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团动态】粤剧《梦·红船》登台亮相 无南派绝技何成广府大戏?

    发布时间:2016-09-02 作者:周豫 黄羽茜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过去,在武林中早有“南拳北腿”之说,戏曲武打也有南北之分,“北派”以京剧为代表,“南派”以粤剧为代表。由广东粤剧院打造的大型新编粤剧《梦·红船》的最新升级版本将于9月2日~3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

           日前,该剧总导演丁凡和主演彭庆华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详谈了升级版在剧情以及南派武打上的改进。《梦·红船》所展现的“高台照镜”等粤剧南派绝技,一直受到戏迷热烈追捧。此外,10月11日~13日《梦·红船》将赴北京参加“南方戏曲汇演”活动。
     


     

    “高台照镜”再现武打精髓

           新编粤剧《梦·红船》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红船艺人抵抗恶霸、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不过,此戏最荡气回肠之处,不在情节本身,而是粤剧南派武功。尤其是剧中重点突出的木人桩、高台照镜等等,都是粤剧南派武打表演中的重要内容,“木人桩”更是其独特的符号,为粤剧红船船头特有的标识。因此,在剧目创作中,主创团队有意识地把这些具有特殊语汇的元素作为表演的主体贯穿始终,形成别具一格的、反映粤剧艺人红船生涯的剧作。

           “高台照镜”表演时,舞台正面放一张桌子,旁边放一张椅子作为垫脚之用,桌子上面再放一张椅子,演员先踏上桌旁的椅子,用力蹬上桌上的椅子,在空中转体、扎架,盘腿坐在椅子上。这种在高台上腾越的动作就叫做“高台照镜”。戏中,这个动作要求演员跨上4米高台。主演彭庆华说:“关键是腿要稳,身要轻,胆要大,心要细,踏上椅面,跳过椅背,飞上高台,如观音端坐莲花之上。”

           随着粤剧武戏的发展,表演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吊足观众胃口的“高台照镜”出现在全剧的高潮。剧中,红船子弟为了不让日本鬼子霸占红船,上演一出戏中戏《火烧黄天荡》,邝三华手持火把表演“高台照镜”,跃上船头,扔下火把,和鬼子同归于尽。可以说,南派武功的招式不仅是情节的需要,更是演员塑造人物性格的方式,进退之间,得到一种节制中的自由。

           再比如,英姿勃勃的“木人桩”按照人体的眼、心、腹3个身体正面的主要部位,设计3枝伸出来的“木桩手”,此原为南少林武僧日常练功用的器具,后来传入戏班。在《梦·红船》中,粤剧艺人练功时把木人桩立在红船的船头,以活动的人与固定不动的木人桩进行搏击,戏班子弟按照既定套路向木人桩发起攻击,动作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在“戏中戏”中,演员把擂鼓与打木人桩结合起来表演,按照鼓点的节奏击打木人,大大增加了观赏性。
     

    粤剧不能再“站着唱曲艺”

           粤剧大师白驹荣曾说过:“南派武功有它的独特风格,老叔父老前辈穿起盔甲表演将对将的大战,他们的寸度准确,靶子轻快,英姿勃勃,表现有力,看来俨然战场交锋,大获观众的赞赏和喝彩。这是与平时的苦学苦练分不开的。”对于前辈的箴言,彭庆华深有体会,他认为习武不仅是舞台上情节的需要,更是演员整体气质的自我修行。

           高台照镜、蝴蝶双刀、木人桩、梅花桩、踩沙煲、叠罗汉……粤剧南派武功擅长在热闹中体现高超的技巧。早期,粤剧多在乡村演出,地形空旷,由于舞台简陋,演员更注重动作,表演火爆、豪迈,观众也喜欢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民国初年,粤剧舞台上的武打动作均用真刀真枪。兵器重二三十斤,在台上呼呼舞动,金属碰撞铮铮作响,观众看得气都透不过来。上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变剧团,人员压缩产生“六柱制”,小武的职能被文武生兼并,小武戏慢慢失传。

           在采访中,彭庆华也表达了对粤剧武生未来发展的担忧,“《赵子龙催归》《罗成写书》《武松大闹狮子楼》等经典名剧,要是没有南派武功,就会失传。”粤剧申遗时,剧院还专门到粤西下四府戏班请来保留南派功夫的武生。然而,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武戏”就只能束之高阁、成为遗产了。

           对于这部戏,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也倾注了诸多心血。从去年第十二届省艺术节首演到现在,《梦·红船》已经是第三次大改,“虽然它得过很多奖,但我们一直想着它是否可以再提高,包括在技巧上。南派武打和京剧武打完全不一样,古装武打戏多是以京剧的模式为基础。这部戏则尽量发挥南派的特点,并且难度大为提高,不磨不可能成为精品。”
     


     

    ■对话

    彭庆华:无技不成艺 磨戏也磨人


           南方日报:在《梦·红船》中,你是如何塑造邝三华这个人物的?改版后,剧情和武打又经过了哪些升级?

           彭庆华:《梦·红船》定位是粤剧南派武打戏,就要用真的兵器去打,追求拳拳到肉,戏里也用了南派独有的节奏和锣鼓。我要通过邝三华这个人物,把当时粤剧艺人经历的各种磨难都表现出来。因为我的阅历和年龄与剧中人物还尚有差距,所以我就去请教老艺人甚至是他们的父辈,询问他们当时的经历,还要看书,从历史中去对照。3.0版《梦·红船》在剧情上也有一些大的改变,更加符合逻辑。此外,邝三华因练“高台照镜”而受伤腿残,他又如何去救?剧中也有很多方式去展现。

           南方日报:据说,此次“高台照镜”难度系数大增?

           彭庆华:正所谓“无技不成艺”。这部戏的绝技是高台照镜,前一版中邝三华踏上台阶、越过大鼓、跳上红船,双膝着地面对观众……难度不高,还不够震撼。升级版中,我先要飞身通过一块斜着立起来的木板,然后再做高台照镜,难度系数提高。我相信,即使是专业的武打演员看了也会很惊叹的。

           南方日报:为了这部戏,戏中的演员需要做特别训练吗?

           彭庆华:训练是常态。戏曲每走一步路都是基本功。现在我每天的排练量都会超过10个小时,不练更容易受伤,吃亏的反而是自己。我今年40岁了,舞台上要用的那些功夫,我13岁进粤剧学校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了。现代粤剧演出情节都很紧凑,对精力和体力的要求都很高。这部戏有武戏也有文戏,不仅是武打,在声音声腔的控制上也都有难度。还有“戏中戏”,需要去穿着“大靠”武打。不仅如此,邝三华平时穿长衫,是剑衣武生的身段,整部戏身段的表演非常齐全,为了表现邝三华受伤后的瘸腿,我们也吸收了很多传统戏曲的元素。这部戏磨了五六年,磨戏也磨人,是折磨也是打磨。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为
    周豫 黄羽茜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其稿件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