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评与争鸣】不要离开戏曲的本体

    发布时间:2015-06-02 作者:潘邦榛 来源:澳门日报 点击:

            在广州隆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竸演,日前已经降下帷幕。但人们对全国各地推出的共十九场戏和一众“折梅”演员的精彩表演仍印象颇深,津津乐道,发表了不少议论。其中涉及到一个一直被关注、被重提的大问题:如何更好发掘、展现戏曲剧种深厚的内涵和发挥戏曲本体的艺术魅力?
            广州粤剧院参演的粤剧《鸳鸯剑》和《刑场上的婚礼》之所以受到追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剧,都坚持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而且具有浓郁的“粤”味。
            在《鸳鸯剑》中演女主角梅暗香的优秀青年演员吴非凡,经过艰苦的练功和钻研,充分展示了粤剧在唱、做、念、打多方面的表演技能,还“反串”男装,身穿“大靠”,武功不凡,威风凛凛;连粤剧传统的南派武技“踩跷”也大胆运用,且恰到好处,赢得了满场掌声。为她配戏的、已夺得梅花奖的著名文武生黎骏声,十分赞赏她认真传承的精神,并认为时下“观众审美与口味虽然有所改变,但粤剧不能失去根本的东西。”,以此剧为例,“音乐唱腔、演员表演等都是传统的,创新的是舞美、服装等元素。”他强调纵有改革,“表演程序等核心没有改变”,“要以传统为基础”。
            外地不少优秀的戏曲在竞演中也同显风采,像京剧《洛阳宫》,演员并不多,仅六个人物,却行业齐全,老生、正生、正旦、花旦、花脸、丑生全有,而且个个都表演出色,形象鲜明,体现出各行当的特长;演出舞台简朴,还是一桌两椅,演员都便于发挥,更显灵活,观众同样“入戏”。
            竞演中唯一的话剧《伏生》(古装戏),在话剧的表演和舞美中向戏曲的“写意性”学习,大受好评。此剧的执导、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也导演过戏曲,他认为戏曲应是“追求传统”,“始终不能离开戏曲的本体,不然,自己存在的主体就没有了。”
            竞演中有赞有弹,对个别戏曲本子过于“话剧化”、演员“多讲少演”就有批评声音。有些戏,如黄梅戏《小乔初嫁》,在舞美设计上大量运用声光电、高科技,布景与服装均走豪华路线,不作写意的追求,也被指“凑热闹、重形式”,离开戏曲本体”。有专家指出,早年已批评过某些戏曲“以革新之名兴奢华之风”,应该警醒,必须再强调保持戏曲的本体特色。




            本稿件转载自澳门日报,作者为潘邦榛。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