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一半是阅剧,一半是悦剧
发布时间:2017-09-20 作者:叶小钟等4人 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
台下的学生笑倒一片,“瞧,那个人拿个棍子甩来甩去,真逗!” “粤剧演员是在套剑吗?还比不上简单的杂技呢?”现场充斥着笑声,没有人鼓掌。几年前,优秀传统戏曲——粤剧进校园的窘态,深深刺痛了广东省粤剧院导演莫非的心。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汉族戏曲之一。曾有赞誉称“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好多了,台下坐着的,不再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是有老中青三代观众。这是最完美的样式,戏曲成为三代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莫非欣慰地感受到了粤剧在当下的传承发展。
创新:在传承中寻找出口
2016年,现代粤剧《还金记》上演后,导演莫非收到了许多反馈。有位母亲给导演留言,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她四岁的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浪费食物,屡教不改。孩子看完《还金记》之后有了自己的感想 :“阿金没有吃的都快饿死了,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浪费食物。”“妈妈,我们捡到东西也要像阿金一样还给别人。”也有一个年轻观众看完《还金记》后想起了自己的老兵父亲,决定去听父亲讲述他自己的故事,而这曾是他不屑一顾的。
《还金记》剧照(由本站配图)
身为一名粤剧导演,很多像莫非一样的年轻粤剧人一直走在粤剧的创新路上,尝试做“现代”的东西,除了广受好评的《还金记》,还有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等。
《白蛇传·情》进入学校演出,颠覆了学生对粤剧以往的认识。他们觉得很美,“对纯粹情感的诉求通过白蛇直达我们的内心,我在重新审视我的爱情观。”一大学生在看完《白蛇传·情》后如此说。
《白蛇传·情》还创造性地将可以升、降、旋转,全机械操控的道具搬到了粤剧的舞台上。“现场惊叹声不绝,大家非常喜欢舞美,我们把机械融进舞台,将服装、造型、音乐跟机械协调起来,使得整体效果呈现现代中国风。”
《白蛇传·情》剧照(由本站配图)
此外,广东粤剧院的史诗性粤剧《八和会馆》将在年底首演,专门研究戏曲理论和堂会历史的中央戏剧学院的黄维若老师用了两年时间把剧本定好和填词。这不仅是一部向前辈致敬的粤剧,也是准备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莫非在导演《八和会馆》时遇到了难题,她一直在仰视这部剧,没办法“拥抱”它,“走近”它。后来,偶然的一件事触动了她。
“人家月收入3万元,我月收入3000元,演一个尸体,导演还要求走心。”《还金记》中红军烈士的扮演者,一个90后的男孩和莫非开玩笑。莫非被逗乐了,但同时,她还有一丝心酸。“我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孩子们,我非常尊重他们。他们除了在剧院当演员,还要在外面打零工赚钱养自己,赚了钱之后就回粤剧院专心排戏。而这凭借的仅仅是对粤剧的热爱。”这个男孩饰演冰雕,要以一种很僵硬的姿态在舞台上保持十几分钟。人造雪花落到他的鼻子上,但却一动不能动,因为他知道,就是他演的这个红军最后感化了阿金,他要演的走心,要塑造红军战士不死不灭的精神。“他懂粤剧,他爱粤剧,但是他挣不到钱养活自己。这和当时的八和会馆很相似。”
莫非茅塞顿开,“虽然在不同的年代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不一样,但精神追求却是一样的,我们一样经历传统文化的困境,在经济包围之下的这种式微,人心的浮躁、生存的困难,而我们寻求各种支持又自立自强,我们还在这里坚守。想到这里,我觉得一下子就融合了,我不再仰望《八和会馆》,我们要相信自己,找到文化自信,才能让粤剧在时代里成为文化的主体,而不是过时的遗产。”
喜忧:老龄化趋势与“初恋”情结
作为岭南文化的结晶之一,2006年5月,粤剧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粤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粤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粤剧的保护和传播势必得到加强;忧的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条件之一就是“处于濒危状态”,这说明粤剧的传承和延续出现了问题。
目前,改变粤剧观众多为老年人的局面,多培养年轻观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广东粤剧院开启了长达数年的“粤剧校园行”系列活动。几年来,随着“粤剧校园行”的深入开展,年轻的粤剧观众群体已经形成。据广东粤剧院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走进剧场看粤剧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像《决战天策府》之类的剧目,年轻观众占1/3以上。
在粤剧传承过程中,老年人对粤剧的初恋情结有时候也成为一个难题。莫非谈到,曾有老一辈看了《白蛇传·情》的舞台后,把她堵在粤剧院前门:“你舞台上的东西有没有称过多重啊?砸死人了你负责吗?”莫非笑呵呵地解释完后朝后门走去,在那又经历了一次围堵“你不能这么做啊,你怎么能在传统的《白蛇传》后面加个‘情’字呢?
莫非能理解老一辈的初恋情结。许多老一辈不接受粤剧前进的原因是觉得现在看到的跟记忆里面的粤剧不一样了,“但是活在记忆里面的东西是虚的,甚至主观美化了的,可以将以前的粤剧留在感知的世界里回忆。”
“我们活在当代,演员和观众群都活在当代,我们不能只为七八十岁的那代人,做他们习惯的戏剧模式,我们还要为当代人做他们能够接受的模式。这才是我们这一代创作人的职责。”
特别是一些传统剧目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并不适应于当下社会。所以,面对这类的传统戏的时候,莫非认为要做成更符合现代人人性的东西。在文化生命的生生不息当中去寻找新的天地。“作为粤剧界的引领者,如果我不爬,甚至趴着,没有人去忍这个痛,那粤剧只能倒退。因为导演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戏剧的思想高度;一部剧的思想高度,有时是剧种的思想高度。”
播种:粤剧在当下的跨界求新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编剧谢纳新认为,粤剧最大的优点就是:“群众基础深厚、吸取百家之长、具有创新意识。”作为文化遗产,粤剧和其他戏曲形式一样,具有教育、观赏的功能。同时,为了更好的在当下社会进行传承发展,更需要其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创新形式,以更吸引人的欣赏方式为更多人所喜爱。正所谓,粤剧,一半是阅剧,一半是悦剧。
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粤剧频频与其他行业跨界结合,通过创新粤剧表现形式,来满足老戏迷,吸引年轻人。比如广东粤剧院与热门网游《剑网三》合作推出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融合了网游与cosplay元素,颇受青年好评。此外,在传承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广州粤剧人大胆运用交响乐、舞蹈等手段,提高粤剧艺术的观赏性,推出国内首部粤剧动画片《刁蛮公主戆驸马》,吸引更多潜在观众。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穿越时尚演唱会,把粤剧与时装、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结合,都是新的有益尝试。在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打造中国最大的粤剧官方网站“中国粤剧网”。搭建“粤港澳桂文化大平台”,对接东盟、面向世界,以多元化互动方式向全球粤剧爱好者展示粤剧魅力。
“粤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吸取百家之长以及大胆创新的历史。”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副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陈艳冰说,粤剧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一直注意吸取其他戏剧的优点,才有今天的枝繁叶茂。“艺术家的创新必定需要冒风险,我们要尊重他们这种勇气,是创新的勇气支撑着粤剧不断向前”。
本稿件转载自工人日报,由该报记者叶小钟,实习生罗清峣、伍萍、刘楚冰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