:
一是“宫装送子”,行内称为“十三支”,因为剧中包含了十三支牌子。全剧分为三场:第一场“别洞”,叙述七仙姬寿辰,六位神仙姐姐前来祝寿。随后玉帝降旨,命七仙姬下凡将她与董永相恋而生下的儿子,送回给董永。第二场“别府”,叙述董永因献绢有功,被封为进宝状元奉旨巡游。第三场“送子”,叙述七仙姬与董永相会,送回儿子。“宫装送子”是因为七位神仙都身穿宫装,在剧中表演一个名为“反宫装”的舞蹈技巧性动作而得名。能演“宫装送子”的都是粤剧大班。
二是“纱衫送子”。同样由主要演员担纲演出,但只演其中第三场“送子”,删去二羽扇和女罗伞三个角色,而众位神仙都不穿宫装,也就不能表演“反宫装”了。仙姬不穿宫装只穿纱衫,所以叫“纱衫送子”。
三是“大佛图贺寿小送子”,俗称“小送子”。这个版本极为简单,只由一般群角演员演出,剧中人物只有七仙姬、董永、四堂旦和罗伞,台词也只有几句口白,现在农村演出的都是这个“小送子”。
玉皇登殿 其内容是说天上玉皇大帝登上大殿,命众星官稽查日间诸事,各星官遵命分别稽查完毕,回禀人间善恶之事,演至灶君门官向玉帝启奏后,各星官回归本位。唱腔均为高昆牌子。此戏是过去戏班日场开场的例戏之一。此剧参演的演员需要108人之多,除正印小武和第二小武外,全班演员都要登台参演,所以非大型的戏班,是没有能力演出的。《玉皇登殿》一剧的程式表演比较丰富和独特,像老太监的“开天门”,桃花女的桃花女架,太阳星和太阴星的日月架等表演,都具有古朴、严谨、规范的特色。
(注:本文内容选自《粤剧大辞典》之表演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