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在上海(中)
发布时间:2017-12-26 作者:Mendeleev 来源: 方舟有戏公众号 点击:
在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上海英租界《大公报》报馆隔壁成立了“华联粤剧社”(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附近)。其前身是30年代中期所成立的 “华联同乐会”。该社聘请了当时从广东来沪演出后留在上海的专业粤剧演员麦少峰、何少帆、区光强、杨少波四人担任演技指导,教授粤剧。另请梁风、冯远怀两人为音乐曲艺教授,教授社员唱腔。
梁 风
冯远怀
该社一直对外公开演出,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义演或电台义播等筹款活动。参加该社的业余演员有邓莱臣、黄梁、李锐祖、柳振华、罗黛琳、叶雪霞、李锡尧、马文萍等。演出的剧目有:《木兰从军》、《梨花罪子》、《昭君出塞》、《夜送京娘》、《拉车被辱》、《归来燕》等。但时旅居沪上的广东同乡多达四十余万人,业余剧团公开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广大观众争相购票,卖座兴隆,上座率几乎可以与专业粤剧戏班竞相媲美。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47年的一个夜晚,《大公报》报馆半夜走电失火,紧邻隔壁的华联粤剧社同遭其难。加之旧社会的救火会行事随意,导致最终施救不及,全部物资化为灰烬,该社也随之解散。
南京路冠生园食品公司,为“联谊粤剧票房”成立点。(摄于1947年)
加之旧社会的救火会行事随意,导致最终施救不及,全部物资化为灰烬,该社也随之解散。大约在半年之后,也就是1948年初,上海粤剧爱好者黄维庆、吴逸卿两位先生在南京东路冠生园酒楼内,成立了另外一家业余粤剧团,名为“联谊粤剧票房”,把之前“华联粤剧社”的全体业余演员重新组织起来,继续进行排练、演出。戏剧教师由区光强、何少帆二位担任,音乐曲艺教师则由李叔良担任。
上海解放后,“联谊粤剧票房”归属上海市虹口区文化科领导,更名为联谊粤剧团。剧团迁至虹口区四川北路仁智里内。当时团员有黄维庆、吴逸卿、李叔良、李明耀、刘达云、刘萍、李曼英、李云、陈敏华、唐荣健、梁佩兰、梁詠丽、梁华珍、安佩文、徐羽炯、吴志雄、徐钊南、罗炳颖、卓汝平、李素英、程志均、区秀兰、何伯础、卓家荣、戴洁明等。在抗美援朝时期,该剧团曾在丽都花园大戏院举行义演,上演了两场《嫣然一笑》,作为“鲁迅号”飞机筹款募捐。笔者于2016年底访问了原该社成员92岁的罗炳颖老先生和79岁的卓汝平老师,据他们回忆,“联谊粤剧票房”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65年,该社在60年代初时,曾演出过的剧目有《拾玉镯》、《红楼二尤》、《借女冲喜》、《狸猫换太子》、《苏小妹三难新郎》等,卖座率极高,几乎场场客满。该社除编演传统戏之外,还排演过《抢扇》、《夺印》、《李双双》、《阮八姐》等现代剧,最后在国家的政治运动中堙没。
上世纪80年代,虹口区文化馆粤剧队演出节目单
与此同时,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上海业余粤剧组织还有如下三个:
(1)上海市虹口区工馀业余粤剧团。由郭彬先生担任戏剧教授,团员有邓逢德、张树坚、张宝德、林松光、刘佩玉、吴彩琼、郑志英等。演出剧目有《纣王与妲己》、《西河会妻》、《五郎救弟》、《拾玉镯》、《三回头》等。
(2)上海市虹口区百花业余粤剧团。由郑少秋担任戏剧教授,团员有陈超雄、梁文豪、冯宝珍、李丽芬、陈佩兰、何清石、吴东成等。演出剧目有《龙啸毒虎潭》、《大闹梅知府》等。
(3)黄浦区饮食业粤剧团。由区光强、司徒璇英担任戏剧指导;李叔良担任音乐曲艺教师;团员有黄远松、宾江华、冯松禧、陈敏华、唐荣健、韦燕萍、谭煜恒、朱惠仪、黎玉梅、李焕尧、钱国泰等。演出剧目有《羊城暗哨》、《十五贯》、《珍珠塔》等。
1963年1月4日,黄浦区饮食业粤剧团演出
由于十年的浩劫,上海业余粤剧组织均被迫解散。
在1976年之后,上海业余粤剧活动又焕发出了生机,不仅之前的那些组织纷纷恢复了活动,而且又成立了不少新的业余粤剧组织:
(1)虹口区文化馆粤剧队。该社是由联谊粤剧票房、公馀业余粤剧团和百花业余粤剧团合并而成。音乐曲艺教授由李叔良、马中英担任;戏剧艺术指导由李炳华、霍应标担任。演员有张树坚、林松光、区玉英、邓逢德、刘达云、梁华珍、卓汝平、陈敏华、陈伯鎏、卓玉珍、萧淑卿、龙嘉穗等。演出剧目有《胡不归》、《凤玉配》、《茶瓶记》、《蝴蝶杯》、《三件宝》、《金玉奴》、《五郎救弟》、《含笑饮砒霜》、《借亲配》等。
黄浦区文化馆旧址
(2)黄浦区文化馆粤剧队。该社是由朱彩屏担任戏剧指导,任福润担任音乐曲艺教授,演员有冯国兴、陈月华、秦国柱、郑惠灵、唐观鹏、安佩文、麦妙萍、曾丽明、谭梦霞、区采云、冯宝珍等。演出剧目有《凤仪亭》、《三回头》、《选女婿》、《红楼二尤》、《潞安洲》、《宝莲灯》、《烈女报夫仇》、《万里琵琶关外月》、《绣襦记》、《拜月记》、《魂梦绕山河》等。1992年6月28日,为隆重纪念沪上粤剧演出120周年,在上海市虹口区群众影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的诚挚邀请和大力支持下,该社组织了一次专场演出活动,演出了《魂梦绕山河》、《情探》、《神女会襄王》、谐曲《好眉好貌臭沙虱》这4出折子戏,使上海的广东老乡一饱眼福。
黄浦区文化馆粤剧队乐队
(3)黄浦区牯岭路街道文化站粤剧队。该社戏剧指导由朱彩屏担任,演员有何清石、罗炳颖、陈敏华、郑志英等。演出剧目有《拾玉镯》、《卧薪尝胆》、《胡不归》等。
(4)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文化站粤剧队。该社成立于1982年,该社由曾经参加过永安乐社的唐观鹏老先生担任戏剧艺术指导;李叔良先生担任音乐曲艺教授。该社社员有陈海钧、陈敏华、唐荣健、唐锦麟、赵良琴等。该社限于场地原因,不再进行演剧活动,多数以清唱粤曲为主。(待续)
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左二)
本稿件转载自方舟有戏公众号,作者为Mendeleev,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梁 风
冯远怀
南京路冠生园食品公司,为“联谊粤剧票房”成立点。(摄于1947年)
加之旧社会的救火会行事随意,导致最终施救不及,全部物资化为灰烬,该社也随之解散。大约在半年之后,也就是1948年初,上海粤剧爱好者黄维庆、吴逸卿两位先生在南京东路冠生园酒楼内,成立了另外一家业余粤剧团,名为“联谊粤剧票房”,把之前“华联粤剧社”的全体业余演员重新组织起来,继续进行排练、演出。戏剧教师由区光强、何少帆二位担任,音乐曲艺教师则由李叔良担任。
上海解放后,“联谊粤剧票房”归属上海市虹口区文化科领导,更名为联谊粤剧团。剧团迁至虹口区四川北路仁智里内。当时团员有黄维庆、吴逸卿、李叔良、李明耀、刘达云、刘萍、李曼英、李云、陈敏华、唐荣健、梁佩兰、梁詠丽、梁华珍、安佩文、徐羽炯、吴志雄、徐钊南、罗炳颖、卓汝平、李素英、程志均、区秀兰、何伯础、卓家荣、戴洁明等。在抗美援朝时期,该剧团曾在丽都花园大戏院举行义演,上演了两场《嫣然一笑》,作为“鲁迅号”飞机筹款募捐。笔者于2016年底访问了原该社成员92岁的罗炳颖老先生和79岁的卓汝平老师,据他们回忆,“联谊粤剧票房”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65年,该社在60年代初时,曾演出过的剧目有《拾玉镯》、《红楼二尤》、《借女冲喜》、《狸猫换太子》、《苏小妹三难新郎》等,卖座率极高,几乎场场客满。该社除编演传统戏之外,还排演过《抢扇》、《夺印》、《李双双》、《阮八姐》等现代剧,最后在国家的政治运动中堙没。
上世纪80年代,虹口区文化馆粤剧队演出节目单
与此同时,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上海业余粤剧组织还有如下三个:
(1)上海市虹口区工馀业余粤剧团。由郭彬先生担任戏剧教授,团员有邓逢德、张树坚、张宝德、林松光、刘佩玉、吴彩琼、郑志英等。演出剧目有《纣王与妲己》、《西河会妻》、《五郎救弟》、《拾玉镯》、《三回头》等。
(2)上海市虹口区百花业余粤剧团。由郑少秋担任戏剧教授,团员有陈超雄、梁文豪、冯宝珍、李丽芬、陈佩兰、何清石、吴东成等。演出剧目有《龙啸毒虎潭》、《大闹梅知府》等。
(3)黄浦区饮食业粤剧团。由区光强、司徒璇英担任戏剧指导;李叔良担任音乐曲艺教师;团员有黄远松、宾江华、冯松禧、陈敏华、唐荣健、韦燕萍、谭煜恒、朱惠仪、黎玉梅、李焕尧、钱国泰等。演出剧目有《羊城暗哨》、《十五贯》、《珍珠塔》等。
1963年1月4日,黄浦区饮食业粤剧团演出
由于十年的浩劫,上海业余粤剧组织均被迫解散。
在1976年之后,上海业余粤剧活动又焕发出了生机,不仅之前的那些组织纷纷恢复了活动,而且又成立了不少新的业余粤剧组织:
(1)虹口区文化馆粤剧队。该社是由联谊粤剧票房、公馀业余粤剧团和百花业余粤剧团合并而成。音乐曲艺教授由李叔良、马中英担任;戏剧艺术指导由李炳华、霍应标担任。演员有张树坚、林松光、区玉英、邓逢德、刘达云、梁华珍、卓汝平、陈敏华、陈伯鎏、卓玉珍、萧淑卿、龙嘉穗等。演出剧目有《胡不归》、《凤玉配》、《茶瓶记》、《蝴蝶杯》、《三件宝》、《金玉奴》、《五郎救弟》、《含笑饮砒霜》、《借亲配》等。
黄浦区文化馆旧址
(2)黄浦区文化馆粤剧队。该社是由朱彩屏担任戏剧指导,任福润担任音乐曲艺教授,演员有冯国兴、陈月华、秦国柱、郑惠灵、唐观鹏、安佩文、麦妙萍、曾丽明、谭梦霞、区采云、冯宝珍等。演出剧目有《凤仪亭》、《三回头》、《选女婿》、《红楼二尤》、《潞安洲》、《宝莲灯》、《烈女报夫仇》、《万里琵琶关外月》、《绣襦记》、《拜月记》、《魂梦绕山河》等。1992年6月28日,为隆重纪念沪上粤剧演出120周年,在上海市虹口区群众影剧院和上海京剧院的诚挚邀请和大力支持下,该社组织了一次专场演出活动,演出了《魂梦绕山河》、《情探》、《神女会襄王》、谐曲《好眉好貌臭沙虱》这4出折子戏,使上海的广东老乡一饱眼福。
黄浦区文化馆粤剧队乐队
(3)黄浦区牯岭路街道文化站粤剧队。该社戏剧指导由朱彩屏担任,演员有何清石、罗炳颖、陈敏华、郑志英等。演出剧目有《拾玉镯》、《卧薪尝胆》、《胡不归》等。
(4)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文化站粤剧队。该社成立于1982年,该社由曾经参加过永安乐社的唐观鹏老先生担任戏剧艺术指导;李叔良先生担任音乐曲艺教授。该社社员有陈海钧、陈敏华、唐荣健、唐锦麟、赵良琴等。该社限于场地原因,不再进行演剧活动,多数以清唱粤曲为主。(待续)
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左二)
本稿件转载自方舟有戏公众号,作者为Mendeleev,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