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英新剧《南国菩提》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发布时间:2014-10-24 作者:刘春风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南国菩提》剧照
《南国菩提》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秦中英粤剧作品研讨会现场
10月9日晚,由广东香山粤剧团排演的原创大型粤剧《南国菩提》在广州南方剧院首演,为90岁高龄的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祝寿,吸引了众多粤剧界前辈和观众前往捧场。《南国菩提》由秦中英重新创作,重现六祖惠能平民禅学思想和改革精神。紧凑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词,以及浓缩的禅宗哲学思想受到众多粤剧观众的欢迎,一些粤剧迷还专程从香港赶来看剧。该剧还同时参评11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10月10日上午,大型原创粤剧《南国菩提》观后座谈会在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召开。座谈会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山市文化艺术创作室、香山粤剧团承办,广州市红线女艺术中心协办,中山文化局领导、粤剧界专家、广东香山粤剧团主创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嘉宾探讨了粤剧《南国菩提》创作的特点,对广东香山粤剧团的演出给予了充分肯定。
梅晓(广东艺术研究所所长):
看完《南国菩提》后,让我真正感到秦老师对人生的体悟,我很敬佩《南国菩提》的创作团队,我对六祖惠能非常尊敬,也作过详细的了解,我接触过有关六祖惠能的本子大概有十多个,但最终觉得这个题材太难写了,很难写深写透,但是《南国菩提》的演出非常顺畅,很难能可贵。
在下一步的修改我提点建议,我理解的六祖惠能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一是他的慧根,他从小天生的对佛的悟,到他到黄梅做居士,以及后来获得衣钵南下隐居,传说是十六年,严格说实际上是五年,《南国菩提》最大的优点是接近历史。二是在黄梅传六祖的衣钵,这一段是很重要的,可以在这方面再动动脑子,惠能非常了不起,他传佛不传祖,五祖归隐的时候是要传他衣钵的,但他只求佛不求祖,南北的矛盾让他非常难接受,这样正统的衣钵传给一个南蛮子,弟子们想把袈裟夺过来传给正统,为什么五祖传他衣钵还让他连夜南隐,就是因为知道以他的资历必然会引来纷争,袈裟这段戏我觉得还可以写得更透一些。除了偈语之外还有三处证明惠能开悟的细节,这个细节我觉得可以不写,惠能的居士生涯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直接就跳到另一个空间,这个细节我是专业的能看明白,但很多观众是看不明白的,这个细节是一个空白,我认为可以把它补上去,可以让观众更透彻地知道惠能对佛的感悟,后面惠能南下也可以多进行一些描写。另外,传说中惠能南下的十六年是他真正彻悟的,这里以嘉裕饰演的月娥上吊作铺垫,通过六祖惠能化解危机而开悟人生,惠能把西方达摩带来的佛教中国化,而且让每个人不出家而心善,就可以成佛,这个角度我认为还可以作些推敲。我个人更希望六祖惠能不是高高在上的,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他之所以能得到普罗大众接受,走到千家万户,是因为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善。我特别喜欢他到南华寺那场,他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把他的佛教思想传承下去。
《南国菩提》讲述的是六祖惠能的生平,有关佛禅的东西,我很敬佩秦老师,对佛的领悟很透彻,但这部戏在舞台呈现上没有给我们一种特别清透的感觉,舞美用黑底幕可以,但它所呈现出的空间太压抑了,包括菩提树的使用上,它对人生、佛理、佛法下伸延、和谐、和睦等这些理念可以运用,但在处理上可以多作考虑,无论是舞美、音乐都要体现出佛的空间,局部要表现得透彻,在最后一场六祖惠能走向深处,所表现的应该是走向光明而不是黑暗,六祖慧能的像摆在上面让观众看,那是一个局部,应该是让我们看得完全通透的,作局部不是不可以,但在舞台上呈现如何做得跟佛性相连,这里显得有点弱;音乐设计上挺好听的,但是让人特别过瘾的段子特别少,特别是最后一段,有些太革命,这里有点破坏了戏的主题,六祖惠能要表现得透彻,惠能是劝人向善,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特别是六祖惠能到了晚年大彻大悟,武则天三次派人请他进宫,六祖拒而不去,这是很了不起的人格,这是一种升华,在表演上,音乐上可以更空灵些。以上观点只供参考。
蔡衍棻(著名撰曲家):
秦老师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六祖惠能》这部戏重新写成《南国菩提》,第一稿《六祖惠能》可以说有观赏性,但一点矛盾也没有,既没有男女情感戏,也没有官场的纠缠。《南国菩提》把这些矛盾突现了,香港几十年前把这个题材拍成电影《木棉袈裟》,讲述的就是神秀追杀六祖,目的就是要夺走木棉袈裟,木棉袈裟穿在身上是刀枪不入的,但我们在戏剧表现上跟它不一样,《南国菩提》的矛盾表现出来了,并且把它表现在与神兽的斗争中。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传统粤剧,这是秦老师凭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很多牌子、小曲,总的来说,这出戏还是很不错的一部作品。
但有些矛盾有所局限,没有表现得透彻,例如南郎揭偈语那场,六祖惠能让人在手掌上写出来,在这场表现上我认为应该是南北郎直面一起写出来,并且由五祖来作判断,目的是让观众明白哪对偈好,而不是只为了让人物知道。个人认为“送别”那场戏也没有写透。我认为最难写的戏是,六祖接受五祖桂冠后,怎样用直接的、直觉的、形象的、能说服人的去表现六祖在弘扬南派南来怀集、四会、新兴一带的开宗立派的大气魄。在第一稿以两村之间打架来表现佛家的以和为贵,这一稿用的是已婚女子月娥的家庭纠纷来表现,但到最后的解决手法实际上用现在街道大妈的解决理论,并不需要出动大师级的六祖来解决,一个平民的夫妻生活居然要用一个和尚来解决,用这场戏来支撑后面六祖弘扬佛法的场面,这里显得说服力不够强。
罗铭恩(中国粤剧网执行副主编、著名评论家):
秦中英老师是粤剧界编剧老前辈,对很多中青年编剧来说是一位很好的导师,他九十高龄还能写出这么好的剧本,很难能可贵。我首先谈谈《南国菩提》这部戏的成功之处。一是《南国菩提》这样的题材确实是很难写的,因为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突出的戏剧高潮,它采取了散点式而不是线性式的戏剧结构,剧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事件但有各自独立的故事。要完成这部戏必须具有比较好的中国古典文化基础,对惠能六祖这个人物有透彻的理解,对佛学中的哲学思想认识深刻,同时要有比较深厚的粤剧编剧功底,秦老师都具备这些条件。他运用了上佳的台词和曲牌,以及深入浅出的佛学禅宗理念,用经典语言把主题思想诠释出来,因此这部戏很受中老年观众欢迎。二是六祖惠能本来是高踞于神坛之上的圣僧,在戏中重新回到民间,回到老百姓当中,成为弘扬佛法、倡导传统美德的人,成为为平民百姓排难解忧的人。这也是编剧和导演的成功之处;三是秦中英老师对传统粤剧能做到坚守、坚守、再坚守,他运用的粤曲牌子很传统,他对舞台美术的运用很符合传统戏曲空灵写意的手法。近年来,很多粤剧都注重搞大布景大制作,《南国菩提》并没有大布景大制作,这给了演员更大的艺术表演空间,让演员通过自身发挥来加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主演们都做得很好,邓志驹做得特别好,把一个高深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恰当地表现出来。
在这里,我提两点建议:一是适当增加戏剧的矛盾冲突,现在矛盾冲突不足,使剧目显得有些平淡。二是剧目的结尾,现在的结尾一方面令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观众仿佛走进了佛门,另一方面显得太过于寂静与空灵,对年轻观众来说觉得有些闷,我觉得最后一场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让结尾既有返璞归真的感觉,又使它不致过于冷清,要让人感觉佛祖始终是跟平民在一起的。
林骥(原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著名剧作家):
观看《南国菩提》之前,我很担心这样一出和尚戏会写成怎样,但是,可以说这部戏我是很有兴致地看完,虽然很多戏剧的东西表现得并不完善,但写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我想秦老师九十高龄写这部戏,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我本身都七十多岁了,已经不想执笔写戏了,对戏剧也有很多看法,我对《南国菩提》最满意的地方是它的舞台呈现,以前某些重点剧目创作请的都是所谓的外来名家,现在舞台上出现的大多是本土人,我不是反对外来名家,但我唤吁发挥本土创作型艺术,广东历来的大家都是在广东的土地上生长的,一名作家的血液里流的都是本土的东西,《南国菩提》在导演、表演、舞美上都非常完整,我反对大制作,那些所谓大制作的导演是最没本事的导演,他没有回归戏剧的本体,戏剧的本体是人物、故事、情节、冲突,《南国菩提》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很多戏都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戏剧能流传下来有它一定的因素,有些戏既没故事又没情节,就在台上跳来跳去,这样也叫剧本?六祖慧能是广东的题材,艺术上的地方色彩很重要,很多外来的名家都写不出广州本土的东西,《南国菩提》有它艰难的地方,但它从人物来写戏,邓志驹的表演也很到位,很久没看过舞台呈现得如此好的戏了。
秦中英(著名编剧家):
我今天来是听意见的,如果说《南国菩提》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个人的力量可以说是很少的,是整个创作团队的力量,特别是中山市的领导,我每次到中山排戏、改戏,中山的几位文化领导都在场,他们不单对这部戏关心,更重要的是出谋划策,我从事粤剧编剧一辈子,在近三四十年来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领导如此关心、扶持、参与剧本的创作,我深受感动。当晚《南国菩提》演出结束后,我在戏院门口遇到几位从香港回来看戏的女士,我问她们好不好看,她们说好看。我当初构思这部戏的时候,就知道这部戏不会好看的,这部戏的情节并不吸引人,既没有花旦戏,也没有粤剧吸引人看的元素,如何令观众喜欢看,在这点上我下了很多心思,这部戏如果观众不喜欢看,就算获了奖也没用,但是从剧场的效果来看,这部戏还是挺吸引观众的。我一直问自己,观众为什么会喜欢看,像《南国菩提》这样吸引观众的戏是近年很少见的,那它以什么来吸引观众呢?主要是以唱为主。
我经常强调说:“戏曲戏曲,戏占一半曲占一半。”但近年来很多年轻编剧都只注重戏、人物、情节,我的几个学生,如果让他们构思一部戏,他们都写得不错,但是就是曲写得不好,演员唱起来很不顺口,以前每出名剧都必有名曲流传下来,现在的曲演员不喜欢唱,观众不喜欢听,观众喜欢《南国菩提》的主要原因就是曲好听,我说这些是希望年轻编剧们能受到启发,以后写剧本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剧情外,还要注意曲,一个剧本,想要有广泛的流传,一定要有好听的曲,一个老倌想要成名,他必须要有为群众所乐于传唱的曲,也就是说曲可以推广。
陈笑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我谈几点感受:一是这部戏有很好的基础,演员很努力,各方面都很不错。首先是音乐处理方面很好,我很喜欢结尾那首曲,主演唱得很动听,表情配合也很好,我对结尾的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场以梆黄为主的戏音乐节奏过快,或许是演员在唱腔上还没调整好,以致有些地方听不清楚,佛学里很多词都需要自己领会,不是每个观众都看字幕的,唱词要清晰才能让观众有所理解,这点还要调整一下。其次是这部戏的新手法我是可以接受的,有很浓的禅味。
惠能刚开始的化妆过于白,他作为一名寺院的舂米杂工,与其它人不同,服装也不像是一个做工的。有几个人穿文生鞋不太好,整个戏要考虑一下人物形象,头上的髻也给人感觉不太像;夜渡的动作太生硬,是否研究一下,从角色的身份去探索一下,这样更完美;在六祖圆寂前,怎样令六祖惠能有仙风道骨的感觉,令人印象更深刻。以上是我个人的感觉和希望。
彭寿辉(《羊城晚报》资深剧评家):
《南国菩提》很难能可贵。难就难在难度大,佛教题材的戏不容易写,秦老师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深奥的佛学禅宗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这是很难得的。可贵之处在于,整个戏的表演很自然、很平和。香山剧团从来不依靠、也不会花几百万请外省的所谓名导演,都是利用本土的编剧和导演,回归到我们粤剧的本体,这才是真正的粤味。近七、八年的一些所谓大制作, 我是不太喜欢看的,所以我觉得香山粤剧团用本土的编、导演,实在是难能可贵。最后的主题曲我很喜欢,有一种空灵、宁静的感觉。
在和尚形像上,我提几点意见。1.和尚应该是没有胡子的,脸上很干净的,但《南国菩提》里的和尚有些是有胡子的;2.和尚头上戴的帽子也应该没有“佛”字的;3.和尚不要经常双掌合十的动作,跪也不要单脚跪,应该双脚跪,手掌向上不向下,头要跟地面接触,样子很虔诚的;4.“诳”字应读“妄”音;5.不要所有人都称“施主”;6.不能坐于大殿;7.和尚穿的衣服颜色需要注意;8.撑渡一场的身段略欠,显得简单了一些。这些细节都需要注意。最后出现的六祖真身像应该放大,有些观众看不清,还有观众问这个是不是邓志驹。有些年轻观众觉得戏比较闷,作为像我这样的老年观众是很喜欢的,这些可以修改得更好一些,我个人认为,惠能不应该介入家庭夫妻之间和矛盾,特别是情爱方面,和尚是六根清净的,化解家庭的戏可否考虑佛家不要介入为好。感谢香山粤剧团为粤剧舞台带来一阵清风,使人有一种平和、宁静、和祥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戏很正气,很正能量,对当下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导人向善。
倪惠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看完《南国菩提》我深有启发,我谈几点感受。首先祝贺香山粤剧团排了一个好戏,现场观众看得很投入,香山粤剧团开创了一个几十年来很少人写的题材的剧目,可以说非常大胆,因应现今社会的发展而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宗教意识非常浓烈的戏,看完以后令人心里感到很祥和,很能打动观众的心,《南国菩提》很有艺术感染力,令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唱腔设计非常好,把禅味充分地表达出来,邓志驹最后一场的唱腔和表演都非常精彩,把握得非常好,唱腔处理得非常成功。戏剧一定要有情节、矛盾、故事推进,相对来说,《六祖惠能》故事情节重一点,而《南国菩提》禅味浓一些。
总体来说,《南国菩提》感觉前段的戏比较仓促,五祖选择六祖的铺垫还是少一些,这段戏要丰富饱满一些,要令人觉得是非六祖莫属的,人物是有成长的,在表演上,前半段与后半段要有变化,把他再凡人化一点,加点感恩感激的表演。前半段里神秀写得很好、很丰满,演得也很好,但总觉得欠缺了什么。六祖把衣钵捧在手上,要表现得敬重一些,不能太随意,六祖救月英也不能表现得太随意,六祖是一个出家人,最起码男女有别,除了他把月英从水中救起的那个情节外,其他时候不能轻易与月英有身体接触,类似这样的小节要注意些,不能忽略。在人物表演上,前半段可以再放开一点,不要太拘谨。另外,伴唱给我的感觉不太理想,要多练,不要有太多个性的声音突出,声音不和,会破坏整个戏的艺术气氛,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解决,一是提前录好伴唱,二是现场伴唱的时候要大家围着麦克风,这是一个很有禅味的戏,和唱不求大声,要轻柔,要令人有空灵感觉。《南国菩提》是一部很平民化的戏,很受老一辈的观众的欢迎,但在舞美呈现上未能尽如理想,灯光、服装也还没达到境界,还有提升的空间。
梁郁南(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研究室主任、著名编剧家):
《南国菩提》这类型的戏很难写,很惊讶秦老师九十高龄还能写出这么好的戏,《南国菩提》的结构取向很好。看完以后,有两个场面是我意想不到的,一是佛教深入民间的细节。二是结尾主题曲,把戏推向一定的高度,观众也能静下心来慢慢听,这是《南国菩提》最大的一个亮点,最吸引我的是这部戏的音乐唱腔设计。《南国菩提》没有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它在唱腔上找亮点,以曲带剧,这是《南国菩提》最大的成功之处。导演在处理上也处理得很好,最后一场是非常安静的、慢慢地把主题曲唱出来,这是真正的粤剧版的六祖。
在人物表现风格上,前后有点不大协调,这里需要统一一下。李伟昌饰演的五祖表演得很不错,但五祖的禅味相对少了一点,“分别”那场戏不应有悲的感觉,让它的禅味更浓一些。六祖到了下半场戏剃头以后给人的感觉很舒服,但有三分之二的戏是带发的,在处理上可否把六祖剃光头的时间提前一些,比如入民间那场戏已剃光头,这样令观众更能接受。《南国菩提》的难处在于,如果不具体表达事件,就令观众不清楚六祖做了些什么,如果太具体,又令人六祖有街道主任的感觉,会影响这部戏的禅味,怎样才能做得空灵一些,虚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多一些,不要做太具体。包括花旦戏,她是否要因为丈夫入空门就要死呢?这些细节需要调整一下。
钟哲平(《羊城晚报》专栏作家、剧评家):
以情感人的戏剧佳作我们看过不少,但以智能照亮人心的作品比较少见,并不是说情节很复杂,或者感情悲惨,才能演得感人。照亮人心的力量同样能感人。《南国菩提》的主题曲有种声声入耳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主演邓志驹的唱腔处理得非常好,干干净净、舒服、宁静的心灵洗涤,他唱出了浓浓的禅味。上一版本《六祖惠能》的猎户纷争改为《南国菩提》的家庭纷争,更加符合六祖的特性,单单劝人不要杀生是佛门的共性,没有了六祖的特性,而在这些呈现上,《南国菩提》处理得很好。
感觉前半段太过紧迫,显得略为仓促,“地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这一段应该是五祖与惠能的对话体验出来的,现在表现为一种追忆,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里显得不够深入,这里有点可惜,但如果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说出来会更好。
从《六祖惠能》到《南国菩提》,均受到粤剧前辈艺术家的关怀和指导,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生前曾观看《六祖惠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度赞扬该剧的主题内容积极向善,“粤味”非常浓,并拟专门召开研讨会帮助剧组进行修改优化。演出期间,罗家宝、陈笑风等粤剧界名流多次观看并亲临剧团指导。
邓志驹(广东香山粤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国菩提》主演):
粤剧大师红线女生前曾观看《六祖惠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为该剧召开研讨会帮助剧组进行修改优化是她的遗愿。今天,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办观后座谈会,以此表达对红线女大师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