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民国时期的粤剧大班(之二)

    发布时间:2015-03-13 作者:罗伟添 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日月星剧团   1930年廖侠怀、肖丽章发起组建,宏顺公司经营。初期的主要演员有廖侠怀、肖丽章、少新权、小苏苏、罗文焕等。演出剧目有《今宵重见月团圆》、《狗吻王头》等。在《今宵重见月团圆》一场中,唱腔吸收“月光光,照地堂”的童谣,听起来十分悦耳,广为传唱。后因肖丽章另组锦凤屏班而离开剧团,由廖侠怀、桂名扬、曾三多重组日月星班。主要剧目有《火烧阿房宫》、《棒打薄情郎》、《皇姑嫁何人》、 《冷面皇夫》、《血战榴花塔》、《冰山火线》等。1932年2月14日《伶星》杂志52期载文称赞该团编演的《火烧阿房宫》是“抗专制,御强权”的好戏,编演的《血战榴花塔》是“表彰为民族而战死的英雄”,还称赞该剧“是今日国难当头之一服兴奋剂”。

      该团擅演大锣大鼓的袍甲戏,以场面宏伟、气氛炽烈、表演火爆吸引观众,尤其深得乡村观众青睐。其中小武桂名扬爽朗明快的台风,武生曾三多稳重洗练的功架甚为观众称道。桂名扬还首创以“锣边大滚花”亮相的表演,使剧中人物显得十分威武。陈锦棠在《火烧阿房宫》中先演樊於期,后演燕将夏扶“盘肠大战”,壮怀激烈,深受好评。抗日战争期间的该团曾一度解散,后由曾三多主持重建,并领衔主演,成为极少数的以武生行当演员担纲的一个大班。即使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情僧偷到潇湘馆》为代表的生旦戏大行其道之时,日月星剧团仍保持以花脸行当角色为主,以袍甲戏见长的特色,在粤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该团多数活跃于城镇乡村,一直演至 1951年,因剧团人员变动较大而解散。

      太平剧团   1933年4月,马师曾应香港太平戏院老板源杏翘之邀请而组建。建团初期,主要演员有马师曾、陈非侬、半日安、梁冠南、冯侠魂、冯醒铮、赵惊魂、李艳秋等。1933年秋,香港当局取消不许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的禁令,太平剧团于1934年初组织第四届班时,加聘花旦谭兰卿、上海妹等女演员,成为粤剧界最早实行男女合班的剧团之一。先后加盟该团的女演员还有麦颦卿、卫少芳、区倩明、区倩坤、楚岫云、凤凰女等。男角则有王中王、梁醒波、麦炳荣等。该团以香港太平戏院为演出基地,还经常到九龙演出,有时也到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的城镇演出。

      马师曾在太平剧团推行了一系列粤剧艺术的革新,该团根据社会形势,市场需要和演员特点,编演了一批揭露社会黑暗、惩恶扬善的新剧。常演剧目有《斗气姑爷》、 《刁蛮公主戆驸马》、《野花香》、《审死官》、《贼王子》、《神经公爵》、《佳偶兵戎》、《藕断丝连》、《苦凤莺怜》等。其中多属轻松谐趣的喜剧,寓教于乐,人情世态刻画入微,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深受社会中下层观众的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团编演了《洪承畴千古恨》、《秦桧下地狱》等鞭挞汉奸、宣传爱国的剧目。

      该团推行排戏制度,每台戏演出前都进行排练。服装方面也有革新,该团以带水袖的大袖汉装为演出服,效果良好,后被其他剧团仿效。音乐方面,大胆吸收运用西洋乐器伴奏,与民族乐器相结合,丰富了粤剧音乐的表现力。太平剧团演出十分卖座,成为与薛觉先主持的觉先声剧团并驾齐驱的省港大班。太平剧团在开办的9年间,形成了著名的“马派”艺术,对粤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马师曾随即潜逃出境,返回内地,曾于广州湾(今湛江市)重组太平剧团,主要成员有马师曾、何芙莲、银剑影、梁冠南、胡迪醒和红线女等。1942年初,马师曾进入广西组建抗战剧团,太平剧团宣告结束。

      胜寿年剧团   前身是人寿年班。1933年人寿年因丑生罗家权枪杀徒弟唐飞虎案散班后,靓少佳与原班人马(除罗家权外)接手重建,班名改为“胜寿年”。主要演员先后有靓少佳、林超群、李翠芳、庞顺尧、靓次伯、曾三多、冲天凤、袁仕骧、卢海天、朱少秋、梁鹤龄、郎筠玉、梁金城、小飞红、蟾宫女等。该团以小武戏为主,颇有南派传统艺术特色。主要剧目有《怒吞十二城》、《粉碎姑苏台》、《虎将拜陈桥》、《难为相思猫》、《午夜盗璇宫》、《金丝蝴蝶》、《汉光武走南阳》等。

      1936年,剧团应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邀请赴美国演出,靓少佳与靓次伯、紫兰女、小觉天等合演《粉碎姑苏台》、《肉搏黑龙江》等宣扬爱国主义、反抗侵略的剧目,并发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该团在美历时3年多,其后曾一度解散。1939年,靓少佳自美国返抵香港,重新打出胜寿年班牌,并于1940年率团赴越南,以胜寿年名义持续演出7年。1947年回到广州。1949年11月11日,胜寿年剧团参加庆祝广州解放大游行;1950年9月,在广州公演现代剧《白毛女》,成为广州第一个演革命现代戏的粤剧团体,引起轰动。1952年因主要演员靓少佳、郎筠玉、林小群、庞顺尧等分别参加新组建的新世界、珠江、太阳升、娱乐粤剧团,胜寿年剧团才告解散。

      义擎天剧团   成立于1933年。当时靓少凤拟组新班,与千里驹商量组班事宜。千里驹原准备退休,出于情义,乃支持靓少凤牵头组班,故剧团取名为义擎天。主要演员有靓少凤、千里驹、靓新华、李艳秋、叶弗弱、罗品超。演出的剧目多是南海十三郎编撰的作品,主要有《燕归人未归》、《香车行》、《花落春归去》、《苦狱两青莲》、《教子逆君王》、《万劫红莲》、《皓月泣残阳》等。该团为节省开支,由演员兼任行政、业务工作,因而在当时粤剧不景气的环境下,能够坚持演出并有所赢利。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散班。1946年, 李华亨、蒋世勋、李自由等以义擎天班牌组团演出。1954年和1955年,叶弗弱、叶弗愚、黄新雪梅、陈少棠等也曾组建义擎天剧团,在广州演出《赵氏孤儿大报仇》、《狄青怒斩黄天化》、《薛刚打烂太庙》等剧目。该团1956年解散。

      大利年剧团   1935年由廖侠怀组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名班。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改名为胜利年剧团。由廖侠怀领衔主演,以丑生担班。主要演员先后有黄秉铿、黄千岁、谢君苏、谭兰卿、唐雪卿、区楚翘、绿柔魂、梁艳庄、紫兰女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月底西厢》、《哑仔卖胭脂》、《柴米夫妻》、《棒打薄情郎》、《铁嘴鸡》、 《乞儿入太庙》、《哭崩万里长城》、《花王之女》、《大闹广昌隆》等。主角廖侠怀有“千面笑匠”之称,能编能导能演,艺术上大胆创新,编演了不少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反映社会生活情态的剧目,其中多是表现下层人物生活的喜剧,笑中带刺,笑中有泪,有些戏近乎荒诞,但寓意深刻。如在《潘金莲枪杀高力士》的广告上,就明确宣示要“描写人生现实”,揭露社会罪恶。20世纪40年代前期,该团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广州市中山戏院上演新剧《罪》,由于猛烈抨击时弊,当晚就被日伪有关部门责令停演。 在40年代后期推出的《甘地会西施》一剧中,借甘地、西施之口宣传兴邦复国,发奋图强,抨击社会的黑暗腐败。该剧艺术构思充满奇特浪漫色彩,舞台美术也有创新,一时轰动剧坛。1951年廖侠怀移居香港,大利年剧团遂告结束。

      兴中华剧团   成立于1936年。当时胜寿年剧团靓少佳赴美国演出,剧团由白玉堂主持,改团名为“胜中华”,后考虑到当时日本侵略中华,乃改为“兴中华”。主要演员先后有白玉堂、曾三多、林超群、庞顺尧、陈艳侬、陈露薇、李海泉、卫少芳、林惊鸿、邓丹平、张活游等。演出的剧目有《鱼肠剑》、《风火送慈云》、《摘缨会》、《香风灭战云》等。其中根据《水浒传》故事编撰的连台本戏《煞星降地球》,由徐若呆主演,最为卖座,连续演出7本,欲罢不能。后因日军飞机轰炸广州,该戏才被迫停演。兴中华剧团移师香港,继续推出《煞星降地球》第8本,并演出《白菊花》(3本)和《白蟒抗魔龙》等剧。抗日战争胜利后白玉堂与黄君武、邓碧云、陈露薇、半日安、少新权等重组兴中华剧团,剧目有《劈山救母》、《大审陆凤阳》、《吴三桂》、《偷祭贵妃坟》、《风雪送昭君》等。该团约于1947年结束。

      孔雀屏剧团   1938年陈非侬应香港绅士何甘棠邀请,从越南返回香港与白玉堂组建该团。主要演员有丁公醒、白玉堂、陈非侬、半日安、冯侠魂、曾三多、李海泉等。乐队由尹自重、何大傻主持。为了配合首晚开台演出的剧目《孔雀开屏》,由何大傻谱写新曲《孔雀开屏》,并由白玉堂亲自用箫吹奏,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此曲广为流传,成为广东音乐的名曲之一。该团演出剧目还有《海底针》、《三打窦尔墩》等。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该团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